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17-09-21冯玲

新课程·中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健康成长后进生

冯玲

摘 要:后进生的产生绝非偶然,对其产生的四类原因进行了理性分析,并从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察了等多方面因素,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后进生的引导方式,提出了“引导上循序渐进的原则,细心、耐心地关注后进生的每一个进步,促进其健康成长”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方式;健康成长

一、“后进生”的概念

“后进生”现象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在教育领域都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方面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对“后进生”做出了界定——指智力发展正常,但自身潜在的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学习成绩、思想品行方面长期达不到正常标准,在班级群体中处于相对落后位置的学生。在国内,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考核评价标准的单一化,即主要以考试成绩为标尺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最基本的学业成就标准,因此对于“后进”的定义也更偏重于考试成绩相对落后、无法达标。

我所理解的“后进生”并不等同于“差生”,他们只是由于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纪律上的约束力不够,导致了自身发展在某一个方面的相对滞后,暂时处于落后的位置。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后进生”与“非后进生”是彼此依存、彼此制约、彼此影响、彼此作用、彼此转化的,不能“一棍子打死”,暂时的落后并不等于长久的滞后,只要引导有方,教育得当,后进生亦可“后来进步”“后来居上”。因此,相比于其他学生,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尊重,谆谆诱导,关怀体贴,细心呵护——“对待后进生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句话也许夸张了些,但却实实在在地告诫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尽心尽力地教导好后进生,使他们能和班级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后进生”成因浅析

产生后进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为了有的放矢地做好后进生的引导工作,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和分析其产生的成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后所接触的第一环境,是塑造其品格、情感、意志、性情的场所。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任教师,父母自身的素质与从事的职业类型对于孩子拥有知识经验的数量、性质与结构至关重要。因此,学生并非是“脑袋空白”进入学校的,他们或多或少都带着一定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以及对社会、世界的个性化理解,而这些无不刻有家庭教育的深深印记。正是这些在家庭生活中所形成的认知和知识,构筑了学生在学校取得学业成就的起点与背景,因而也就直接影响着他们吸收学校所传授的知识的速度和效率。一些学生的家庭环境由于种种原因而缺少有助于孩子们在学校中取得学业成功的文化资本,这些家庭通常所拥有的知识经验是几乎不被学校关注,并被排除在学校大门之外的,与学校所要传播的文化知识呈现出很大的异质性。所以,在这种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的生活常识就无法作为合理性的知识在学校学习以及考试中得到体现。这样一来,不但对他们在学校的生活和學业成就起不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会让这部分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时产生阻力。因此,这些学生必须更新旧有的知识体系与架构,以期能够迅速适应并融入学校主流的文化与学习生活中去,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学业上的

成功。

2.学生自身因素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变化发展的。因此,研究“后进生”自身因素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智力方面,有学者说智力即为“学习能力”,智力的高低与学习的潜力成正比。不可否认,不同的学生在智力发展上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可以肯定地讲,几乎所有的学生智力发展都属于正常水平,因此智力因素并不是导致后进的主因。而学生的学习养成,诸如习惯不好、意志薄弱、自控力受情绪控制、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注意力分散都是造成“后进生”的主要因素。其次,就是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缺失。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与成才的先决条件,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镜中自我”,意思就是说周遭的人就像一面镜子,人们能够透过这面镜子看到自己。对于后进生,有时候同学,甚至教师和家长也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轻视、鄙夷的神色。在年少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而深刻的自我认知能力,还不能独立地评价自己,这个时候就会借助于同伴、教师、家长等周围的人作为镜子来评价自己,当他们感受到周围的人对自己更多的是冷漠而又僵硬的批评、指责与否定,久而久之,他们的潜意识里就逐渐接受了“我很差”“我不行”“我是坏孩子”的自我定位,消极、悲观、否定的自我概念慢慢成型,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是消极的、偏执的、顽固的,这也是影响他们摆脱“后进”的障碍。

3.社会因素

当前一些不良录像、书刊对少年儿童的毒害虽已多为人知,但灰色文化却尚未引起人们的警觉——有的歌词既不“黄”、也不反动,却充斥着无病呻吟的情调。街头巷尾回彻的带灰色意味的歌声,也会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部分思想并不成熟的学生向往着洒脱、潇洒,却没有意识到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应保持积极进取的信心,需要通过自身不懈甚至是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立身之本。再有,学生渴望在同龄人中寻觅知音,但鉴于他们是非辨别能力尚不成熟,如果由社会上有劣迹者搭上手臂,也会对其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这也是沦为“后进”的因素之一。

4.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一个培养人、塑造人的公共机构,主要职责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当前在我国教育评价体制方面存在着普遍的问题——“唯分论”,教师依据分数来判定一个学生的优差,分数也似乎成为升学的唯一判定标准,成为衡量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尺度。这样的评价模式显然扭曲了教育的目的。首先,这个标准并非学生自愿自主实现其可能的发展而必须达到的学业成就标准,是没有考虑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外设标准。学生没有达到这些目标,考试评价制度就将学生归为“后进”,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以教育者设定的目标要求学生,并以学生满足预设目标的程度为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等,实际上是以成人的需要来要求学生,漠视学生独特的需要与欲望,也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人格树立、综合素质提高、个性化发展培养等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endprint

三、“后进生”引导方式

作为未成年的学生,完全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这就意味着他们的不成熟性,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要接纳在成长过程中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的“后进生”,引导他们步入正轨,健康成长。

1.正视特殊群体,培养师生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风格、与众不同的孩子。”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作为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理解他们,在做到不抛弃、不放弃的同时,努力争取与其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级后进生管理工作的良好助力,只有当教师真正了解和把握了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方能有針对性地加强心理疏导,从而感化、转变他们。在引导后进生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从而激发其自信心和上进心。

2.引导其他同学,创建互助环境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有句名言:“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赏识。对于“后进生”来讲,具有双重心理。一方面,虽然因为学习成绩不佳或行为习惯不良暂时在班级群体中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但他们在内心深处仍然是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平等看待、理解信任,也不希望自己被贴上“后进”的标签。另一方面,后进生由于暂时的落后而受到同学的冷落和歧视,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外界反应变得极其敏感,甚至抵触。针对后进生的心理状况,作为教师除了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外,还应积极引导班级的其他同学,正确看待和帮助这些暂时处于落后位置的小伙伴。可以通过多组织班级活动、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等手段,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一方面让其他同学消除偏见,增进其与后进小伙伴的感情,另一方面也让后进生深切地感受到班级的温暖,感觉到自己也是班集体的一员,在赢得尊重的同时,克服心理障碍,丢掉思想包袱,努力学习上进。

3.进行家教指导,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则是家庭环境的折射。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老师不能唱独角戏,而是应做好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首先,要促使部分家长转变育儿观念,不能过分宠溺孩子。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灌输“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的观念,努力培养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塑造其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勤奋的行为习惯。其次,要促使部分家长转变教育理念,明白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单单是督促其完成作业,更重要的是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勤奋进取的榜样,培养其自觉学习、努力上进的好习惯。另外,可以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以周为单位,为班级的每一位后进生建立一个记录册,将其在学校的学习表现、点滴进步都记录下来并及时通知家长,同时根据家长的反馈信息调整下一步教育的重点和方式。通过温暖传递,与家长形成合力,有效地感化后进生,促进其方方面面的进步。

4.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一是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后进生往往由于其自身成绩暂时落后于班级其他同学,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甚至对课堂教学感到厌倦和抵触。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安排相应多变的教学方式,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设置问答等方式,加强师生互动,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另一方面通过这些非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后进生能够积极融入课堂学习氛围之中。

二是通过良好的引导培养后进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后进生往往对于学习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被动接受的同时又无法真正做到理解掌握。我们可以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并指导他们在自己动脑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对于他们不会的问题,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引入解题思路,针对存在的问题逐步指正,进而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索学习的意识。

5.注重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学生不是盛纳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有待发展的人。如果对所有学生都制定相同目标,采用相同教学方法,布置相同作业任务,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会让本身基础较差的后进生疲于应付,更加跟不上统一要求的步伐节奏,进而丧失学习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师应该正确地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针对不同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特点,做到精雕细刻、因材施教,建立学生学习掌握程度与教师教学要求之间的平衡。在教学上可以采取“梯度教学策略”,将需要掌握的知识分为若干层次,让后进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在作业的布置上也根据后进生掌握的情况考虑不同难度和数量,让其通过习题解答真正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实事求是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后进生,不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评判标准,而是多方面、全方位促进其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学生独特的“发光点”,当他们能主动参与班级活动,主动帮助他人时,应及时在同学面前加以表扬;当他们在家中有出色表现时,通过家长的反馈信息,应及时给予鼓励;当他们展现出文艺、体育等方面的天赋时,应鼓励其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才能……这样既能调动其学习生活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其个性发展得到很好的引导,为今后进一步的成长奠定基础。

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后进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对于后进生的转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后进生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教师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仅要给予后进生耐心的帮助,还要给予他们转变的时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要将自己的爱心化作阳光雨露,温暖他们幼小的心灵,以足够的细心、耐心、恒心关注后进生的每一个转变和进步,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与发挥,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坚定、扎实的脚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荣琴.后进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及其转化策略[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

[2]布尔迪约,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0.

[3]蔡慧妍.关注班级后进生[J].教海深航,2011.

[4]单义华.注重班级后进生教育[J].现代职业教育,2016.

[5]王海波,韩一充,郑淇文.对于后进生与教师社会责任的一点想法[J].青春岁月,2012(16).endprint

猜你喜欢

健康成长后进生
如何对待后进生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因为有你,我才健康成长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
为青工健康成长尽心尽力
“三抓”促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