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哲学文化图示的基本内涵及翻译策略探究

2017-09-12罗珠珠

关键词:指代学说五脏

罗珠珠

【摘要】中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医哲学文化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阐述中医哲学文化图示的基本内涵,探讨相应的中医英译策略,以期更好地为中医翻译事业的发展和理论的完善做贡献。

【关键字】中医哲学;文化图示;翻译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2..02

从新石器时期伏羲发明八卦,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到儒家,再到近唐时期的道教,中国的阴阳等哲学思想最终以中医药学的实践而传承下来,成为中医药学家思考生命健康问题的独特视角。

1 文化图示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不同的群体都有其对文化的独特的理解,很难为其下一个准确的定义。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特勒提出文化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文化图示指的是人脑通过先前的经验和经历,已存的一种文化组织模式。在翻译过程中,就有许多文化图示要进行解码。

2 中医哲学文化图示

2.1 气论

《道德经》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是古代中国哲学的独有思想。道无形无相,是万物的本源,为天地万物之母。 道先化生为无形之气,进而化生天地万物。气论的基本定理主要有四:气一元论;万物具有气的特性;气化是万物之运动变化;气是万物相应之中介。气论有效地阐述了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运动变化形式以及相互感应和作用的方式,视万物为同一,并且不断地运转变化,交感互应。

2.2 阴阳学说

《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是古人对世界认知的体验,是对气的直接体验,是指宇宙物质世界中两种不同性质的气,也是描述相关联事物特性的一哲学范畴。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世间万象,皆分阴阳,阴阳一体两面,既相互依存,互根互用,又相互对立,趋向相反,消长制约。

2.3 五行学说

古人观象于天体五方,观法于自然界,近取诸身五脏,五行是其对气的直接体验。五行学说最早的论述是出于《尚书.洪范》,已被明确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五行学说立足于事物的动态功能和相互关联,这物质世界中五种不同性质的气,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与平衡。

3 相关翻译策略

“气”“阴阳”“五行”在中医理论与翻译实践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术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也不同。“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也”(The liver detests the wind,the heart detests the heat,the lung detests the cold,the kidney detests the dryness,the spleen detests the wetness.There are the five detestations of the viscera to the various energies)[2]“氣”在此指的是五脏。升提中气(upraise the middle qi)“气”在此指的是脏腑的功能,水气凌心(water qi attacking the hear)“气”在此指的是病因学说中的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阴阳消长(yin-yang wane and wax)调整阴阳(regulating yin-yang)“阴阳”在此指的是一对哲学概念,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阴阳”指代具体的概念。如:“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素问.上古天真论》”(if the male and female unite in harmony,a child may be conceived)阴阳”在此是“男女”之意。“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难经.五十八难》”(the pulse of cold damage:both cun and chi pulses are strong,tense and choppy)阴阳”在此分别指的是尺脉和寸脉。“五行”最常用的译法是“five elements”指代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及其运动变化。在中医典籍中,常指代五脏,如“益火补土”(strengthening fire to generate earth)“火”指代“肾”,“土”指代“脾胃”,指通过补益肾气,肾阳达到调理脾胃的作用。

4 结 语

中医理论内容丰富多样,晦涩难懂,解析中医哲学文化图示的基本内涵,便于对其更好地理解,并拓宽思维,在翻译的实践中灵活运用,促进中医翻译事业更好地发展以及中医更优质更广泛地传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桂 念.文化图式理论观照下的中医翻译研究[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6):108-109.

[2] 杨传智.《内经·素问篇》中的成分隐喻[D].厦门大学,2014.

本文编辑:李 豆endprint

猜你喜欢

指代学说五脏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失眠与五脏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基于深度学习的维吾尔语名词短语指代消解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