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门关与丝绸之路

2017-09-13戴亚伟

丝绸之路 2017年16期
关键词:玉门关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戴亚伟

[摘要]玉门关因玉而得名,在历史上被人所熟知,如今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玉门关作为中原通往西域最西的边关要塞,曾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它作用的发挥和丝绸之路密不可分。

[关键词]玉门关;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古丝绸之路是一条中西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通道。在这条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丝路古道上,遍布着许多被历史遗忘或正在被遗忘的历史文化古迹,其中不乏有许多广为人知和鲜为人知的关隘和障塞,如玉门关、阳关、嘉峪关等。玉门关作为通往西域诸国的重要关隘,牢牢扼守着通往西域的大道。正是通过这些关隘,把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整个欧洲连接起来。这些关隘记录着漫漫丝路上的历史故事,记载着历史的传承和信息,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精华,与古丝绸之路紧密相连。

关于玉门关的由来,据《史记》卷123《大宛列传》第六十三记载,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兵下河西,开辟了丝绸之路。元封四年(前107),“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这是《史记》、也是史书中第一次对玉门关的记载。匈奴退出后,河西地空无人,被匈奴驱逐到西域的月氏和乌孙又不愿返回河西,元鼎二年丝路已通,西汉只好紧急移民,置酒泉郡为丝路前沿基地。又从令居(今甘肃永登县)向西修长城为丝路保障,并于元封四年修到酒泉和玉门关。酒泉到玉门关长城名为酒泉塞,沿北山修到玉石山,又沿玉石山向南修到祁连山,名为玉石障。酒泉塞和玉石障是酒泉郡早期的北境和西境,也是西汉当时的边境。“关、境上门也”,玉门关只能初置于玉石山,不可能在敦煌,其时酒泉塞外的金塔绿洲和玉石障外的玉门绿洲、敦煌绿洲尚未移民,没有郡县。《史记·大宛列传》又记,太初元年(前104),李广利首伐大宛失利,次年还至敦煌,要求罢兵,“天子闻之大怒,而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这明确表明玉门关在敦煌以东。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俗称就是小方盘城(如今说法不一),其城垣至今保存较为完整,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东西走向的长城蜿蜒逶迤,一望无际,每隔5里或10里,就筑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在东西长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长城,绕过玉门关西侧,向南直达阳关。关城北坡东西走向的车道直通。两汉史书对玉石山玉门关的记载也很多,由于人们对玉门关的变迁各执己见,这里不再一一细说。笔者主要去论述和探讨玉门关和丝绸之路的联系,以及玉门关在絲绸之路上所发挥的作用。

玉门关,因输入新疆于阗商朝的昆仑玉而得名。“又商胡从玉门关道往还居止,因以为号。”。由此可见,古代商旅多胡商,胡商中多贩卖昆仑玉,而贩卖昆仑玉的胡商都绕道玉门关,因此,这也就为丝绸之路又名玉石之路,并把玉门关与丝绸之路联系起来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说起玉门关,不得不提古丝绸之路。匈奴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诞生在今天的内蒙古狼山、大青山一带。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匈奴已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特别是秦二世元年(前209),冒顿做单于后,东拼西杀,领地空前扩大,控制着今蒙古高原、河套以及河西走廊的广大地区,兵强马壮,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强大的匈奴政权不断进扰汉王朝边境,不但对西汉王朝构成严重威胁,而且割断了西域同内地的各种联系。因此,反击匈奴的战争势在必行。

由于西汉初年国力较弱,从汉高祖开始,至惠帝、文帝、景帝,一直采取娄敬提出的和亲政策,又同匈奴贵族结成兄弟,并每年赠送大量的帛、衣、酒等物品,以缓和匈奴的侵扰。但是,尽管这样,也满足不了匈奴贵族的胃口,他们仍不断进击西汉边境,抢掠烧杀,对西汉王朝的威胁依然存在。

在这生死攸关之时,汉武帝下定决心,以武力对匈奴进行全面反击。他一方面于建元三年(前138)、元狩四年(前119)先后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族夹击匈奴,以切断匈奴“右臂”。虽然夹击匈奴的目的没有达到,却获得了有关西域的大量信息,扩通了西域之门,人们称此空前壮举为“凿空”。从此,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另一方面于元朔二年(前127)、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先后三次向匈奴发起大规模进攻,彻底击败了匈奴贵族,河西地区正式归入西汉王朝的版图。

元狩二年,汉武帝在河西设立武威、酒泉二郡,扼玉门关、阳关。元鼎六年(前111),又置张掖、敦煌二郡,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列四郡,据两关”。

列四郡、置两关后,河西的政局并不稳定,西汉王朝只有继续经营西域,把西域各国从匈奴贵族控制下解脱出来,使西域诸国归附西汉,将其统一在西汉王朝之内,建立起对西域的牢固统治,才能切断与匈奴的联系,使河西局势稳定。敦煌恰好是经营西域的前哨阵地,自敦煌出玉门关、阳关则直通西域;由玉门关、阳关则交连内地;据玉门关、阳关守敦煌,则内地与西域畅通;丢玉门关、阳关弃敦煌则内地与西域联系中断。《汉书·西域传》所谓“东则接汉, 以玉门、阳关”是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敦煌龙勒县有玉门、阳关,皆治以都尉,汉以来中国与西域之交通无不取道于此。自魏晋以来,玉门关、阳关便频繁出现在中国历代文人的诗词、歌、赋之中,成为文人墨客永恒的话题,如李白的《子夜吴歌》中就有一首诗曰玉门关为“玉关”,诗云: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写出了戍守边关将士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再如唐代大诗人王维那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此说,“两关”不仅在中外交通历史上有其地位和作用,在文学上也有诗人借玉门关抒发伤离惜别和思乡之情。玉门关、阳关的设置,不仅是经营西域、巩固西汉王朝一统之需要,更是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交流的需要。因此,汉王朝在西域设置了一个代表西汉中央王朝的统治机构——西域都护府,在敦煌郡设立了渊泉、广至、敦煌、龙勒等县,及玉门都尉、阳关都尉、中部都尉、宜禾都尉四个军事机构,修筑了长城,并大量移民,在玉门关、阳关以及通往西域的主干道上修建了许多关隘、烽燧、亭障、城堡、驿站等。这不仅切断了匈奴与西羌、匈奴与西域的联络,更重要的是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走廊,为中国和亚洲、非洲、欧洲人民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条古老而又神秘的经济文化之路——丝绸之路正在逐渐形成。而玉门关、阳关正是这条要道之上的交通枢纽,它们在保证丝绸之路之畅通和维护中原西北边境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大的历史作用。endprint

横跨亚欧7 000千米、纵贯历史1000多年的丝绸之路,始于嘉峪山玉门关,终于“闭嘉峪关”。中国边关无数,大都是军事防御要隘,通商在此,唯嘉峪山“两关”面对广阔的外部世界,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国际商贸边关。历史上有15个王朝修过长城,修到嘉峪山的只有汉长城和明长城,它们是两种长城类型的代表。汉长城和玉门关是丝绸之路的基础设施:亭是大漠中的路标,就像大海中的灯塔;也是路站,多建在水草处;也是通讯线,有事烽火报警;障是“遮虏”的路障,关寨建在障内道上。由此可见,汉长城在古丝绸之路上起着巩固边防的作用,而玉门关正是丝路上往来不绝商旅来去的咽喉,汉长城就像一条巨龙蜿蜒回绕于中原,把中原地区一揽于自己的懷抱。而玉门关就像一头雄狮,傲视着过往于这条古老而又神秘的丝绸大通道上的使者、客商和僧侣。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农耕技术、掘井技术、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一并通过丝路传入西域,而西域的玉器、香料、核桃、苜蓿、石榴、葡萄、西瓜都随丝路相继西来;无论东传的技术和物产也好,还是东来的特产也罢,它们来去都要经过玉门关。在这其中玉门关无时无刻地扮演着驿站的角色。遥想那时,着各色服装和打扮的各中原各个民族,外国打扮怪异的客商,他们都或赶着阵阵驼队、或骑着一匹匹高头骏马,驼背上搭满装有丝绸、茶叶的裹袋,身上携带陕甘高原的风尘,踏上河西走廊,穿过玉门关,带着满是沾满中原泥土芳香的货物风尘仆仆缓缓行走在漫漫丝路古道上。正如《汉书·西域传》记载的:“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旅贩客,日牧于塞下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画面,正是由于像有玉门关这样的交通枢纽在丝路古道上发挥着其他一切无可替代的作用。

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跨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是连接古代东西方沿线各国各民族的纽带。同时,它也是一个魅力无穷的艺术走廊,是跨越时空硕大深邃的历史博物馆。在玉门关和酒泉之间的新城乡和果园乡有2 000多座汉魏晋唐墓葬,已挖掘18座,出土700余幅砖画和其他遗物等物,涉及民族、经济、文化、军事、政治,描画了民富物庶、甲于内郡、人烟朴地桑柘稠的景象,堪称汉唐盛世的史画长卷,玉关道上的地下画廊,只是墓葬群的很小一部分。它凝聚了先民杰出的创造智慧,凸显了各民族间鲜明的特色与个性,是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和瑰宝。在丝绸之路上凝结了玉门关人民的辛勤、汗水、拼搏和智慧,而这块土地上又有友好使者遍布的足迹和撒下的种子,玉门关、阳关的名字自然和丝绸之路紧紧连在一起,举世瞩目。

玉门关历经千年风霜雪雨,在我国古丝绸之路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这为实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随着中国同丝路沿线国家关系的逐渐发展,古老的丝绸之路将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以新的形式把中国同丝路沿线国家的互利合作推向新的历史高度。而以玉门关为首的交通咽喉,必将在“一带一路”上彰显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 班固. 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0.endprint

猜你喜欢

玉门关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凉州词
凉州词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玉门关历史变迁考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