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把握历史真实,又能成就戏曲真情

2017-09-20丁彦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6期

丁彦

摘 要:壮剧《冯子材》以1885年清朝名将冯子材率领中国军民,打败法国侵略者取得镇南关大捷为题材,展示出清末爱国将士浴血奋战、气壮山河的战斗历程。本文从历史真实感、戏剧感召力及人物形象塑造这三个层面进行剖析,阐述该剧如何做到生动的历史再现和丰富的艺术演绎之间的较好融合。

关键词:新编历史剧 冯子材 历史真实 艺术真实

一直以来,东西方戏剧理论家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二者关系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其中最为主要的表现是,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如何看待历史和艺术的地位和作用,即历史和艺术哪一个占主导的问题。至今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仍然没有统一的观点,而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无论对于文艺创作还是文艺理论建设,也都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

近年来各类地方戏曲剧种中的新编历史剧很多,但能得到观众认可的只有一小部分。许多剧目只是借用一个历史话题,运用戏曲的外壳包装起创作者主观臆造、脑洞大开的故事,虽情节曲折、人物传奇甚至舞美震撼,却因在内涵上缺乏历史深度,难以引起共鸣,少有真情实感打动人心。反之,有些剧目又会陷入对于历史题材的标签图解、空洞说教中,没有立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优美动听的戏曲唱腔,同样会显得苍白无力。如何把握好历史的真实,又能恰当运用艺术手法,以戏曲的真情打动人心,这着实是一个难题。而近期由广西戏剧院壮剧团上演的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 在这一点的做法上很有借鉴意义。

壮剧《冯子材》以1885年清朝名将冯子材率领中国军民,打败法国侵略者取得镇南关大捷为题材。这场著名战役是近代中国在抵抗西方列强侵略战争中唯一的一场胜仗,胜得极其惨烈而惊心动魄。该剧叙述了老将冯子材临危受命,率部下奔赴前线勘察军情;冒险闯入凤凰寨,说服女首领青凤联手共御强敌;将冯家子弟兵“萃营”布防于最前线;身先士卒、提刀上阵,与法军展开生死搏杀……展示出清末爱国将士浴血奋战、气壮山河的战斗历程,做到了生动的历史再现和丰富的艺术演绎之间的较好融合。

一、磅礴的历史真实感

在妇孺皆知、久传不衰的爱国主义戏曲中,最为突出的要数岳家军戏和杨家将戏。而壮剧《冯子材》在历史题材的选取上可以说比这类戏曲更为磅礴大气、波澜壮阔,也更贴近这个时代的观众。故事开始于近代中国那段难以忘却也不能忘却的历史,今天的中国人回忆起来也仍无法释怀。清朝末年,统治者昏庸腐败、愚妄闭塞,兀自躺在封建主义安乐椅上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而帝国主义国家则如狼似虎地争先入侵落后的中国大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交相作恶下,中国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险之境。中法战争伊始,在中国军队节节败退的节骨眼上,清朝内部的主战派和主和派却还在尖锐斗争。此时的冯子材早已解甲归田、赋闲在家,是一位年逾古稀、发须花白的老人。然而当国家征召时他临危受命,“人老壮心从未老,岂容国土一旦抛”,为了迎战“圣朝这输不起的一仗”“以身家性命相许!”不但如此,冯家子弟、萃营官兵皆不分男女,挺身而战,昂扬出征。“命里注定为家国,忠良骨血一脉传”,该剧谱写出冯子材全家一门忠烈为国而战的壮歌,自始至终气势昂扬、壮剧的唱腔荡气回肠。

在出征时,冯子材命部下抬着为自己打造的楠木棺材上阵,以视死如归的决心上战场,战斗开始后他更是身先士卒,提刀上阵,为守护国土一分一寸也不退让,直至最终击溃法军;在征战后,当收到朝廷“见好收兵”的电报时,冯子材敢于抗旨继续乘胜追击,兵锋直抵越南谅山,打出了军威,张扬了国威。苏元春等官兵同样不怕牺牲,奋勇杀敌。在剧中,广西提督苏元春及其提督府官兵坚守长墙两旁的小青山,以及前后的长藤岭。在大战时,官军将士“人人舍身不惜死”,战将陆行刚英勇殉国。这也是对清朝官兵为国而战的讴歌。

对于这些重大历史细节的展现,创作者没有丝毫的含糊,通过宏大叙事的细腻表达,在舞台方寸地塑造出了磅礴的历史真实感,震撼着观众的心灵。该剧的结尾也真实再现了镇南关大捷的惨胜场面,清军方面付出的巨大伤亡。结尾,随着黄遵宪《冯将军歌》中“长墙一战敌胆寒,龙州拓地贼气竭。闪闪龙旗天上翻,道咸以来无此捷”的合唱一遍遍响彻耳边,使人深深感受到镇南关大捷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书写的辉煌战绩、耿耿忠魂筑起的巍巍丰碑,至今仍是广大炎黄子孙的骄傲。

二、强烈的戏剧感召力

该剧在情节上采取复式的结构——在冯子材率领下,冯家及“萃营”練兵出征、苏元春等官兵将士奋勇杀敌这一主线外,还安排了清政府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尖锐斗争、部下九命猫与凤凰山首领青凤的个人恩仇、孙女灵儿在家族熏陶中习武报国等多条副线贯穿其中,使得剧情曲折变化、跌宕起伏。这既表现了纷繁复杂的历史实际,又增添了许多精彩丰富的戏剧情节。

例如,跟随冯子材征战沙场十数年的老亲兵“九命猫”与凤凰寨中巾帼不让须眉的女首领青凤这两个正面人物的个人恩怨情仇。“九命猫”年轻时为比武争夺位而失手误杀了青凤的阿爸,羞愧难当中从此离开凤凰寨投军跟随冯子材。多年后再次相见时,经历少年丧父之痛的青凤不禁悲从中来,对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九命猫表现出彻骨的恨意。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局势的危急,青凤在冯子材的数次劝说和感动下,终于下定决心放走了九命猫,成全他追随冯子材以命报国的愿望。而后在率凤凰寨山民与冯子材结盟抗法的过程中,清凤身陷敌人包围、寡不敌众,危急时刻九命猫立即奔赴支援、拼死相救,最后不幸中枪牺牲。这一艺术虚构的情节,不仅没有显得矫揉造作,反而极为贴合人情常理,通过如此具体而微的副线情节发展,更为真实而丰满地展现了壮族同胞在国难当头之际,放下个人恩怨“杀鬼子,保家园”的广阔胸襟。

另一方面,冯子材和壮族人民联合起来,动员壮族同胞的力量,共同来抗击外国侵略者。通过壮族语言、壮族服饰、壮家兵器、壮寨布局、巫师祭祀仪式,以及独特战法等壮族文化的重要元素,使得该剧散发出浓郁的壮族气息。该剧用壮剧的形式来演绎,表现壮乡的民族特点、地域风情,达到了浑然天成的效果。如此强烈的戏剧感召力带来审美的张力,抓住了观众的心。在传奇的故事中、在叙事的抒情中、在浓烈的民族色彩中,随着情节的环环相扣,观众能够自始至终全神贯注、随之振奋。endprint

三、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

民族戏曲要表现和讴歌民族精神,必须遵循戏曲艺术的艺术规律,通过剧目中塑造的艺术典型来实现。依据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塑造出一个个艺术典型,使得民族精神在这些艺术典型身上显现出来时也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以往的历史剧中,英雄人物常被塑造成高大全的典型,形象单薄而难以深入人心。该剧中的三军统帅冯子材则不是,他不仅有铮铮铁骨,更显寸寸柔肠,有着众生皆有的属于个人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展现出丰富的内心情感。剧中人物“九命猫”与冯子材年纪相仿,既是追随他南征北战的爱将,更是情同手足的骨肉兄弟。在第三场“闯寨”中,为了说服青凤放“九命猫”参与抗战,“为了同仇敌忾戮力心”结盟御敌,白发苍苍的老将冯子材竟答应了清凤“向我壮家磕头谢罪”的要求而“一膝跪地恳陈情”。这样一位屈膝跪地的老人,如此卫国心切、兄弟情深,打动了青凤更打动了观众。

剧中虚构的另一个人物——冯子材的孙女灵儿也人如其名,非常具有灵气。“灵儿如花多烂漫,黄花少女未成年。”她的一举一动为全剧增添了甜蜜芬芳的青春气息,也使英雄人物冯子材的形象更接地气。灵儿天真烂漫、热爱生活,刻苦练功也惜花如命。在努力说服家人得以奔赴前线后的她,仍不忘欣赏那战地的黄花,少女的情怀为这部壮烈大戏抹上了浪漫主义色彩,突显出生命与和平的美好,与战火硝烟的悲壮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心灵上的冲击。而三军统帅冯子材对于孙女溢于言表的寵爱,真切自然的祖孙情谊,在纷繁复杂、情况危急的战事中偶然间散发出温暖的人情味和令人眷恋的烟火气息。当冯子材抱着被敌人子弹击中的孙女灵儿,万分愧疚、老泪纵横、伤心欲绝,却更显英雄本色。“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位一生征战沙场、为国效忠的古稀老人再也无法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了——如此国恨家仇,没有比这更肝肠寸断、震撼人心的了。

“风雨飘摇强国梦,至忠至勤是老臣”。勿忘国耻、勿忘英雄,民族精神不能丢。如何把握历史真实,又能成就戏曲真情,壮剧《冯子材》的表现虽不能说完美,但确实是一个值得揣摩的范例。

参考文献

[1] 茅盾.关于历史和历史剧[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 韦苇,向凡.壮剧艺术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3] 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4] 余秋雨.历史剧简论[J].文艺研究,1980(6).

[5] 陈丽琴.壮剧与民俗文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