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三重表征”模型解析“化学非连续性文本”

2017-09-21姚亚楠

新课程·中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姚亚楠

摘 要:学习者利用“三重表征”模型解析“化学非连续性文本”,可以高效地提取并整合信息,建构意义,解决问题。

关键词:化学三重表征;非连续性文本;化学图表

三重表征模型是指化学家可以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即三重表征)思考化学知识,大多教学者接受三重表征模型,并认为在化学学习中,三重表征模型的使用是化学的学科特色。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化学图表主要包括化学坐标图和化学数据图表,是非常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化学图表具有的特点是信息的呈现是间断的、不连续的,但是意义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就是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化学学习中,我们需要利用“三重表征”模型解析“化学图表题”。笔者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例题:小明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钙溶液,测得反应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1。(1)判断当加入氢氧化钙溶液的质量为

g时,反应恰好完全进行。

(2)参照图1的信息,请你在图2中选出符合此实验过程中pH变化情况的图象( )

(3)当稀盐酸和所加入的氢氧化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请在下图3中补全化学反应前试剂瓶和烧杯中的微粒,画出“混合后”的烧杯溶液中存在微粒的微觀示意图。

(4)从反应前后离子的种类来看,有的离子参加了反应,有些离子只是旁观者,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离子是 (填化学符号),写出与图3本质相同的另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图表题的解题思路就是学生对图表中列出的所有数据进行观察分析,从文字、数据中提取、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找出信息和化学知识的相互关系,应用信息建构意义,以达到快速、正确的解题目的。在例题中学习者利用三重表征模型解析化学图表如下表。

例题以化学图表这种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来考查,有利有弊。优点是直观、简明、容量大且概括性强,缺点是学生提取“碎片化”的信息有一定难度。就这道题而言,考查的知识点是酸碱中和反应。学生已学的知识帮助他们建构三重表征模型,进而帮助学生在思维中建构酸碱中和的知识网络,这种结构化的知识网络会帮助学生在新的情境下快速提取、加工、整合信息,进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婕.“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学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3-7.

[2]沈春英.高三学生非连续性文本型化学图表认知能力的研究[J].化学教育,2015(11).endprint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
重视非连续性文本,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