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急救专科护士临床教学模式的构建及教学效果评价

2017-09-22仰明莉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临床教学教学效果护士

仰明莉

[摘要] 目的 探讨急诊急救专科护士临床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 以2016年6~12月于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急诊科室参加教学培训的38名专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梯型培训方案,自拟调查问卷收集学员对理论教学质量和实践基地教学质量的评价,对教学前后护士的专科理论、操作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考核评价。 结果 护理学员对理论教学质量及临床实践培训基地教学质量两部分的评分值均超过6.6分临界值(P < 0.05)。从护理能力指标评价看,实施基于急诊急救专科护士临床教学模式的培训实践后,学员专业操作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分数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急救急诊护士的临床教学模式中采用阶梯型培训方案,实行理论与实践反复结合的培训方法,能够有效促进护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技能的熟练程度,提高急诊护士临床综合实践能力,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关键词] 急诊急救专科;护士;临床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8(a)-014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clinical teaching model of emergency first aid nurses, and evaluate the teaching effect. Methods From June to December 2016, 38 specialist nurses participated in teaching training i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Songgang People′s Hospital of Bao′an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Ladder training program combined of theory and practice was used. Self-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ies of the theory teaching and the practical base teaching. The specialized subject theory, the operation skill and th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bil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teaching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scores of the two parts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clinical practical base teaching were more than 6.6 points (P < 0.05). From the evaluation of nursing ability indexes, after training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bility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aining,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ladder training program in the clinical teaching mode of emergency specialist nurses, and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mastery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he proficiency of practical skills, 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practical ability of emergency nurse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Emergency specialist; Nurses; Clinical teaching; Teaching effect

近年伴随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患者对急诊急救护理能力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另一方面,随着灾害医学、急救医学的逐步发展,急救护理能力的提高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具有理论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急诊急救护士应是目前急诊护理學科发展的重点[1-2]。专科护士是在护理专业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级临床护理工作者,必须具有熟练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术,并完成了专科护理教育课程,经专门机构认定合格的护士[3]。目前,针对急诊护士的教学培训方案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培训,对理论结合实践操作的能力培训还相对薄弱,不利于急诊急救专科护士能力的快速提升,需要引起医院的重视。同时,教学培训过程在短时间内教授大量知识信息,授课方式单一枯燥,也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原因[4-5]。为了改善急救急诊护士的教学培训质量,提升医院急诊科室护理业务水平,本研究以于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急诊科室参加教学培训的38名急诊专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通过改良的阶梯型培训方案进行临床教学培训,培训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endprint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6~12月于我院急诊科室参加教学培训的38名专科护士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名,女37名;年龄25~37岁,平均(30.7±4.5)岁;大专26名,本科12例;护士7名,护师23名,主管护师8名;从事急诊急救相关工作2~17年,平均(5.9±4.1)年;护理人员均完成全部培训课程。

1.2 方法

在传统教学培训的基础上,添加以理论-实践-临床应用-理论-实践为模型的阶梯型培训方案,具体教学培训措施如下:

1.2.1 准入筛选 参照2007年原卫生部下发的《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6]要求,并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准入标准:①具备2年以上急诊急救护理相关工作经历,我院注册护士;②自愿参加教学培训,工作态度积极乐观,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进取精神;③急诊科择优推荐,经培训入组考试笔试、面试合格后,择优进入培训。

1.2.2 课程设置 以原卫生部颁布的《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大纲》为依据构建“急诊急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框架”,主要针对教学指导能力、业务发展能力、管理和决策能力、业务实践能力等领域,分别对实践和理论进行课程安排。安排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和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课程内容涵盖急诊急救护理理念及管理、急诊急救专科理论知识、急诊急救专科技能培训以及与急诊急救相关的教育、咨询、科研、教学及人文伦理等。培训方式要结合医院自身特点和实际,可采取集中授课、专题讲座、经典案例分析及贴近现场的情景模拟,保持课程的连续性和代表性。临床实践部分以院内急诊急救中心为平台,将前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有效结合,临床实践可采取案例“深入”、反思性或逆向性实践等指导形式,建议考虑分组带班形式,确保每名学员拥有足够的实践机会[7]。

1.2.3 培训设计 遵循理论-实践-临床应用-理论-实践的阶梯反复式培训教学模式。合理设置理论培训与教学实践课时,根据新进护士的接受能力及急诊急救专业知识认知规律,原则上分成初级班和高级班培训教学。初级班培训实践跨度为半年,其中理论部分80个课时,临床实践部分100个课时;高级班培训实践跨度4个月,其中理论部分80个课时,临床实践部分80个课时。在理论培训内容设计上,初级班依托于基础培训室开展基础专科理论、技能培训计划,前2个月侧重于集中统一培训,由护士长或本次教学组长按照指定好的每周培训计划,课程涵盖急救急诊科室器械、仪器、基本抢救操作、无菌观念等操作流程、急救室感染防控、急诊护士职业安全及防护等。第3个月改成分散-集中式培训教学,对初级班再分组,由护士长作为总协调,高年资护士作为各小组负责人开展更为细致的培训,每小组每日下午集中对所学进行讨论或汇报,由负责人回答提问。第4~6个月转入临床实践阶段。临床实践阶段结束后对理论实践情况进行评估,主要是评估每名学员理论知识掌握及应用能力,对于评估较好的学员转入高级班培训,评估较差的学员继续开展加强学习。学员需掌握急诊室的工作流程,参与急诊抢救工作,能够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掌握心肺复苏术、异常心电图的识别、气管插管术等,待所有学员先后完成初高级班所有的急诊急救理论及临床实践课时学习后,经专科理论、实践操作及临床综合能力考核通过后颁发专科护士培训证书。

1.2.4 教学培训方式 教学培训主要分为理论培训与临床实践。①理论知识培训:授课老师均来自医院相关科室的高年资护士长及专业护理学院的教师,所有授课老师职称为副高级以上。理论培训主要结合临床案例进行理论授课,同时安排专题讲座对疑难病例进行详细讲解,课程时长设定在2周内。要求授课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课后留有复习题,护理学员需通过翻阅文献和相关资料完成作业,作业按完成情况及质量计入平日成绩。②临床实践培训:临床实践以培养学员急救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主,4人为一个小组,以跟班管理患者的方式对典型案例进行跟踪学习。

1.3 评价指标

采用双向评价模式,由参与培训的学员对培训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由教学组长、护士长及急诊专科高资历护士组成考核小组对学员培训实践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1.3.1 护理学员对教学培训质量的评价 采用自拟的调查问卷收集护理学员对教学培训质量的评价状况,分为两部分:①理论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对教授内容和授课老师的满意程度等,设计6个条目,每个条目对应的评分区间为0~10分,计算理论培训评价总分,总得分在6.6分以上评价为良好。②临床实践培训基地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实践培训基地的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设施、教学生活环境等4个条目,每个条目对应的评分区间为0~10分,计算实践基地评价总分,总得分在6.6分以上评价为良好。

1.3.2 护理能力评价 培训前及培训后对全部护理学员的专科操作技能、专科理论知识和自我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培训前后考核内容由高年资急诊专科护士长监督评定难易程度相当。得分越高,表明综合实践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学员对教学培训质量的评价

除了“对培训是否体现领域新成果、新研究及突出问题解决”“临床实践是否切合理论问题”两个条目评分相对偏低外,其余条目评分均显著高于6.6分临界值(P < 0.05),表明护理学员对教学培训质量满意度总体较好。见表1。

2.2 护理能力评价

护理人员在培训后专业操作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分数均较培训前提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endprint

3 讨论

急诊科是体现一个医院综合水平的窗口,急救护理工作的质量更是医院综合质量的重点,要求急诊急救护士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8-9]。专科护士是在护理日益专业化趋向中发展起来的高级临床护理工种,其要求的基本素养是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护理技术以及能够及时准确对病情进行评估判断并采取有效的对症处理的能力,因此可以说急诊急救专科护士数量及水平体现了一个综合医院的抢救水平。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缺乏统一的培训教材和培训规范[10-11],总体而言,我国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教学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护士群体学历普遍偏低。由于专科护士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较为明显的素质与学历参差不齐情况。美国专科护士资格首先必须是学士学位,而我国护士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不超过30%,与欧美国家相比差距大。②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教材内容及理念相对滞后,针对突发事件、灾害救援等应急内容相对薄弱。③培训基地师资水平较低。临床带教老师亟需规范化、学术化培训,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④护理人员科研能力总体薄弱。专科护士应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课题研究之中,得到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基本训练。

基于理论-实践-临床应用-理论-实践的阶梯型培训模式遵循学习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贴近,通过临床应用发现二者结合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推动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本研究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结合急诊急救相关理论知识,采用阶梯型教学培训模式,反复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在临床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梳理和理解[12-13]。阶梯型教学模式不仅在理论教学阶段,并且在临床实践和应用阶段致力于临床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同步提升[14-15]。如在理论教学阶段显著增加了人文护理、科研能力的培养,在临床实践阶段中则通过提升自主学习积极性,学员自行查找文献资料,对急救处理反思理解来提升其急救思维、急救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16-17]。这种理论与实践反复结合的方式克服了既往教学过程中短时间输入大量知识导致学员对知识吸收-消化-理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培训效果[18-26]。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阶梯型培训教学后,学员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评分普遍超过良好标准,说明该培训模式能获得学员的积极正向反应,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但也发现“对培训是否体现领域新成果、新研究及突出问题解决”“临床实践是否切合理论问题”两个条目评分相对偏低,提示培训教材及理论与临床实践如何有效结合还有进一步研究改进的空间。从教学培训前后护理能力比较结果来看,实施基于急诊急救专科护士临床教学模式的培训实践后,学员专业操作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分数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急诊急救专科护士临床教学模式是基于我院急诊急救中心的平台,参照原卫生部相关的专科护士培训大纲,对学员进行短暂集中的专题培训,能大大改善急诊急救护理培训现状,提高急诊护士临床综合实践能力,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潘李芬,石曼,代清,等.现场急救情境教学在急诊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22(2):160-161.

[2] 郑宏.培养中医急诊临床思维与急救意识的教学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9):1560-1561.

[3] 杨惠花,毛莉芬,李惠玲,等.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课程设置及管理实践探索[J].中华护理教育,2009,6(12):542-543.

[4] 刘树元,王立秋.急诊临床教学中急救思维培养的探索[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9):833-835.

[5] 许燕,杨丽萍,冯薇,等.多向性交往模式在急诊急救专科护士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34):3950-3951.

[6] 卫生部.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J].中国护理管理,2007,7(7):4-8.

[7] 王芝,杨丽萍,许燕,等.急诊急救专科护士临床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8):2266-2268.

[8] 李飞,成祥林,孙亚凌.“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2):55-57.

[9] 迟俊涛,张基梅,赵丰清,等.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与现存问题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 20(18):2298-2300.

[10] Sun JH,Wallis LA. The emergency first aid responder system model:using community members to assist life-threatening emergencies in violent,developing areas of need [J]. Emerg Med J,2012,29(8):673-678.

[11] 陈海莲.院前急救护士生命质量的评价及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9):165-168.

[12] 李宁.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9):134-137.

[13] Sun JH, Wallis LA. Learning and retention of emergency first aid skills in a violent,developing South African township [J]. Emerg Med J,2013,30(2):161-162.

[14] 李玲玲.專职化分层护理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5):132-135.endprint

[15] 陈海莲.院前急救护士生命质量的评价及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9):165-168.

[16] 宋瑰琦,秦玉霞,袁秀娟,等.安徽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绩效的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0,56(11):997-1000.

[17] Hunter F. Emergency first aid [J]. Nurs Stand,2006,20(23):67.

[18] 高二祥.老年和非老年急诊患者死亡原因的比较研究[J].医学综述,2015,21(18):3408-3410.DOI:10.3969/j.issn.1006-2084.2015.18.054.

[19] 孙源博,李雅楠,刘永恒,等.以案例教学法为中心教学模式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教改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7,7(5):37-39,70.DOI:10.3969/j.issn.2095-0616.2017.05.010.

[20] 杨丽珍,蒲宏伟.优化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2):115-118.

[21] 吴莹,濮娜,张彩萍,等.气管插管不同时机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成功率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14):2859-2861.DOI:10.3969/j.issn.1006-2084.2016.14.044.

[22] 方哲,王瑞,張新勇,等.计算机辅助模拟装置教学联合互动教学法在心血管系统起搏器技能培训中的实际应用[J].中国医药,2016,11(9):1414-1416.DOI:10.3760/cma.j.issn.1673-4777.2016.09.037.

[23] 杨冬梅,方园园.“急救时间窗”理论在急诊新护士教学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5,5(23):98-100, 119.

[24] Goldman P. Emergency first aid oxygen response in schools:O2 administration in schools by nurses and lay responders [J]. NASN Sch Nurse,2015,30(2):90-94.

[25] Fabrin S,Soares N,Pezarezi YD,et al.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t the Yintang and the ChengjiangAcupoints on Cardiac Arrhythmias and Neurocardiogenic Syncope in Emergency First Aid [J]. J Acupunct Meridian Stud,2016, 9(1):26-30.

[26] 谭淑娟,张立伟,李馨,等.护理紧缺人才现状与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0):60-63.

(收稿日期:2017-04-07 本文编辑:程 铭)endprint

猜你喜欢

临床教学教学效果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民族院校卓越医生培养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叙事医学在耳鼻咽喉科LBL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医改影响下的临床教学
医学模拟教学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