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智慧城市群宜居水平评价体系研究

2017-09-22漆美娴褚天舒

绿色科技 2017年16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

漆美娴 褚天舒

摘要:指出了生态智慧是基于长期、实时的实地调研以及大量的数据积累,是综合考虑生态系统影响的实践思维模式。通过探讨生态智慧城市的评价原则与程序,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宜居城市的评价方法,结合淮海经济圈这一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以完善城市宜居水平评价体系。

关键词:生态智慧;宜居水平;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6015403

1引言

城市的宜居水平是一个广泛而综合的概念,但目前城市规划的理论模式和方法还不够完善。随着我国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同时也带来了大气、水体污染。由于城市工业的持续迅猛发展,酸雨、固体垃圾、废水排放、噪声等环境问题长期困扰着城市的发展。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以致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耗竭、城市绿地遭到破坏、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的丧失、城市物种匮乏等生态问题。不仅如此,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住房短缺、交通拥堵、医疗资源紧张等城市疾病日趋严重。面对我国当前复杂而严峻的环境、生态形势,生态智慧能使得城市宜居水平提升是一个重要的思路。谈及生态智慧,大量的现有的文献[1,2]仅限于政策以及管理层面的探讨,对于生态智慧在城市设计中的探讨还不多见。因而人类迫切需要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作为衡量生态城市的标准。

2评价原则与程序

2.1评价原则

对城市的生态宜居评价一般从城市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两个方面进行[3],评价的主要原则如下。

2.1.1系统性

客观、全面、系统性原则评价城市的生态宜居选取的指标应客观、全面、系统,能够包涵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诸方面及其协调性,要层次分明,系统性强,避免指标重叠。

2.1.2代表性

简洁、典型、代表性原则强调城市的生态宜居评价指标要简洁明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强。

2.1.3关联性

相关、相联、整体性原则城市的生态宜居其生态因子具有相关、相联、相亲性,组成系统的相关因子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系统,评价时应注重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的相联性,以及与其他系统及其上层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尤其是要考虑生态因素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

2.2评价程序

根据城市生态宜居的内涵,运用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城市的生态宜居进行评价。

3基于生态智慧的城市评价方法

根据以上的评价原则与程序,应从城市规划设计管理、设计师教育培训和设计成果评价等方面重视场地调查分析这一过程。

生态智慧是科学分析和创新思维的统一[4]。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态学和设计学等多门学科的發展、交叉和深入,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利用多学科的综合原理和方法对城市景观设计、居住环境设计等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能够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规划方法,使得城市景观能够自感知、自修复、自诊断、自增强、自调节和自愈合,建立更适合人居的城市环境,以突破城市规划设计发展中的局限性,采用城市的宜居水平来衡量城市的生态智慧是定量并且可取的[5]。

4生态智慧城市群发展——以淮海经济圈为例

4.1研究对象的选取

淮海经济区地处全国经济东西结合和南北交流的枢纽区域,是沿海开放城市群与新亚欧陆桥经济带的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淮海经济区在我国经济战略的总格局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促进淮海经济圈城市的协同创新发展,也是符合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举措,淮海经济区主体城市群是我国淮海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通衢战略中的关键和核心区域。淮海经济区主体城市群以徐州等为核心,包括宿迁、连云港、宿州、商丘、济宁、枣庄、淮北等8个地级市。研究淮海经济区主体城市的宜居指数和评价体系构建。对城市的生态宜居进行评价见图 1 所示。

经小组商议决定采集各市2011~2015年数据来表征其城市的宜居状况及变化趋势具体数据,由于数据众多,现以2015年各指标数据为例。由于个指标数据量纲数量不同故而需要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采用规范化的方法。将某变量中的观察值减去该变量的最小值,然后除以该变量的极差。即:

X′ij=Xi-min(Xj)max(Xi)-min(Xj),i=1,2,…,n;(1)

经过离差标准化后,将所能采集到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变量的数值范围都归一化到(0,1)之间,并且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都是无量纲的因数。离差标准化是消除量纲(单位)影响和变异大小因素的影响的简单方法。以此来表征各项指标在各个城市之间的比重。以2015年为例如表1所示。

4.2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不同地区已有的城市规划设计项目,通过研究统计部门所提供的数据,开展数据分析,从而进行量化管理和可持续性评估,并研究评估可适应的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以及不同规模的项目评估的指标组合体系和相关城市发展参数的设置。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典型实际案例的评测分析,从而检验并修正整个城市评价体系,以大数据引领下的生态智慧为指导,指定未来的城市发展模式(图2~5)。

通过SPSS等统计软件将相关宜居指数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评价城市宜居指数,见表2。

通过对各指标权重的分析得到相应的评价公式:

Y=∑14i=1Xi×bi×100(2)

式(2)中,Y为评价结果;Xi为各项评价指标;bi为权重。

宜居城市评分与排名如表3、图6所示。

建议在淮海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环境系统建设中,应做到: 一是优化结构,清洁生产;二是节约水源,循环利用,提高效率; 三是植树绿城,建立城市生态林防护体系,美化城市环境; 四是以人为本,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整体民生质量。

进入“十三五”发展的新时期,徐州城市发展主要的三个重点在于:打造区域性城市群的产业科技创业中心、淮海经济区域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现代服务业高地,通过“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建设,把徐州市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以辐射带动淮海城市群经济、生态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文忠. 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 城市规划学刊,2007(3):30~34.

[2]周爱民,周霞. 中国十大宜居城市房地产价格泡沫度的实证研究[J]. 中国房地产,2011(4):20~29.

[3]武永祥,黄丽平,张园. 基于宜居性特征的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J].经济地理,2014(10):62~69.

[4]于长立. 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评价与构建策略[J]. 中州大学学报,2012(6):11~16.

[5]张吉献. 河南宜居城市评价实证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4):8~9.

2017年8月绿色科技第16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中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法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评价体系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课证岗赛”相融合下的教学方式探析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