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典型感潮河段黑臭治理工程实践

2017-09-22寇晓娇

绿色科技 2017年16期

寇晓娇

摘要:以深圳市典型黑臭感潮河段松崗河为研究对象,采用“凝聚剂固液分离+复合微生物+水生植物”的组合技术工艺进行了快速消除黑臭治理,从水质指标、底泥颜色和气体指标3个方面进行了跟踪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河段经过治理后黑臭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施工工艺基本可行,但维护期效果弱于施工期,此结果可为城市河流黑臭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感潮河段;黑臭治理;工程措施

中图分类号:X1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6006303

1引言

黑臭水体治理是当前国内水环境治理的突出热点问题。据权威部门统计,截至2016年,全国29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黑臭水体认定数量为2014个[1],这些黑臭水体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制约了城市发展,还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存在着巨大的威胁。而在黑臭河流治理中,感潮河段的治理因其受潮汐影响的独特水力特征而尤为困难[2, 3],多个沿海城市都开展了一定的相关研究[3~5],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详细阐述了深圳典型感潮河段黑臭治理的工程案例,包括河段特征、工程措施、工程实施效果、经验和教训等,以期能够为后续同类案例的治理提供借鉴。

2材料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松岗位于深圳西部,是深圳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生产服务中心,松岗河由东南向西北流经楼岗村及松岗街道所在地,是松岗和沙井街道的中心地段。由于松岗河河道两岸建筑密度高、街市繁华,且地势低洼,支管网建设严重滞后,造成大量污水入河,且受潮汐回灌影响,河水水质远远达不到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溶解氧、氨氮、化学需氧量等指标超标严重,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决定在河道内采取物理、化学、生物措施,以期在较短时间内使该河水质达到不黑不臭,并在1年内保持不黑不臭,满足市民对河流生态的要求。工程实施范围为松岗河创业路至河口段,总长3.95 km。

工程总计设置3个采样点,具体位置为:水样1#,松岗河创业路下游300 m处;水样2#,松岗河水闸下游450 m处;水样3#,松岗河入沙井河河口上游550 m处(广深高速桥上游辅道);气样1-3#,水样1-3#下风向一侧河岸边水面上30 cm位置;气样辅助1-3#,气样1-3#河道上风巡河路外侧设置。

2.2工程措施

工程主要采用“凝聚剂固液分离+复合微生物+水生植物”的组合技术工艺,其技术原理如下:治理(修复底泥)→快速形成类氧化塘效应(消除黑臭)→恢复底泥活性(恢复生物床)→提升和恢复河涌的自净能力(生态体系)。通过材料间的凝聚、吸附、氧化、电化学、螯合、固化等作用和反应,对剩余底泥中存在的有机或无机物质进行液相和固相的分离,再对固相进行固化处理,使其不返溶。从而达到泥土结构稳定、澄清和净化水体的目的。相关工程措施实施地点位于1#点上游,实施期限为1年,其中第一个月为工程施工期,其后11个月为工程维护期。

2.3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工程处理后主要从水质指标、底泥颜色和气体指标3个方面考核效果,具体指标及检测方法如表1所示。

3结果与讨论

3.1工程实施后评价指标达标率

工程实施后参考表2标准对河流黑臭改善效果进行评价,获得其达标率情况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采用该工程措施,距离施工地点近的1#采样点达标率明显高于其后的2#和3#采样点。达标率最高的为气体氨,最低的为3#透明度。水质指标中色度和氨氮的达标率明显高于COD。溶解氧的达标率在各采样点之间差异明显,证明该工程措施对溶解氧的改善效果明显,但影响距离较小;底泥颜色的达标率与溶解氧浓度的达标率保持一致的变化趋势。

3.2工程实施后主要指标变化情况

经过采用上述工程措施施工后,松岗河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气味也得到明显控制,期间共检测14次,其中施工期间检测1次,维护期间检测13次。检测过程中各主要指标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本工程对于1#的溶解氧和透明度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但对2#和3#的改善效果弱于1#。对COD和氨氮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同样也是1#最为明显,COD去除率最高可达81.9%,氨氮最高去除率可达73.3%。

在该工程实施过程中,施工单位采用的泥水同步治理方法发挥了较好的净化作用,相对于治理前,该河段的河水水质显著得到提升,底泥黑臭现象逐渐得到改善,河水无明显不愉快的气味,该河段的整体感观较好,周边居民反映良好,未发生任何投诉事件。

解决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是恢复松岗河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而解决内源污染是恢复河涌自净能力的首要条件,只有在改善和恢复河涌的生态体系下才能对未纳、截污的外源污染侵入时起到降解作用;而内源污染的集中焦点在于河涌内固有的底泥,河涌底部的淤泥是一个很好的螯合剂也是生物体(鱼类、贝类、微生物等)赖以生存的载体,也正因为河涌的底泥具有螯合功能,使底泥形成了大量由外源而带来的有机污染、多种重金属和泥螯合而成的大分子团的淤泥,严重地破坏了河涌内的生态体系,是造成河涌内黑臭的关键因素。

在短期內快速清除底泥及水中的污染物质,形成类氧化塘效应,实现CODcr、NH3-N、TP、嗅等去除率指标达到要求;快速恢复底泥的活性,从而激活河涌内固有的生态体系,逐步恢复河涌的自净能力等措施提升河道水质,利用已修复后的河涌生态能力和已形成的类氧化塘效应来对少量非重负荷的新污染源进行进一步的消解,由此,使河涌的重要河段水质的得以提升和维持。

4结论

实践表明该工程施工工艺可行,被治理河段的整体感观达到了设计的预期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本工程的实施,为今后河道的应急维护、综合整治和长期维护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为河道水环境的改善提供较多的技术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列宇,王浩,李国文,等.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 环境保护,2017(5):62~65.

[2]雷恒毅,余光伟,刘广立,等. 珠江流域重污染感潮河道黑臭治理新技术[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34~136.

[3]高强. 珠三角感潮河网水体黑臭评价方法初探[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6):200~202.

[4]余光伟,雷恒毅,刘康胜,等. 治理感潮河道黑臭的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2007(9):5~9.

[5]陈涟,龚丽丽. 上海市黑臭河道整治探讨[J]. 中国建材科技,2014(S1):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