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认证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分析

2017-09-22郭建民

绿色科技 2017年16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福建省

郭建民

摘要:从福建省闽北某林场着手,对其森林认证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森林认证之下,虽然某种程度上会加大对森林的生产成本投入,但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政府有必要提高在对森林认证方面宣传上的重视度,且为其建立相应的森林认证补偿激励机制等。

关键词:福建省;森林认证;生态环境保护;路径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6024202

1引言

森林认证,指的是通过对森林经营以及与其相关的林产品加工等方面进行监管、认定和绩效评价而形成的市场机制[1]。总体而言,森林认证是一种基于对环境和社会承担一定责任的市场模式,它可以有效解决现阶段各地区的森林问题,从而促进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管理模式,它更加重视的是对森林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效益,尤其是在增加生物的多样性、缓解水土流失、提高森林地力、减少森林火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福建省闽北某林场概况

福建省闽北某林场的前身是闽北某林业局属下的独立核算企业国有林业采育场,通过改制后组建的股份制林业企业,下属9个林业采育场,建立于2002年,位于我国闽北地区,以槠栲为主的常绿阔叶林是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的基本特征。此外,其还有大面积的杉木、马尾松、毛竹、阔叶树次生林等人工林和天然林植被分布。福建省闽北某林场经营范围包括林木育种、造林、管护、采伐生产、木竹制品加工、开发和科研一体化,且还有其他的咨询服务类业务。福建省闽北某林场的森林认证工作开始于2009年,并在之后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规范了企业经营,对当地的森林生态环境有保护意义,起到了示范作用,且刺激了当地的财政税收收入。

3森林认证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

3.1认证知识培训

福建省闽北某林场的认证知识培训主体分为高层管理人员、采育场中层管理人员、一线营林、生产作业工人3大部分,且对每个主体进行培训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其中:每年对20~30位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老师为辅导机构或者由高校教授担任,培训的内容为森林认证的相关法律基础以及和林业企业经营有关的管理知识;每年对50~80位采育场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老师由总工或由业务部门、技术部门组织担任,培训的内容为森林认证的具体标准、原则以及与林业资源有关的管理知识;每年对700~800名一线生产作业工人进行培训,培训的老师由下属采育场组织担任,培训的内容为森林认证的基础知识、安全防护、生态教育以及与林业相关的知识[2]。在对福建省闽北某林场的工作人员进行认证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员工对森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很多。

3.2不符合项整改

在每年的年审过后,福建省闽北某林场都会对不符合项进行整改。其实质在于对不符合项进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防止该类问题的再次出现。其中:2012年,福建省闽北某林场对林地取土坑没有恢复退化地的方案以保持生态功能等3个不符合项进行了整改;2013年,福建省闽北某林场对苗圃没有记录在库农药等化学品的数量等两个不符合项进行了整改[3];2015对检查出开设集材道弃土占用的农地进行了修复。

3.3规范生产作业

福建省闽北某林场在规范生产作业方面有以下几点举措:①在集材道开设上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比如在开设时做到远离河道、陡峭等不平稳地区,在存在坡度的集材道上设置科学合理的排水沟等等;②在溜山集材上注重环保,采取顺山坡自然发散溜山集材,以免使得一个地方被重复溜材而导致的水土严重流失现象发生。

3.4废弃物清理

福建省闽北某林场在对林业生产时产生的废弃物的清理措施有:①及时性的清理,减少因废弃物堆积时间过长而导致的环境破坏情况加重;②对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区采取等高线堆放剩余物,对于周边存在河流的地区应尽可能地避免剩余物堆放,防止对水源造成污染;③将作业临时点被玷污的地面打扫清理,将生活垃圾、燃料等废弃物带至森林区外进行集中式的处理等等。

3.5环境影响评估

福建省闽北某林场在种植培育、营林作业等方面中的每个环节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估,并以此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工作人员在生产中提高对环保的重视度,并在活动中体现出来。

3.6野生动植物监测

福建省闽北某林场将对野生动植物的检测加入进对整个森林资源的检测范围之内,并在对动植物的观测上对其生长消亡过程进行科学分析,以此制定出相应的保护计划。对野生动植物的检测任务,主要由雇用的护林员、山上的村民、养殖员等完成。此措施实施之后,有效提高了福建省闽北某林场护林员、村民等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促使肆意杀戮野生动物、采摘稀有植物的现象鲜有发生[4]。实践证明,在对野生动植物进行检测之下,野生动植物得到了很大的保护。

3.7高保护价值森林经营

福建省闽北某林场在科学的理论支持下,制定出了一套有关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标准,并在确定了一定面积的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基础之上加大了对其防火、防滥伐、防污染的保护措施,使得森林的生态系统不易被破坏。2015年对高保护价值1(HCV1)、高保护价值3(HCV3)、高保护价值4(HCV4)、高保护价值5(HCV6)、高保护价值6(HCV6)5类高保护价值森林进行了30个点的检测(监测点分布如下),检测结果良好(图1)。

3.8特殊经营模式

福建省闽北某林场的生产经营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有着自身特殊的经营模式。

3.8.1不完全采伐的主伐

鉴于对森林进行完全采伐之后,其地表土壤会比较干燥,幼苗会在强烈的阳光和寒冬天气下发生损坏,且十分不利于对水土的保持和对其他动植物的保护。福建省闽北某林场在主伐过程中,会保留一定数量的优良阔叶树或者马尾松为辅的母树等等。从短期来看,此种主伐方式会造成一定的成本增加,但对长远的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帮助。

3.8.2在中幼龄阔叶树下营造杉木林

以往在造林上往往会形成纯杉木林,这种单一的树种结构很容易使得杉木林的质量下降。因此福建省闽北某林场在改变以往造林的基本模式之下,在幼龄阔叶树中营造了杉木幼林,以此形成了针阔混交林。此造林模式下,对于土壤的质量、蓄水能力以及林内的湿度、水分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效果明显好于纯杉木林。

3.8.3不炼山 “耙带” 式造林

不炼山 “耙带” 式造林,指的是在林木被砍伐之后,不是直接进行炼山整地,而是在劈刀、耙子等工具下将被采伐地区的剩余物进行水平带、小穴的造林设计[5],以此最大可能的发挥剩余物对土壤的肥沃能力。同样的是,由于在不炼山 “耙带” 式造林模式下,其要对幼林增加一次抚育,这就会使得其在初期的造林成本上有相应的增加。然而从长期效益来说,此种造林方式下,林地的土壤质量、产量会得到提高,且对减少林地火灾的发生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积极意义。

4结语

福建省闽北某林场在认证知识培训、不符合项整改、规范生产作业、废弃物清理、环境影响评估、野生动植物监测、高保护价值森林经营、特殊经营模式之下,使得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林地的破坏,有利于加强对该地水土保持、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森林认证对生态效益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加大对森林认证方面的宣传,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以设立相应的森林认证补偿激励机制,以提高企业对开展森林认证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丛之华,万志芳.国外森林认证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问题,2013,33(1):87~91.

[2] 徐斌.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研究[J].林业经济,2012(2):28~32.

[3]管应诚.对顺昌县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3(16):116~118.

[4]刘德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特点及对策探讨[J].林业经济,2014(1):26~32.

[5]吴柳滔,林峥嵘,林方.一个县属国有林场的转型之路[N].闽北日报,2013-07-20.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保护福建省
福建省陈建洪名校长工作室掠影
修诚 启智——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简介
东南风福建省青年油画展作品选登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三步曲”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
京津冀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