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求职择业调研报告

2017-09-14何一澜陈丽敏黄端一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8期
关键词:就业问题大学生

何一澜 陈丽敏 黄端一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现实性课题。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一项事关社会和谐发展、高校改革和稳定、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研究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培养大学生的正确择业观,做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是每一位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择业;就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8-0043-03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有关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人,2013年达699万人,2014年达727万人,2015年达到749万人,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56万人。截至2016年12月,教育部发布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比2016年多出30万人。这些年来,随着国内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通过大量资料研究,对目前某市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摸底,对择业行为进行整理分类。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出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随机抽样某市本科、高职在校大学生,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思想误区、求职中的行为偏差和就业困难等问题进行讨论。同时,探讨学生、高校、政府应采取哪些积极策略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趋势,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面向某市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共发放问卷800份,其中有效问卷719分,有效率达89.9%。问卷所涉及的大学生基本情况如下:文史类314人,占43.7%;理工农医类405人,占56.3%。男生466人,占64.8%;女生253人,占35.2%。城市学生214人,占29.8%;农村学生505人,占70.2%。大一学生248人,占34.5%;大二学生217人,占30.2%;大三学生167人,占23.2%;大四学生87人,占12.1%。党员53人,占7.4%;团员648人,占90.1%;群众18人,占2.5%。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对就业政策的看法。从调查中可以看出,69.6%的学生赞同现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政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有利于大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特长和爱好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挥个人优势,实现职业愿望,也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另外,我们也可看到仍有11.5%的大学生希望就业能够像过去那样实行政府的统一分配。还有18.9%的大学生希望就业能够“统一分配和自主选择结合”,认为当自己找不到就业单位时,政府可以进行调控。从此项调查可以看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确实起到为大学生选择理想职业、促进个人成长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该就业政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激烈的竞争,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更多的是扮演被选择的角色,从而使大学生在就业政策的认知上表现出明显的矛盾心态。

2.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是大学生就业单位的首选。随着国家对科教事业的重视,高校和科研单位工作不仅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而21.8%的学生愿意选择高校就业,15.5%的学生愿意选择到科研单位就业,19.4%的大学生愿意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

3.大学生的择业标准。42.7%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把“发挥专业才干”放在第一位;27.1%的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15.4%的大學生要求所选职业要有利于深造。大学生已经普遍重视在职业生活中能否学以致用,是否有深造机会。同时,许多学生因为上大学已经为自己的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非常渴望通过自己的工作收入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此外,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为过多地考虑自己的意愿,较少地考虑国家需求,只有0.7%的大学生选择到西部地区。“西部开发”已经纳入了中国的发展战略,需要大量的知识青年,但由于条件艰苦、待遇较差,很多大学生望而却步。

4.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原因。从调查中可以看出,46.7%的学生认为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是“毕业生数量多,供大于求”。在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的数据对比中,本科生认为“供大于求”的比例略高于高职生。这是由于目前社会需要大量的蓝领和灰领,而大学本科生从事的白领岗位需求不多。因此,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相当多的高职院校甚至职业中专学生就业却比较容易。此外,就业难的原因中,专业受到限制占32.8%,学校牌子不够响亮占33.6%,知识面不够广占29.5%。这些因素都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紧密符合社会需要有关。如果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没有符合社会需要,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就会缺少应有的竞争能力。

5.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择业较有信心的占到39.3%,但是选择感到有压力、焦虑的也达到31.3%。同时,11.3%的学生认为求职择业顺其自然,这表现出比较消极的被动性。18.1%的学生希望得到就业心理的调适指导,说明部分学生开始关注自身的就业心理素质,就业心理辅导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6.大学生认为影响就业最重要的因素。44.3%的学生认为个人的能力是影响就业最重要的因素。这说明大部分人树立起了靠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决定自己命运的新的择业观念,这是个很大的变化。但仍有约26.1%的学生把金钱地位和人际关系排在首位。这说明,仍有部分学生认为钱权和社会关系对就业起决定作用。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在人头脑中的反映,需要在平时的就业指导中加以引导。

7.大学生认为对就业影响最大的人。调查显示,41.2%的学生认为在择业时受父母或家人的影响最大。对此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好学生家长的重要作用。受到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的是学生家庭,如果能选择一个理想的工作,既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又可以让父母感觉有面子。因而,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许多父母不敢放手,利用自己的人际资源,为子女铺路搭桥。相比之下,同学、朋友和教师对学生求职择业的影响力,更多的是在择业观念和方法等方面。endprint

8.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得渠道。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很容易看到,排在前三位的就业信息获得渠道分别是“各类招聘会”占63.5%、“院系或学习就业指导中心”占55.7%和“网站、报纸、新闻、广播等媒体”占43.8%,它们成为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三大主要渠道。

9.大学生如何求职的诚信问题。对待简历造假现象,48.3%的人认为是“不应该的”,41.1%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或一定程度上的理解,26.2%的学生表示“明知不对但身不由己”,6.7%的学生认为“很正常”。大学生求职择业的诚信问题,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一些大学生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就业梦想,不惜以牺牲道德原则为代价,做出许多带有明显功利目的又违背道德的欺骗行为,如简历造假。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

10.大学生认为违约的主要原因。对于违约的主要原因,32.8%的大学生认为找到了更好或更合适的就业单位,缺乏考虑草率签约和多头选择的分别占34.6%和26.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大学生的就业协议实质上具有法律合同的性质。大学生违约无疑要承担一定的违约责任和后果,会给大学生造成一定的损失,因而在具体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教育引导大学生严肃对待自己的签约行为。

四、结论与对策

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思想误区、求职中的行为偏差和就业困难等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大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问题;从深层次看,是高校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方面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分配等方面的综合体现。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趋势,大学生、高校、政府都应采取积极的策略,以应对新的挑战。

1.大学生的应对策略。①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每个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学毕业生通过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倾向等方面的自我探索,从入学选专业时的“我想干什么”转变到毕业入职前的“我可以干什么”上来,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真正实现人职匹配。②树立健康的竞争意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如果没有健康的竞争意识,不把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没有主动竞争的思想准备和积极参与竞争的行动,显然是难以顺利就业的。就业竞争是现实的,有时也是残酷无情的。大学生在就业竞争面前,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诚实守信,凭自身的实力并运用恰当的竞争技巧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那些伪造虚假求职材料,向用人单位提供虚假信息的人,终究会弄巧成拙,耽误自己。③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都想找“钱多、事儿少、離家近”的单位,这样的工作固然很理想,但是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一味地眼高手低,顺利就业就会显得更困难。因此,大学生必须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择业时充分考虑自己所学的专业,详细了解社会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需求情况,综合确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同时,正确处理国家需要和个人利益间的关系,在正确择业观的指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就业理想。

2.高等院校的应对策略。①加快教学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从社会对人才的近期和长远需要出发,进行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高等院校应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以“社会需求与办学特色相融合、学校与行业协同育人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等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求职择业能力、社会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②做好精细服务。在就业服务指导工作上,高等院校应坚持课程化与系统化相结合、指导与服务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个性化咨询并重。构建覆盖学生生涯认知期、职业规划期、实践体验期、就业政策、职场应对等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讲座体系。依靠职业生涯组织教师队伍和学生社团,积极开展职业咨询服务和各类校园活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主动联系各类人才市场,提供优质专业对口用人单位,办好专场招聘会,提供精准就业信息。③开辟就业渠道。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力度,形成以省内为主、省外为辅的就业区域。坚持高质量举办大型综合性招聘会、专场招聘会、学科专场招聘会。与各地地方政府、人才机构合作组团到校招聘,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还可以按理工类、经贸类、文科类等学科划分发动各二级学院、各系就业推荐力度,举办行业专场招聘会,实现横向联合、资源共享。

3.政府的应对策略。①出台优惠政策。政府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就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特别是到乡镇工作。鼓励各地在基层特别是街道(乡镇)、社区(村)开设一些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优先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②完善就业机制。适应社会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变化新趋势,鼓励行业协会、社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机构等社会组织搭建用工调剂平台,完善淡旺季调剂、校企对接调剂等就业机制。严格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规范用工行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为高校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③搭好招聘平台。立足本市民营经济发达优势和历史文化禀赋,加快建设一批促进就业创业的重点项目,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搭好招聘平台。加快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统筹建立面向全市统一的人力资源招聘网站、移动APP端,逐步实现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工作的全程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张昕.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村长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1,(14).

[2]关晋杰.告知学生择业心理误区与应对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3]杜伟.浅析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3).

[4]刘晓岩,金今钤.浅谈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市场论坛,2010,(11).

[5]大学生求职择业意向调研,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wenku.baidu.c).

[6]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十五条措施的通知(闽政(2014)44号),http://www.fujian.gov.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问题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
关于职业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