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图绘就钱江好

2017-09-15黄文柳

杭州 2017年6期
关键词:钱江钱塘江杭州市

文 黄文柳

蓝图绘就钱江好

文 黄文柳

今天,当我们站在钱塘江岸边或是桥头,再难感受到无涯的怒涛卷着霜雪呼啸而来的壮阔景象,映入眼前的却是绵延的绿色衬托下高楼林立的城市图景。在看似静谧平静、依山傍水的城市之中,经济大潮催生孕育的勃勃生机,完全不亚于当年的波涛翻滚。沧海桑田,时代变迁中,是勇立潮头的实干精神支撑着历代杭州人,为了生存和更安全的生活,修海塘、筑江堤、抗咸潮……直到把曾近无人问津的荒芜之地,蜕变成为今天无限潜力的开发热土,并把钱塘江两岸推向杭州以国际化视野书写世界名城新篇的大平台、主战场。(图1)

钱塘江边的“规划印记”

如果说,修塘筑堤源于城市安全保障的应时势之需,那么自解放以后,钱塘江两岸的发展建设却表现出明显的有意而为之的“规划印记”。

运用现代城市规划思维和方法,将钱塘江沿岸地区纳入城市发展谋划总体格局的战略思考,大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已产生。至少在1957年由杭州市建设委员会制作的《杭州市初步规划总图》(图2)中,可以看到,沿江地带除了已经被南星桥铁路编组站占据的地区之外,江边东部于当时的江堤之内(即现杭海路位置)都涂上了以生活居住用地为主导的开发用地的颜色。

上世纪八十年代,杭州城市迎来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大发展契机。一方面,滨临西湖东岸的老城正处于大规模旧城更新改造之际,新的城市功能和工业现代化发展都需要寻求更广阔的开发土地;另一方面,随着土地围垦、江堤外移,一片片新兴的土地正在钱塘江边滋生、扩大。受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所限,城市最终没有选择东扩而是北拓方向,借助运河水运和莫干山路、104国道的交通优势,促进了近代工业和大型建材的物流崛起。而正

翻看历史的版图,古时杭州的城池始终依着西湖、运河,而背靠江海。钱塘江,犹如一只张大了嘴的巨鳄,吞城于咽喉之处,城因惧于江而远离江。正应了宋代柳永在《望海潮》词句中所描绘的,当时的杭州城一边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另一边却是“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因如此,后来钱塘江地区的城市发展没有经历过类似伦敦、上海等城市的滨水地区工业转型搬迁、城市功能复兴过程,直接进入到平地起波澜的现代化城市建设阶段,这是后话。

↑ 钱塘盛景(徐晖/摄)→ 图1:明清时期杭州城与钱塘江喇叭口的空间关系(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规划助力“沿江开发”

钱塘江沿岸土地的长期搁置,为谋定而后动的沿江开发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储备,为规划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规划部门看准了钱塘江资源,曾不止一次地邀请国外设计公司在开展其他规划战略研究之时,顺带为城市的沿江开发献计献策。尽管史料不存,但老规划者们将他们的记忆口口相传,让我们这些后来者对当时的情景略知一二,更对四十年前规划部门已经具有的战略眼光犹生敬意。

正是有了一定的战略思考和长期不懈的工作铺垫,在1996年杭州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总体规划启动修编之际,规划酝酿已久的“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空间发展战略跃然纸上,通过纳入总体规划和政府文件,城市从西湖周边指向钱塘江沿岸发展的“射潮”之箭已经放在弦上!

在正式提出城市沿江跨江发展战略之后,1999年规划部门组织开展了首轮钱塘江两岸景观规划的编制工作。经过五家国内外顶尖设计单位的竞标之后,由当地规划设计院配合中标单位美国龙安公司对设计方案进行了深化。景观规划展开了一幅以北岸为主,以规划城市新中心地区(即钱江新城核心区块)为核心,沿岸地区高楼错落林立、大尺度生态公园渗透的美好图景(图3)。

尽管城市开发所面临的未知因素太多,使得规划思考不够成熟,并带有明显的西方式空间规划痕迹,但是规划所表达的一些理念仍然值得今天回顾与反思。如要在沿江新区和滨湖老城之间建立空间和视觉联系;沿江作为城市的潜在高价值土地,要通过生态廊道控制避免蔓延式开发,并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滨江一线要留有充分的绿化公园空间;要充分开发水上旅游资源,建立两岸之间的水上交通联系等等。

如今看来,这些规划诉求恰巧是我们经历了快速城市化发展历程后,探讨如何实现“拥江发展”过程中,略感遗憾、需要“修补”的内容。

规划助力“跨江发展”

当时光的年轮转入21世纪,杭州利用行政区划大调整、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的契机,以设立江北钱江新城和江南滨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钱塘江滨建设城市新中心为标志,正式拉开了钱塘江两岸共同开发、跨江发展建设的序幕。此时开始,规划工作可谓千头万绪,既要谋划跨江通道的预留与建设时序,又要围绕重点开发地区开展从定位研究到功能布局、从交通结构梳理到空间形态组织的一系列规划安排。其中,最能体现规划价值和引领作用的事件有二:一个是钱江新城核心区开发建设,另一个则是筹建的望江门热电厂选址撤销。

钱江新城于2002年由市政府设立,并成立管委会主导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其核心区部分的最初定位是城市新中心,以市政府搬迁树立开发信心,带动地区发展。从2002年开始一直到2007年,围绕新城建设启动后即制定的概念规划,从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地下空间规划、地铁交通规划、中轴线规划等不同角度深化概念规划,管理后续具体项目建设。今天,已经成长起来的钱江新城地区,做到了始终基于规划,不忘初心。

→ 图2:1957年由杭州市建设委员会制作的《杭州市初步规划总图》(资料来源: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档案资料)

对望江热电厂筹建选址于钱塘江边一事,如今已经淡出人们的记忆,或许根本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今天在这里我们所看到的是围绕望江公园建设的上城区社会公共服务中心以及杭州市妇女活动中心、杭州广播电视中心等一批公共项目。而就在十多年前,曾就望江门热电厂选址于钱塘江边展开过激烈的讨论。规划始终坚持着其建设将破坏沿江景观和环境的疑义,并在钱江新城概念规划中探讨其合理的开发功能。直到省里正式取消项目,规划快速反应,立即提出了建设一个地区级中心的要求,为后来该地区承载老城区部分功能转移奠定了基础。

随后的2005年,规划部门启动了第二轮钱塘江两岸景观控制规划编制工作(图4)。这一次的规划迎着问题而来,要解决市场经济发展时代土地开发利益平衡的问题,也就是沿江地区住宅建设过度问题。城市形态不再是孤立的营造,而是与内在的城市功能、产业发展、交通支撑、城市大山水格局整体保护建立了关联性,并提出了两岸地区开发强度、高度的基本控制要求,成为助力钱塘江两岸共同发展的第一部完整的规划蓝本。

规划助力“拥江发展”

从“跨江”到“拥江”,简单的一字之变,却预示着钱塘江两岸城市发展模式从“量变”到“质变”,要发生的根本性转变。对于一条宽达1200米的大江大河,如何拥江、怎么拥江,以什么思路、什么功能、什么方法做到拥江,已经不是简单的形态问题,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功能引领、活动策划和制度规范,带动市民常规行为模式转变,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心理接受。

认识到这一点,正在开展的第三轮钱塘江两岸景观控制规划和钱塘江综合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从生态景观、文化重塑和活力营造三方面入手,既研究钱塘江作为世界级风景廊道所必须传承延续的传统山水景观审美价值和地域文化价值,也研究世界城市依托大江大河实现跨越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索杭州美丽发展、绿色创新发展路径,进而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钱塘江是浙江人的母亲河,是杭州实现世界名城目标的源泉之河。未来的钱江之滨,将是杭州向世人展示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大山水人文画卷、实现美丽发展的梦想之地。规划,将始终助力其前行,让绘就的钱江蓝图越来越好。

作者系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① 图3:《杭州市钱塘江两岸城市景观设计》用地规划图及江北岸城市天际线②③ 图4:《钱塘江两岸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空间形态组织和功能布局框架图1

猜你喜欢

钱江钱塘江杭州市
钱江强势入局“电动”赛道
浙江省杭州市湖墅学校
我在钱塘江边长大
“卖女儿”撕开婚姻真相
钱塘江观潮
玻璃
杭州市支援武汉医疗队等6个集体获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状
诵经的藏族老人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杭州市西湖区中小学教师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