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小组讨论”学习方式的探索

2017-09-26骆丽晖

师道·教研 2017年9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组员学困生

骆丽晖

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学习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以体现“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方式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有效开展“小组讨论”互动的学习方式,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建立讨论合作的小组

数学小组讨论学习是集体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它是根据团体动力学的原理设计,旨在改变过去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

小组讨论中,怎样让每个学生各尽其能,让每个学习者都积极参与其中并发挥其作用呢?这就要教师对小组的构建、小组成员的分工、讨论时间的调控等情况作恰当的指导。

1. 小组的构成。小组讨论必须要有一个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一般4~6人)组成,既要注意小组成员能力的搭配,又要注意使组员愉悦地接受这一小集体,并积极参与其中。

2. 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小组讨论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组员分工明确,如:组长、记录员、维持活动者及报告结论者。每个组员分工合作,才能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得到充分发挥,中等水平的学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切实的帮助和提高。组员在小组中的身份就注意调整、变换,让每个组员从不同的角色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3. 讨论时间的调控。小组讨论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作保证,否则,讨论就会流于形式,教师就根据讨论的需要,做好安排,让每一分钟都不浪费。

4. 教师在小组讨论时的位置。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首先是巡视、倾听,然后有目的、有重点地参与到需要帮扶的小组中去,以便在随后的小组汇报中有针对地进行指导点拨。

5. 对“学困生“的帮扶。有时,小组的讨论和学习可以仅仅为了帮助学困生,比如:一个新的知识学习后,学困生往往还是不能正确地理解或运用,这时,小组中的一部分成员可以再次将自己的理解讲给学困生听,或促使学困生将自己的理解说出来,以便得到及时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集体的力量得到充分的体现。

6. 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小组学习汇报衡量,既要注意对学习讨论过程的评价,又要注意对结果的评价。同时,应培养起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从而激励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二、开展讨论的最佳时机

组织讨论,能使讨论自然流畅、热烈、实在,使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维,在交流中对事实作清晰、准确的表达,倾听并评价他人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形式,最终获得准确的表达形式。什么时候组织讨论最有助于激发学生搜寻新信息,重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思维品质呢?

1. 在学生疑惑时讨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怎么办?此时教师千万不能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应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相互启发,共同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正确理解问题,而且能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比如,我在讲重量单位的换算的知识时,有一个学生问:“30吨等于多少千克?”这时我引导学生根据1吨等于1000千克条件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大家明确了认识。

2. 在概念模糊时讨论。促使学生的观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能力都得到了训练。特别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能促进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的建立。

3. 在揭示特征或规律时讨论。不但使学生通过观察、议论、看书、抽象、归纳出了特征,也就是自主探究找出了规律,而且这样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全面的、多角度的。例如在探究线段的特征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再结合几何直观的模型思想设计,分组讨论交流,加深认识。

4. 在解答开放性题目时组织讨论。开放性题目是求异思維的一种具体表现,采用讨论形式,对不同的解题方法交流并及时反馈,可拓展思路,比如,根据下面的条件补充问题:“二(1)班有男生25人,女生18人。”根据这两个条件学生通过讨论,补充出了求总数或比多少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组织小组讨论,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的目标。而要使小组讨论真正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学习中有所学、有所获,让数学的课堂焕发勃勃生机。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组员学困生
你的不开心,让园艺温柔治愈
小组落幕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