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喻文化视角下的学业负担过重的对策

2017-09-14田艾灵吴义昌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8期
关键词:对策

田艾灵 吴义昌

摘要: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由来已久。为减轻学业负担,教育界人士做出了大量努力,然而成效却甚微。本文从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的三喻文化理论出发,构建了减轻学业负担的三条对策,即前喻文化视角下的师长引领学生对策、同喻文化视角下的学生相互影响对策和后喻文化视角下的学生反哺师长对策,以期为解决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这一老大难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三喻文化;学业负担过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8-0096-02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由来已久,“减负提质”的口号虽然喊了很多年,却成效甚微。“穷则思变”,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视角寻找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对策。为此,笔者试从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提出的三喻文化理论出发,构建解决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对策。

一、三喻文化

三喻文化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的理论。1901年,米德出生于美国费城的书香世家,父亲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母亲是社会学博士,其祖母曾受过高等教育并深谙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良好的家庭学术背景对米德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1969年2月20日和1971年3月15日,米德分别在纽约的新学校(New School)、南加里福尼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发表演讲,讨论代沟问题对个性发展的影响。《文化与承诺》就是米德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著。米德認为产生代沟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代人之间缺少共同语言,无法实现真正的沟通和交流。米德将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 culture)、同喻文化(Co-figurative culture)和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所谓前喻文化,是指晚辈向长辈学习的文化,即所谓的“老年文化”,它是原始社会及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这种文化中,过去影响着未来,过去是未来的原因。每一个人都过着和他们的父辈、祖辈相同的生活,生活的意义是既定的,前辈的过去就是他们的未来;同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的文化,在该文化中,虽然一个人从父辈那里学习一些以往的经验,但是他更从同辈那里学习新的经验。在同喻文化中,年轻一代所经历的一切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父母,先辈已经无法向他们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的生活模式,年轻人只能根据自己切身的经历创造属于自己一代的生活模式,只能效仿在新环境中率先成功的同辈人的生活模式。后喻文化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文化,即所谓的“青年文化”,是一种和前喻文化相反的文化传递过程,即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在世的年老一代的过程。这是一种着眼于晚辈的文化,晚辈代表着未来。三喻文化即为这三种文化的合称。在当下这个急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普及全球,世界各地、从古至今的信息基本都能通过网络获取。相对儿童而言,成人或许是文化历史财富的拥有者,因此儿童应该向成人学习;但相对成人而言,儿童拥有纯真的心灵、好奇心和创新精神,成人也应该向儿童学习。

二、前喻文化视角下的师长引领学生对策

前喻文化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整个社会的变化十分迟缓微弱……长辈的过去就是每一新生代的未来,他们已为新一代的生活奠定了根基。孩子们的前途已经纳入了常规,他们的父辈在无拘的童年飘逝之后所经历的一切,也将是他们成人之后将要经历的一切”。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米德对前喻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我们认为,客观地说,对于年轻一代,前喻文化是有可取之处的。在家庭教育中,前喻文化深深影响着孩子今后的发展。学龄前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由于经验的缺乏和对周围事物的辨别能力低,他们主要靠模仿大人的行为来进行学习,并且含有对父母的强烈依赖之情,并对父母所教授的知识深信不疑。因此,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提高自己的行为修养,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才能使孩子自觉地接受家长的影响并将其付诸实践。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离不开教师的影响,前喻文化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同样重要。为此,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也应当注意自己对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保持自己作为教师的良好形象。教师不但要将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学会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三、同喻文化视角下的学生相互影响对策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原意是说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这充分体现出孔子谦逊的求学态度。在同喻文化视角下看这句话,笔者认为,孔子的思想和米德的思想在时空交汇中达成了共识,即同辈之间相互学习。“三人”在我国古代指的是“多人”,而“同行的多人”强调的也可能含有同辈关系。由于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效率较低,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而学校的课时有限,学生就不得不在课后参加各类培训班或者辅导班。另外,学生大都有从众的心理特点,但由于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还未完善,他们就容易出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情况。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教师能够很好地利用他们的从众心理,将他们引领到向善、上进、阳光的道路上来,那他们必将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虽然现在有不少家长反对分班制,认为这违反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但从同喻文化视角出发,分班制其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分班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将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班里,能够相对提高课堂效率。

四、后喻文化视角下的学生反哺师长对策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和知识获取的便捷性使得学生不仅能从学校获得知识,还能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因此教师的专业权威就受到了挑战。有调查表明,对于“当遇到重大问题时,你最愿意向谁求助?”这一问题,63.3%的人选择“同龄朋友”,46.2%的人选择“父母”,26.6%的人选择“自己解决”,而选择“教师”的人数比例只有15.6%,由此可见,教师不再是学生心目中的“神”和权威。

米德的三喻文化具有较强的纵向性,然而,我们认为,当今时代不能仅仅被看作是后喻文化时代,当今的学习也不能片面地强调为后喻文化学习,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对于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各有其独特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徐黎丽,石璟.论米德对文化人类学的贡献[J].思想战线,2005,(3):52-59.

[2]张帆.人类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结合:玛格丽特·米德之文化决定论综述[J].社会科学评论,2007,(3):114-124.

[3]刘晓东.论成人也应向儿童学习——从玛格丽特·米德的代沟看成人与儿童的关系[J].教育导刊,2005,(10)下半月:27-29.

[4]孙智明.后喻文化时代对教育的挑战[J].湖南教育(A版),2016,(7):23-24.

[5]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红,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27,40-42.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