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滥用“洋名”有损文化自信

2017-09-15何晨阳

决策探索 2017年17期
关键词:神剧名称文化

何晨阳

我们并不排斥外来文化,包容性强的中华文化在发展繁荣中当然会借鉴、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但是,这绝不是盲目“求洋”、简单模仿。

近日在西部某省调研时,不少群众向记者反映,当地一些“洋气”的商场、楼宇名称让人摸不着头脑:CCMALL是一个商场的名字,IBI是一个新经济产业园区的名称,CENTER OF THE SEINE是一处名为“塞纳中央”的楼盘。这些“洋名”,既让人感到费解,还在一些公务场合闹出了笑话——有领导在会议发言时,将IBI念成“阿比阿”,也有念“ABA”的,不仅让听众一头雾水,也让发言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日本银座、法国家乐福进入中国后,都起用了中文名称;而中国一些城市却热衷用洋名,还有一些地方将IBI(分别是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知识产权转化的缩写)等字母作为创业孵化器的名称。起个好名字固然重要,但不一定非要用英语才显得“高大上”。比如,浙江杭州的“梦想小镇”,名字既有创新味道,又有中国韵味,一样叫得响亮。非要在命名时杂糅英语,说到底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几年前,我国部分地区曾出现热衷给楼盘取洋名的现象,到处都是香榭丽舍、埃菲尔……经过相关规范和治理后,这种现象得到了一定遏制。但从目前这些CCMALL、IBI的名称来看,在东部地区被遏制住的洋名、怪名,在西部一些地区有死灰复燃之势。

一些人认为洋名听着高端、大气、上档次,其实不然。最起码一点,这些名字不符合群众的语言表达习惯。一些市民就曾反映,洋名、怪名念着拗口,写起来费劲,聊天时提到这些名字,发音不准还会很尴尬。

“洋油”“洋火”“洋车”等特殊名词,曾打上物质匮乏时代的烙印。它们深植于老一辈人的记忆深处,是对历史的记录。这些“洋字头”,让我们在回顾过去时更加奋发图强。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当下,贪洋求怪的名字,不仅无助于提升知名度,反而还是一种崇洋媚外的表现。

有人认为,起个洋名、用个怪名没什么大不了,其实并非如此。做个类比:一部不尊重历史的“抗日神剧”,看上去不会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但其对历史的不尊重及其示范效应,实质上很恶劣。如果抗日神剧越来越多,年轻人对历史的认知、尊重和认同就会逐渐削弱。洋名怪名也是如此。过分“求洋”张扬“个性”,不仅会破坏城市肌理,深植于心的文化自信也会受影响。

文化自信已是继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人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人们喜欢它、珍惜它、享受它,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而起洋名、用怪名,破坏的正是这种文化自信。

唐诗宋词、丝路花雨……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基因从未失传,那些美妙的词语并不仅仅呈现在典籍中,而是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五千年来积累的那么多丰富的中文词汇不用,非要冠个洋名,这种崇洋媚外的做法让人遗憾。

楼宇、商圈、创业产业园等,除了使用功能之外,还关乎一个地方的形象,久而久之也会成为一种文化标志。必须强调的是,指出洋名的问题,并不意味着我们排斥外来文化。相反,中华文明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一直都在借鉴、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但是,这绝不是盲目“求洋”、简单模仿。

河南省郑州市曾经一度“洋楼盘”泛滥,针对这一乱象,当地颁布适用范围包括城镇、楼群(含楼、门号码)、建筑物等名称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在开展相应治理后,滥用“洋名”大为减少。而记者查阅一些西北省区的相关细则时发现,要么适用范围有限,要么干脆对“洋名”“怪名”压根就没有应对的实施细则,没有相关约束。

在中国社会里滥用“洋名”,并非“私事”,这股崇洋媚外的歪风亟须受到关注和纠偏。有公众建议,在通过媒体等渠道积极倡导少用“洋名怪名”的同时,还需有相应法律法规助力,真正遏制一些崇洋媚外者的行为。这既是回应公众关切的积极态度,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切实举措。endprint

猜你喜欢

神剧名称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听着熟悉的BGM,你开启暑期神剧模式了吗?
谁远谁近?
神剧——太平天国运动
“抗日神剧”主创喊冤?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