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新兰:“跑”在万里征途上

2017-09-12□余

中国老区建设 2017年9期
关键词:宣传队红四方面军红四军

□余 玮

“我5岁送情报,9岁当红军,11岁参加长征。征途上,由于年龄小、步子小,别人走一步,我得跑两三步,一天到晚总在不停地跑。别人是走完了长征,我是‘跑’完了长征。”

北京市东城区育群胡同一座幽静的四合院里,居住着一位九死一生的传奇女性,她就是老红军、原兰州军区联勤部副政委王新兰。最近,笔者采访了这位巾帼英雄,她向我讲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年仅5岁的地下交通员

王新兰1924年出生在四川省宣汉县王家坝。同年,她的叔叔王维舟在家乡创建了四川省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1929年4月,王维舟领导了著名的川东起义,建立了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军。四川军阀刘存厚调集反动武装围攻游击军,悬赏捉拿发动起义的中共党员和农运骨干,王维舟等人的革命活动转入地下。

不久,一股敌人进驻王家坝,并把一个连部强行设在了王新兰家。这股国民党武装经常搜山抓人,给中共地下党组织和游击军的联络造成很大困难。地下党看王新兰年纪小,不易被敌人怀疑,就经常派她传送情报,联络人员。后来有人知道她5岁就当上了地下党的交通员,称她是年纪不大的“老革命”。

一次,王新兰在送信时刚走到一片树林,迎头碰上了敌连长。幼小的王新兰急中生智,开口问道:“长官,摸到这里做啥子?”敌连长回了一句“打只野鸭吃”,然后狡猾地反问:“你上哪儿去?” 小新兰镇定地说:“猫儿跑了,我来找找。”看到敌连长走远了,她用脚踩了踩垫在鞋底里的密信,赶紧撒开小腿跑进了密林。这封信促成了一次战斗的胜利,川东游击军缴获了敌人十几支枪。

跟着姐姐当红军

1933年11月2日, 川 东游击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当天,王新兰举着一面小旗,随着家人一起早早来到县城的会场。她看见叔叔王维舟和许多游击队员第一次穿上军装显得特别精神,心里有了参加红军的愿望。

几天后,王新兰的姐姐王新国也参加了红军。王新兰整天跟在姐姐后面,有时跟着学歌谣,有时帮着刷标语。

王新兰找到一个征兵点,要求当红军。一个红军干部回答她,你还太小,过几年再说吧。她又来到另一个征兵点,仍然被婉拒。姐姐知道她的心思,答应妹妹到12岁时一定帮她当上兵。王新兰对姐姐说出了谎报年龄的想法,姐姐说:“你长得那么小,说12岁哪个相信?”

不久,王新兰姐姐所在部队准备撤至通江、巴中一带,她哭着求姐姐想办法带走自己。无奈,王新国领着王新兰来到了红四军军部。

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徐立清听说王新兰要参军,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太小了。”

王新兰回答:“你别看我小,我会写字,会跳舞,会吹奏,还会唱歌!”说着还用手在地下写了几个字。

姐姐王新国也在旁边帮腔说:“首长,你就收下我妹妹吧!你别看她年龄小,可她已经为党工作好几年了。”她把妹妹几年来为党传递情报的事讲给了徐立清。

徐立清听了王新国的介绍后对王新兰说:“你,红军收下了!”很快,王新兰被分配到姐姐所在的红四军宣传队,穿上了一套小军装。这一年,王新兰只有9岁。

征途中失去哥哥姐姐和母亲

王新兰和姐姐王新国等红军宣传队员一起,经常为红军官兵和群众表演文艺节目。过了几天,她在床板上发现了姐姐留下的一张字条:“小妹,组织调我到省委工作,来不及和你告别,以后就靠你自己管理自己了。”王新兰没有想到,从此以后她再也没有见到当红军的姐姐和哥哥。她后来得知,包括哥哥和姐姐在内的4位亲人,死在了张国焘为清除异己、建立个人独裁统治所推行的“肃反”运动中。

1934年秋,红四军进入旺苍坝一带。一天,有人捎信给王新兰说,你的母亲就在附近,病得很厉害。王新兰在一间破房子里见到了病危的母亲。母亲抚摸着女儿说:“闺女,陪妈几天吧。”王新兰只是哭,不说话——部队行踪不定,她来时领导交待必须当天返回。

这次相见,成为这对母女的永别。

1937年,王新兰(中)与战友在陕西三原镇。

“千万不能掉队!”

1935年3月底的一天晚上,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开始了。

部队作战时,王新兰与宣传队的战友们担负起现场救护的任务。她年纪小,抬不动重伤员,就搀扶着轻伤员走路。

行军途中每到路口,王新兰就和战友们打着竹板,向行进中的红军官兵表演文艺节目。有王新兰的地方,总有许多笑声。半个多月后,大家听不到她的笑声了。原来,王新兰染上了重伤寒,战友们用树枝做成的担架抬着她继续往前走。

部队在一个村子宿营时,有人建议给房东一些大洋,把王新兰留下来。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洪学智说:“一台好的演出,能带给部队官兵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对宣传队领导说:“这孩子表演技术不错,再难也要把她带上,谁把她丢了,我找谁算账!”

王新兰与死神擦肩而过。部队到达一处名叫理番的地方时,她已能勉强坐起来了。此后,她拄着木棍,艰难地迈步前行。她紧紧地跟着队伍,一边走一边在心里告诫自己:“千万不能掉队!”

红军翻越夹金山时,大部队定于凌晨5点动身上山,而王新兰和宣传队的战友们要提前行动,在部队经过的关口处搭建宣传棚,做好宣传鼓动工作。

“同志们,加劲走,赶快穿过大风口。莫歇劲,莫逗留,‘三不准’要求记心头……”看到王新兰这样小的红军站在寒风中表演文艺节目,指战员们十分感动,更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决心。等到所有主力部队全部快过完时,宣传队的战士们冻得快麻木了。红四军第十一师政委陈锡联爱怜地摸着王新兰的头说:“部队快过完了,你们宣传队也赶紧走,这里不能久留。”

寒夜过后是黎明

王新兰在长征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因为自己年龄小,步子小,别人走一步,她要跑两三步。每次行军对她来说,面临的既是体力的考验更是毅力的考验。

1935年 8月上旬,王新兰背着一条线毯、一双草鞋、一支笛子,拄着木棍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草地的夜似乎很长,她又冷又饿。指导员到附近找些枯草升起篝火,领着大家搓手、跺脚、唱歌。

走啊走,一天、两天、三天……前方出现了树木,草地终于走到了尽头。王新兰抑制不住泪水,与同伴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走出草地不久,张国焘公开和党中央搞分裂,下令红四方面军过草地南下。9月中旬,王新兰跟着部队二过草地。时值深秋,无衣无食,加上部队刚过一次草地,官兵们已经疲惫不堪了。茫茫草地,似乎没有尽头。王新兰和队员们谁也不说话,心里的疑问越来越大:“刚从草地走过来不久,为什么又要返回去啊?”

王新兰与丈夫萧华。

倒下的人越来越多,部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差。当部队第二次走出草地时,王新兰用力掐了掐大腿,有些不相信地对战友说:“难道我们真的活过来了?”

1935年11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在百丈关与国民党军激战,毙伤敌人1.5万余人,但红军自身伤亡也很严重。王新兰此前虽然经历过无数次战斗,但还没有见过如此惨烈的场景:红军和川军的尸体交织在一起,纵横错列;很多战士至死仍在用手紧紧地掐着敌人的脖子,触目惊心。王新兰和幸存的战友们一次次冲进硝烟里,把一批又一批伤员抬下来。

经过百丈关这一战,王新兰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就在这个月,她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成为宣传队中年龄最小的共青团员。

1936年2月下旬,红军再次翻越夹金山、折多山等大雪山,于3月中旬到达道孚、炉霍、瞻化、甘孜一带。王新兰经历了很多,更成熟了很多。

1936年7月2日,红四方面军主力与红二、六军团齐集甘孜。会师那天,洪学智组织宣传队敲锣打鼓列队欢迎,王新兰第一次看到了闻名已久的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红二六军团领导人。

由于朱德、任弼时、贺龙等力争,南下走到绝路的张国焘此时不得不同意北上与中央会合。王新兰随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走进了草地。

在王新兰的长征记忆中,第三次过草地是最艰苦的一次,进入草地不久,部队的粮食快吃光了。经过前两次草地行军,草地上能吃的野菜、草根等很难再找到,不少人饿得上气不接下气。王新兰有时走着走着,就看到前边的同志倒了下去……

寒夜过后是黎明。王新兰愣是用那双稚嫩的双脚,“跑”完了千难万险的长征路。◀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

猜你喜欢

宣传队红四方面军红四军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走出“逃跑主义”:鄂豫皖省委对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认知
关于长征时期红军“宣传队”的功能探究
短暂生命在战地宣传中闪光——缅怀宁化籍的红军宣传队长孙益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热血青春铸丰碑——记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
宣传队的跳舞骨干当年风韵今朝不减
新泉整训与红军早期的党和军队建设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
红四军司令部布告①(192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