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及空间效应

2017-09-15刘慧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7期
关键词: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

刘慧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2000-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未对本市产生预期中的碳减排效应,反而显著提升了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水平;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提升了周边城市碳排放水平,而金融业专业化集聚、科学研究业多样化集聚以及环境治理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本市或周边城市产生了明显的碳减排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长三角城市群应构建碳排放联控联防机制、因地制宜规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及推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碳排放 空间溢出效应

近年来,学者们高度关注依托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的改革热点。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性、低污染、低能耗、高产出和高就业的特点。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基于集聚经济和新经济地理理论构建计量模型,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系统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降低碳排放。

假设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碳排放效应受到其内部细分行业的异质性影响。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一)计量模型构建

借鉴Dietz & Rosa(1994)的城市碳排放STIRPAT模型构建思路,参考梁琦(2015)、韩峰(2014)和席强敏(2015)等学者的观点,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分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并引入相关控制变量构建城市碳排放的计量模型。模型的基本形式如式(1)所示:

lnIij=a0+α1lnSPij+α2lnDVij+α3lnPij+α4lnAij+α5lnEDUij+α6lnFDIij+α7lnGOVij+α8lnTRAij+εit (1)

其中,Iij表示城市碳排放量,SPij是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程度、DVij为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程度、Pij为人口规模、Aij为人均财富、EDUij为受教育程度、FDIij为外商直接投资、GOVij为政府干预程度、TRAij为交通状况。

由于碳排放在空间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关联效应,即某一城市i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能对另一城市j的碳排放产生影响,因此,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来进一步分析城市碳排放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关联效应。具体模型如式(2)所示:

其中,εit为残差、μi、vi分别表示地区效应和时间效应,ρ、分别为空间自回归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系数,ωit代表空间权重矩阵,X为包含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等变量在内的自变量空间。

(二)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城市碳排放(I)。主要指城市工业碳排放,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电力等城市工业能源的CO2排放量。参考林伯强等(2009)的研究,城市工業行业碳排放总量如式(3)所示:

其他变量。人口规模(P):由市辖区年末总人口来衡量;人均财富(A):由人均GDP来衡量;人力资本(EDU):由中学及以上学生数占总人口比重来衡量;外商直接投资存量(FDI):采用永续盘存法来计算;交通状况(TRA):由市辖区民用汽车拥有量与道路面积的比值来衡量;政府干预(GOV):反映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程度,由政府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来衡量。

本文采用2000-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和《安徽统计年鉴》以及各地市统计年鉴,用于基期调整的各地市价格调整指数均源自于2001年以来的《中国统计年鉴》。考虑到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延续性,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影响的滞后效应和空间效应,本文采用两步系统GMM的动态面板数据估计方法进行计量模型检验,在此基础上采用双重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SDM)检验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细分行业集聚对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为了避免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在实证分析之前,对所有变量均进行了自然对数处理。计量分析均采用Stata1 2.0软件进行。

实证结果和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

表1显示了2000-2015年期间长三角城市群各地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影响的检验结果,其中空间面板计量估计显示的是两步系统GMM的动态面板数据估计结果,直接效应显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等解释变量对本地区碳排放的影响,间接效应显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周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反映出空间溢出效应。

从解释变量来看:直接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lnSP)和多样化集聚(lnDV)并未对本市的碳减排水平产生显著影响,与预期假设不吻合。其原因可能为:一是现阶段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致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不足,阻碍制造业技术升级和环境质量改善。二是受区位条件和产业政策等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规模、本地工业发展需求等可能并非完全匹配,出现了盲目发展现象,阻断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能带来的碳减排效应。间接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lnSP)和多样化集聚(lnDV)均显著提升了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水平。其原因可能为:一是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中,多数城市60%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批发零售、交通仓储和邮政等低端行业,其服务对象往往是本市及周边城市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因而周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能助长了本市的碳排放;二是各地市政府大力发展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缺乏顶层设计和有效规划,出现了重复建设和区间恶性竞争等问题,由此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业高水平低质量的多样化集聚,造成极大的要素配置扭曲和资源浪费。endprint

从控制变量来看:城市人口规模(lnP)显著提升了本市碳排放水平,而对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水平未有显著影响;人均财富水平(lnA)显著提升了本市的碳排放水平,却有利于降低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水平;城市人力资本(lnEDU)的直接效应参数估计显著为负,但间接效应不显著,说明城市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显著降低了当地碳排放水平,但不具有明显空间外溢效应;外商直接投资(lnFDI)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参数估计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的改善并未产生明显影响;政府干预(lnGOV)对城市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说明地方政府通过降低环境标准吸引企业投资获得增长优势的做法可能诱发其他地区地方政府的类似行为,另一方面,某一地区通过加强环境规制降低碳排放的努力可能导致邻近地区环境治理中的“搭便车”行为,进而导致周边地区碳排放水平增高;城市交通压力(lnTRA)的增加不仅提高了本市碳排放水平,而且对周边城市碳排放也产生了正向影响,说明交通拥堵带来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各城市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障碍。

(二)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外溢效应

表2显示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专业化集聚(lnSP)衡量了城市中每个细分行业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而多样化集聚(lnDV)反映了每个细分行业在城市中所面临的行业多样化水平。从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估计结果来看: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在多数情况下均显著提升了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水平,而对本市碳排放水平的改善无明显影响。

金融业集聚尽管未能对本市碳排放产生明显影响,但其专业化集聚对周边城市碳减排产生了明显的正向空间外溢效应,多样化集聚则显著提升了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水平;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显著提升了本市碳排放水平,而其多样化集聚对本市和周边城市具有明显的碳减排效应;环境治理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均显著降低了对本市和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水平;现阶段长三角城市群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依然偏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多样化和专业化集聚均未对本市和周边城市碳排放产生明显影响。

由于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低端化特征依然较为明显,较高比重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减排的正向溢出效应整体上掩盖了高端服务业集聚的碳减排效应,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在整体上提高了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水平。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基于2000-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探讨生產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非但未对本市产生预期中的碳减排效应,反而显著提升了邻近城市的碳排放水平,且多样化集聚对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大于专业化集聚。交通仓储运输邮政、批发零售以及租赁和商业服务等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在多数情况下显著提升了周边城市碳排放水平,而金融业专业化集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以及环境治理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却对本市或周边城市产生了明显的碳减排效应。

(二)政策建议

构建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联控联防和协同治理机制。按照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的总体要求,以城市群为载体,着力加强各地方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破除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构建经济利益协调机制和资源环境补偿机制,全力打造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互动交流平台和跨区域服务平台。统筹兼顾城市群内各等级城市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行业性质、集聚方式以及制造业结构特征,科学规划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功能在城市间的分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以及制造业结构优化在城市群空间的良性互动和有效融合,以期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碳减排协同效应的有效发挥,推进城市碳排放的联防联控和协同治理,有效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长三角城市群各地政府应从战略的高度与全局的视角加倍重视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规划,尤其要进一步提高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价值链中有效嵌入,推进制造业生产环节向低排放、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因地制宜规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长三角城市群各级城市应结合自身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制造业结构以及主导产业的需求,对城市间生产性服务功能合理分工、科学规划,促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碳排放效应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韩峰,洪联英,文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进城市化了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2)

2.梁琦.空间经济:集聚、贸易与产业地理[M].科学出版社,2014

3.查建平,唐方方,别念民.结构性调整能否改善碳排放绩效?—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1)

4.席强敏,陈曦,李国平.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研究—以工业效率提升为导向[J].中国工业经济,2015(2)

5.余泳泽,刘大勇,宣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外溢效应及其衰减边界—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6(2)endprint

猜你喜欢

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
倾向中西部的土地供给如何推升了房价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