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的临床评价

2017-09-12刘超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心绞痛

刘超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分为实验组15例(有早期心绞痛)和对照组15例(无早期心绞痛),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0%,同时实验组患者中非Q波梗死发生率66.67%低于对照组93.33%,Q波梗死26.67%、心绞痛史80%的发生概率也均低于对照组53.33%、86.67%,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比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患者极易诱发血管类疾病,因此需要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2..02

Angina pectoris 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early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LIU Chao

(Suizhoushicengdouquhuiminyiyuan,Hubei suizhou 441300,China)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类型,其极易诱发早期心绞痛症状,一般是指急性心肌梗死胸痛症状消失24 h后,出现的急性期内复发心绞痛,多是心肌处在严重缺血、缺氧状态所致,如果未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将会导致病情的恶化,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中了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按照每组15例的标准分为实验组(有早期心绞痛)和对照组(无早期心绞痛),对照组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在35~86岁,平均(48.4±1.6)岁;实验组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在34~83岁,平均(47.1±1.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临床数据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之后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查,主要对患者的心电图及血清心肌酶等进行检查和记录。并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位置来确保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对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只采用口服倍他乐克进行治疗。而对于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患者,一般要求服用5-单硝酸异山梨酯,同时并每次口服倍他乐克6.25 mg,每天三次。

1.3 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显效: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基本消失,同等劳累程度下不会诱发心绞痛,或发作次数减少超过80%;有效: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出现明显好转,同等劳累程度下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超过50%;无效: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和心绞痛发作次数未见改善,甚至部分患者的病情出现了恶化的趋势。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2)对两组患者的Q波梗死、非Q波梗死、心绞痛史情况进行记录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的研究数据借助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通过相关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而对照组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0%,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的Q波梗死、非Q波梗死、心绞痛史情况对比

统计发现,实验组患者中非Q波梗死发生率、Q波梗死、心绞痛史的发生概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 讨 论

临床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也是诱发心衰和再梗的主要因素,其一般是在梗死胸痛症状基本或完成消失24小时后,30天内再次出现胸痛症状,大部分患者不存在明显的诱发因素,如果未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有可能诱发心绞痛症状。然而大部分心绞痛患者在1天内出现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如果未得到明显的缓解则需要为其提供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实际上,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特点表现为:(1)前15天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后15天;(2)Q波梗死的概率明顯低于非Q波梗死;(3)非Q波梗死患者一般存在比较严重的缺血症状。同时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为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搭配,鼓励患者适当的进行锻炼,并做好患者临床指标的观察和记录工作,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主治医生给予有效的治疗。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根据患者病情特点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不仅可以使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降低,而且还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晓非.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临床探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8(2):181-182.

本文编辑:王 琦endprint

猜你喜欢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