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审美对影视艺术作品的潜意识驱策研究

2017-09-13肖澎

电影评介 2017年12期
关键词:归化艺术作品影视

肖澎

一切艺术均以审美为主旨,审美是人类所特有的形而上的感知世界、体验世界、识解世界的一种情感升华,而文学审美则是人类据文学文本图符能指与文学引申意象所指,所建构的一种向影视艺术提供基本支撑的过程,文学在识解、反映、创造的过程中,以其文本图符的形而上蕴籍,支撑着影视艺术实践着艺术审美,可见,无论何种艺术最后都将回归到审美的宿命中来,影视艺术亦不例外。

一、 文学基本创作的审美回归

(一)文学艺术性意象

文学审美自有其文本符号抽象化特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文学审美,更应因影视艺术对意象性的更高要求而更具艺术真实性、艺术情感性、艺术审美性、艺术创造性。巴尔扎克与别林斯基都对艺术真实、情感、审美、创造表达出其真知灼见,唯有真实、情感、审美、创造有机地熔冶于一炉,方能以文本符号为影视艺术作品建构起具情感、思想、思索的永恒于艺术史册的杰作。例如,改编自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托尔金小说的《指环王》,即以文学艺术性意象为依托,创建出了整部影片赖以支撑的神族谱系,同时,影片中的艺术意象亦对文学审美进行了基于映像的回归。

(二)文学文本符号能指

影视艺术作品中的文学文本,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文本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影视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文本意义上封闭的时空。因此,支撑其表达的文学文本亦具有本体的自封闭性;而影视艺术作品中的自洽性亦必然来源于为其起到支撑作用的文学文本本体的自洽性;再者,无论是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还是哈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二者都以文学沟通性审美、文学接受性审美、文学引申性审美,实现了一种基于文学审美的更为进阶的自诠性;此外,无论是文学文本的自封闭性、自洽性还是自诠性,事实上三者都可以归结为一种文学文本本体的自指性,这种自指性与文本符号的能指性共同为其中所蕴涵着的所指性,以内聚的形式建构了无穷的文学文本所竭尽所能表达出来的影视陌生化与影视张力。以文学文本符号能指所承载着的影视艺术作品中的陌生化与张力,最终将成为解读原著与解读影视艺术作品的关键。

(三)文学引申意象所指

文学文本本体即有着复杂的能指意义,其中的概念意义、本体意义、伴随意义等以指称意义,为文学文本本体建构了更为复杂的语内意义与语用意义,同时,亦建构了影视艺术作品所不可或缺的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心理活动等,这些建构不仅依赖于视觉语言,而且还依赖于影视艺术作品中的文学语言表达。诚然,影视艺术是人类所独享的一种基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二次创作,同时,从哲学视角而言,影视艺术更是一种基于能指的所指的二次衍生,在其进入观众视野之后,即开始了一种影视艺术作品能指本体的艺术生命的一种二次衍生与二次引申,由此所产生的种种审美行为就是众所周知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唯有文学引申意象所指,方能为影视艺术作品建构起艺术渗透力、艺术冲击力、艺术感染力,方能建构起整部影视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思想意蕴、思想主题。

二、 文学进阶创作的审美回归

(一)场阈与二次元的文学审美式置入

文学进阶创作必然引入场阈与二次元概念,二次元审美实质上就是对现实三次元世界的一種改头换面式的艺术化虚拟,二次元式映现更容易实现现实三次元世界之中所无法实现的梦想飞扬与幻想盛放。事实上,现代社会发展至今,文学审美已经出现了迥异于前代的诸多新的形态,前代的传统文学审美仅仅囿于现实的文学场阈,然而,现代的文学审美已经由传统的现实场阈延展至了虚拟场阈,即现代文学审美实际上已经涵盖了现实审美的虚拟消费,以及虚拟审美的现实消费。这种文学审美的复合性与复杂性,使得文学场阈和二次元审美,与主流文学之间实际上已经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失衡。因此,唯有以文学审美解构资本对于文化的绑架,方能使得主流文学审美能够实现真正以文学为核心的文化回归,进而实现影视艺术中文学场阈与二次元等形式对于文学审美核心的向心性归化。

(二)摄影机视角及其视野的文学审美式置入

场阈与二次元的文学审美式置入,为文学审美归化进行了充分的由实入虚、由虚返实的符号化具象化表达,以及进一步抽象化表达的准备。而影视艺术作品中,以文学文本符号所置入的摄影机视角及其观察视野等,则更将为影视艺术作品带来极具纵深的审美呈现。在文学文本的改编过程中,将文学文本符号转译为影视文本符号的镜头语言,是一项较为艰巨的工作,而若以文学之眼深刻剖析文学作品,能够发现其中其实早已隐性地内置了摄影机视角以及摄影视野。文学对于现实的提炼式捕捉与摄影机对于现实的朴素捕捉截然不同;同时,文学对于事物的敏锐聚焦也与摄影机对于事物的物理聚焦迥然不同;并且,文学的形诸于文学文本符号的静止时空化的定格亦与摄影机的视沉定格有着天壤之别。由此可见,影视艺术作品中的文学文本,以其文学精髓的宏观与微观视野的创作呈现,为影视艺术建构了经过提炼的审美置入。[1]

(三)生命体验的文学审美式归化

曾几何时,历史上中国文学与政治的主仆、依附、胶着状态,使得文学一度几乎成为一种政治化符号,而现代文学的兴起则更倾向于文学艺术化,这种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化的有机结合,才彻底引爆了中国现代影视艺术的超速发展。影视艺术作品中的文学审美有着更高的文本符号服务于视听的诉求,同时,文学文本符号亦应成为一种解释中立化的抽象表征,从而方能以其文学文本符号的更趋精确的表达,而与影视视阈加以深度融合,为影视艺术作品提供一种文学对生命的体验,以及对人性的探索的双重观照,进而使得文学得以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归化。这种审美归化将以影视艺术作品中的文学文本符号审美,向观众释出拟态、共鸣、沉浸、移情等进阶式的生命沉浸式体验,从而以文学文本符号建构起以主流文学为核心的去芜存菁,以主流文学为核心的因势利导,以主流文学为核心的审美归化。[2]

三、 文学进阶创作思维的审美回归

(一)蒙太奇与跳跃式思维endprint

影视艺术作品首先是针对客观进行拟态,然后才是针对主观加以形而上的建构,而最终完成影视艺术建构所依靠的必然是创作思维。作为影视艺术作品最为重要支撑的就是其中的蒙太奇与跳跃式思维,无论是从影视艺术视角还是文学艺术视角而言,蒙太奇式思维都是影视艺术作品,基于文学审美归化的必由之途。传统意义上的蒙太奇技法虽然源于建筑工程,但其实文学文本自其问世以来,以这种透过分割完整叙事,以离散的类似分镜的子叙事,依读者或观众的主观能动重构并装配完整叙事的方式,早已在文学作品之中屡见不鲜。并且,比影视艺术作品中蒙太奇的镜头意识更为复杂的意识流亦早已大行其道。这种镜头化的构思,以及跳跃式的思维,为影视艺术带来了第三种意义上的文学精髓的艺术化呈现,与文学精髓的审美回归。在许多以科幻文学为支撑的影片中都有蒙太奇与跳跃式思维的表现,例如,在《心灵传输者》一片中,即以文学审美表达了超空间这一跳跃或折跃高维时空的思维概念。

(二)矛盾与冲突思维

蒙太奇与跳跃式思维的文学归化,为影视艺术带来了更为复合化与含蓄化的重构后整体大于部分的全新生命体验,同时,影视艺术的进阶建构,要求文学文本以矛盾与冲突表达高潮。矛盾与冲突思维通常是一种文学精髓的哲学化呈现,任何矛盾与冲突架构均可以适配于哲学的解构。矛盾与冲突通常为二元对立或多元复杂对立架构,从审美的视角观察矛盾与冲突过程,可以擘分为矛盾与冲突建构、矛盾与冲突平衡、矛盾与冲突解决,影视艺术作品中的矛盾与冲突作为戏剧化主体是不可或缺的。矛盾与冲突思维是建构基于文学审美归化的关键,矛盾与冲突部分通常均为一部影视艺术作品的高潮部分,而矛盾与冲突部分的建构与解决通常即是整部影视艺术作品的核心,以文学的笔触建构矛盾与冲突核心的创作技法通常可以大致分为线索求解建构,多元向心建构,荒诞式建构,象征式建构等諸多建构技法,除常用的物象化与具象化技法,还离不开抽象与意象化的矛盾与冲突建构技法。[3]例如,《阿甘正传》一片中,既为阿甘的人生以文学为基础设计了层出不穷的矛盾与冲突,即便是阿甘的爱情对象,也与阿甘在关键的价值观方面大相径庭。

(三)情节性与故事性思维

影视艺术作品基于文学审美归化的进阶创作,最为引人入胜的部分,显然就是其中的情节性与故事性,能否讲好一个故事与设计好相应情节,已经成为衡量一位作家与导演是否优秀的先决判断。由创作进阶视角而言,故事作为情节的整合,情节作为故事的组成,二者的移植性、浓缩性、意象性对于影视艺术作品举足轻重。作为一种进阶式的文学创作技巧,在情节的进程之中加以技巧性的延宕、跌宕、跳脱,使得整个故事性中出现情节性的悬置与悬念,以及针对悬置与悬念进行异步化搁置,反而更有助于悬念的环环相扣与丝丝入扣,反而有助于步步为营地牵系着读者与观众的思绪,引导着读者与观众一步步向更大的悬置与悬念贴近。这种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深度融合的情节性与故事性思维,既是一种建构影视艺术文学文本图符的高级技巧,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学审美归化,同时,更是一种文学精髓的创造性思想意蕴的戏剧化呈现。[4]例如,作为一部反映20世纪70年代事件的《唐山大地震》,其之所以能够吸引老中青三代人的根本原因恰恰在于其文学建构的情节情与故事性思维。

结语

一切艺术以审美为至上,任何艺术都终将回归至审美的宿命中来。影视艺术中文学的创作亦必须围绕着艺术性加以建构。文学文本的符号能指与意象所指,为文学文本支撑影视艺术作品的意象升华提供了最为基本的要件。无论是影视艺作品还是文学艺术作品,究其本质都是一种全景视角下的生命体验与人性探索。而文学文本的各种进阶技巧与影视艺术手段,都是一种生命体验与人性探索基于审美回归的一种契合,这种终极契合亦最终必然要在观的众审美潜性驱策之下,向审美宗旨进行向心性的再回归。由文本符号而映像,再由映像而意象升华,影视艺术作品中的文学文本不断支撑着思想意蕴,形成了文学审美形而上的一种终极归化。

参考文献:

[1]向怀林.视觉愉悦与诗意空间——也谈影视与文学不同的品格特征与审美功能[J].当代文坛,2010(5):125-127.

[2]向怀林.视觉直观与心灵品悟——再谈影视与文学的审美品格与审美特征[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4):135-138.

[3]朱德发,贾振勇.文学与影视:共同撑起一片天空——兼论21世纪(山东)审美文化的一种趋势[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57-62.

[4]段吉方.文学幻化中的美丽——中国当代影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品格[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22-26.endprint

猜你喜欢

归化艺术作品影视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