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解和认识

2017-09-26谢作树

师道·教研 2017年9期
关键词:校本办学课程体系

谢作树

校长办学思想的落实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措施和载体中去,这个措施和载体就是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施。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所好学校一定有一个好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不是赶时髦,应包含着办学者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关注、对教育途径方式的选择以及对学校特色的提炼等方面。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不是包罗万象,不是一股脑越多越好,而是要讲究课程的校本化、融合性和前瞻性,要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决定办学的思路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鲁迅认为:“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的解释是:“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所有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最终都指向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都强调了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教育应该是对教育者引导和培育的过程。我们不缺乏种子,但我们需要肥沃的土壤和较好的气候;我们不一味迷恋姹紫嫣红的花束,而应着力于土壤的培育与精细的管理。从学校办学的角度来思考,应该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整体教育教学布局,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从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就应该通过学校系统的教育活动,全面的发展,找到自己的兴趣、才能和专长。

所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思路,才能建立符合自身的课程体系。

二、學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尊重差异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振国认为:“教师应当学会: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尊重差异是要我们找到孩子在某方面的不足和潜力,同时挖掘孩子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差异”是在于教育者如何看学生发展的问题。“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想、追求和信念。一方面是人性的内在向往和本能的自然追求;另一方面,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外在要求,它是主客观的统一。发展来自两个方面,即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对学校而言,也是如此,一方面要调动每个孩子的内在动力和本能的自然追求,另一方面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统一性中有差异性,共性当中有个性化。

“全面发展”强调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全面发展”本质是一种教育发展观。一直以来我们存在对“全面发展”的误解,认为“全面发展”就是要求学生所有方面均衡的发展,门门优秀、样样出色。“其实‘人的全面发展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相对,在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一元发展而言的;第二,‘全面发展的‘全面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而不具有绝对的内涵。”因此“全面发展”也意味着学生能够 “多元发展”,学生有多样化的选择。

尊重差异和关注学生全面多元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梳理和理清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体现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体系的三个要求: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一个好的学校课程体系一定会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关爱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多元智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的机会。

三、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生长:着力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体现的是国家的要求和意志,地方课程体现的是区域文化和特色,学校校本课程体现的是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和办学追求。学校校本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对课程的掌控力、是最能体现学校的特点和特色的、是最能体现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情怀的。特色校本课程是建立在对学校校史校情学情等全方位基础之上的,一定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融合、补充。它应该包含着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注,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的感悟,不盲目地追求高、大、上,也不片面地追求猎奇性,而应确保课程的开发立足于学生的特点、挖掘学校的优势和体现学校特色等方面。

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还需要有前瞻性。时代在发展,要与时俱进地去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改变我们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去构建学校崭新的课程内容和活动,为学生终身快乐的成长提供平台和保障。课程中有思想、课程中有理念、课程中有育人目标。

学生社团建设应该是学校校本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学生必备的知识,而且也在于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学生社团是学生在有共同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的形成特定的群体。中学生是最具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他们接受新鲜事物、观点较快,很容易在学生群体中会自发的形成各种有着相同爱好的小团体。各种特长和兴趣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社团的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把学生从机械地接受单向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认识统一教师培养评价多元化

学校课程体系属于学校顶层设计,它的实施取决与全体教师的统一认识,取决于全体教师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认同。校长在办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体系体现了校长的办学思想,校长要深入浅出地阐释清学校的课程目的、课程结构、课程管理和课程实施的效果。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需要校长带头先行,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学生现实情况,体验课程实施中的难点,用人格魅力感染和号召教师,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进取的潜能。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兴趣、提升技能、交流思想、实现共鸣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同课程类型对老师有不同的要求。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了教师的多元化的发展,对教师既有传统的要求,又有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求,这无疑对学校教师的培养提出更高的挑战。建立新型的教师研讨模式,注重教师的反思、合作和交流。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性质和目的不同,课程的开发和上课方式也不同,特别是校本课程需要教师主动地去开发课程,所以不能简单地以量化的模式来评价。新课程理念要求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课程的效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需要静待花开,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教师、家长的满意度才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评价因子。

五、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向:挖掘特点打造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都有自己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它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色学校最重要的支撑点就是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因此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一个最重要的指向就是打造特色学校。课程是与学生生命成长息息相关的,笔者认为学校特色课程的打造离不开这三个要素:课程的文化独特性(即校本化)、课程的多样融合性和课程的发展性(即前瞻性)。如何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办出自己的品味,与其它学校的不同之处,找准自己办学特色定位,这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之处。特色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筹划、积累和等待,需要我们不断去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提炼出自己独有的育人特色。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本办学课程体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