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国学经典 写锦绣文章

2017-09-21关永红

新课程·中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国学孩子

关永红

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艺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早在古代就已经有国学这个名词了,在先秦之前,学校都是国家设立的,只面向贵族子弟招生,从孔老夫子开始,有教无类,得天下英才而育之,那个时候,老百姓的孩子才有资格入学读书,各个时代对学校有不同的称呼,最初的时候称为序或庠,后来称学宫,再后来叫国学,所谓的国学就是国家设立的学校。从什么时候开始,明确将国学指传统文化呢?应该是从新文化运动以后,自20世纪20年代西学东渐以后,为了与西方学说区分开来,很多有识之士明确提出了国学这一概念,所谓的国学是指古代的一些思想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综广博,为我们留下的国学经典达六万多部,这些国学经典历经岁月洗礼,传承不衰,成为我们学习国学,提升修养,扩展视野的最好读物。“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外表“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心有东西,外在就有厚度。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精神的需求,精神需求的精华都在经典里。几千年来经典不异,不异就是不动摇的意思,是因为它的丰富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比拟的。

有句顺口溜概括了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一怕古文,二怕周作人,三怕写作文。中小学阶段,学生刚进入一个写作的入门阶段,有的学生喜欢写作,有的不喜欢写作,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怎么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把写作当作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习惯,光讲写作技巧是不够的。写作其实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写作对于大众来说,很实用,也很需要,写作是日常表达的工具,比如,发个微信朋友圈,QQ中发个日志,将今天的见闻、感受记录下来,在黑板上写个通知,等等。写作还能锻炼人的大脑,使人思维缜密,对人脑开发是很有益的。为什么跟着国学经典学写作,古代的优秀篇章如碧空星斗。古人曾说:“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们让孩子们学,就要学习最好的文章、最好的笔法。

如《易经》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被尊为六经之首,其中有很多语言我们依然在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熟读国学经典,能够帮助孩子们明白修身立德之道,学习为人处世道理;丰富文史知识,拓展学习视野;加强文学修养,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与写作能力。

比如“四书”之一的《大学》,是儒家最核心的经典,是修德入门之学,古代的人想要成人成才,先要从学《大学》开始,全文文辞非常简约,只有一千多字。但内涵深刻,每一句话都是经典,都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影响深远。内容有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中考对于传统文化知识考察的分数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怎样让孩子爱上国学,喜欢国学?其中有个方法就是:听故事,学国学。经典是鲜活的历史故事,所有的智慧都经过故事的演绎而被后人喜闻乐道。文史不分家,文学和史学是两门基础学科,而史学当中无非就是对中国古代朝代、人物、历史事件的一个综合描述,先秦诸子百家的典籍,也主要依托于此。里面有很多小故事,都是古圣先贤给我们讲述的。我们能像讲故事一样,把这些古圣先贤的故事告诉给孩子们,让他们了解中国古人是怎样想的,是怎样做的,这对孩子们的启发和帮助是非常大的。比如二十四孝的故事。孔子、孟子的故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比如《声律启蒙》中有一段:“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现代民谣歌手赵传唱的歌曲就是这段内容。国学经典是可以唱的,中国古人的读书方式和我们现在是不一样的,古代的诗词歌赋都是可以唱的。这些国学经典都是非常有营养的,如果想让孩子提高作文水平,提高文学修养,仅仅读课内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声律启蒙》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都是押韵的,而且都是以对联的形式呈现的,也包含了历史典故,“颜巷陋”,指颜回,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经常表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叫颜巷陋。阮途穷是谁呢?阮籍,竹林七贤之一,生性豪迈,放荡不羁,经常驾车,车上载着酒,实在走投无路了,就大哭一场,然后再回来,这是阮途穷的故事。细读下来,这些国学经典里边,不光文采斐然,而且内涵丰富,上到天文,下到地理、历史人物等都有所涉及,细读收获是很大的。

读经典,当然不仅仅只是读背,还要为写作做准备,课上我们复习了墨子的《非攻》,先一起读,我一句,学生们一句。“有没有什么发现?”“有些句子反复出现!”有孩子回答。“真棒!短短的两段话,有哪些话反复出现?找一找,画出来。”找,划,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强调!”有个孩子回答。“很好!是的,以后我们写作文,也可以用这种反复的写法。”这样日积月累的渗透,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是很受益的。写作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首先要广泛地阅读,阅读传统文化的经典名篇,细细地体味,我们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充实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大脑。中国古代诗人喜欢写秋天,一般都写成悲凉、寂寥、萧瑟的,一叶飘零,百花凋谢,大雁南飞,没有春天的欣欣向荣,夏天的热闹喧闹,是悲凉萧瑟的,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但唐代诗人刘禹锡写得非常不一般:“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天一只仙鹤振翅高飞,天空那么蓝,那么高,景致非常开阔,看了之后让人觉得无限的舒畅,万千的诗情画意都涌现出来了。景致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作者的心情,同样是秋天的景致,但是心情不一样,这也是文章最大的魅力所在。我们也学会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都是帮助自己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的,不同的人写出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深刻。2016-2017年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取得巨大成功,激起了老百姓对中华诗词的热爱。观众达到11亿多人次,百人团中,有古稀老人,也有学龄儿童,有硕士博士,也有工人农民,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他们对中国诗词的热爱,确实令人感动,也说明中华文化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在品读古诗的过程中还能学到不少的修辞方法、写作方法,可以活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去。从诵读到理解再到最后的品味意境,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这样生动感悟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益处。

写作的本质是表达与交流,写作的目的是陈述事实、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伯华在武汉的一次名家论坛上,进行关于青少年写作的讲座,曾经说过:“作文写作无模板,传承經典很关键。”

多向先贤学习,读国学经典。中国文联主席王蒙曾经说过:“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传统文化的经典,我们学习国学,是为了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当今的科技时代,用传统文化充实自己的大脑,丰富自己的大脑。”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涌现出不可胜数的文豪巨匠,流传下浩如烟海的名篇佳作,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国学经典是上下五千年圣贤们对大自然生活观察、洞察、体察而写出的体会,回溯源头,传承命脉,让学生吸取国学智慧的营养,自然会卓尔不凡。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学孩子
“垂”改成“掉”,好不好?
走入国学馆遇见最美的你
国学大考堂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熊孩子爆笑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