APP下载

探寻理想引思课堂

2017-09-26张玉蓉

师道·教研 2017年9期
关键词:行路难辞格小组讨论

张玉蓉

让学生成为学习探究的主人,是打造理想课堂的基本要素,也是课程改革的目标。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深圳市沙井中学形成了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效率高,学习氛围浓,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同时教学质量也不断跃上新台阶。

一、案例主题

经过两年来的思考、研究及有效探索,不断改进教学行为方式,最后生成了符合新課程理念的“五步探引”课堂教学模式,将课程改革理念归属到课堂,围绕“植根课堂、聚焦课堂、盘活课堂、生成课堂”这一价值取向,将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融入教学全过程。

二、实施过程——以初中语文《行路难》为课例

歧路悲歌,壮志凌云

(一)探入展示,大胆试读——寻“路”

1. 学生展示课前以“有这样一个人”为主题所收集的资料。

2. 释题导入,《行路难》是古乐府旧题,多写世路的艰难和离别的悲哀,但形容李白此时的处境真是极其贴切。

3. 大胆试读,通过批注与小组讨论的方法疏通文意。

(二)探读思考,深情诵读——问“路”

1.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这首诗中你读出李白怎样的心情?如何来概括李白的情感特征?

2. 采用渐强、渐弱朗读法,逐步理解作者感情。

(三)探疑点拨,细腻品读——说“路”

1. 分组讨论,分工合作

无出“路”→茫然无措

难行“路”→困难重重

想出“路”→重拾希望

叹行“路”→痛苦感叹

行前“路”→自信追求

2. 知人论诗,深入品读

长安三年,从天宝元年到天宝三年,李白44岁,经人推荐终入长安,李白高兴地狂呼: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但供奉翰林的闲暇生活使李白感到失望,常纵酒狂欢,最后被玄宗赐金放还。他浪漫的政治理想遭到致命打击,求仕失败,心中无限悲慨。

(四)引导迁移,美点解读——析“路”

1. 指导方法,启智培能

经典的文学作品,思想深邃,而语言也极富功力,文学是语言符号的艺术,小组讨论,探寻文字的美点。这首诗,通过衬托、比喻、用典等多种辞格的综合运用,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时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一首用辞格抒情的千古传诵的佳作。

2. 引导归纳,迁移能力

学生课后收集制作知识卡片(修辞和写法两方面),如夸张、比喻、象征、反复、反问、反衬、用典、一波三折等

(五)引申评价,记忆背读——行“路”

1. 主旨归纳,背诵全诗。歧路悲歌,壮志凌云——人能走多远?不要问双脚,要问志向。人能看多远?不要问双眼,要问胸襟。人能创造多少?不要问双手,要问智慧。漫漫人生路,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2. 激发兴趣,课后阅读。

三、分析思考

五步探引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体现在注重阅读思考,明确学习任务,引领学生追“本”溯“源”,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成自我认知。教师释疑解惑,点拨思路,指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与延伸思考,启智培能,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努力提升科学与人文素养,启迪智慧,迁移能力,达成教学目标。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路难辞格小组讨论
两手
朋友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
语形辞格的象似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