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字句历史演变概况研究

2017-09-11马宁

速读·下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历史演变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唐代以前和唐代至清代的“把”字句的历史演变概况,进而分析“把”字句的语义发展变化。

关键词:“把”字句;历史演变;语义发展

“把”字句的探源至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因为在“把”字句的产生问题上学术界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认识,但对“把”字句在唐代已经形成却没有异议。王力(1958)认为“把”字句是由“将”和“把”虚化而产生的,大约在公元七世纪到八世纪之间,即唐代的初期和中期。陈初生(1983)认为“古汉语中的‘以字结构是‘把字句的前身,用介词‘以字提宾的句式是处置式的更早形式。”贝罗贝(1989)认为“把”字句是通过语法化产生的,先有共时的变化,然后历时的变化才发生。通过语法化的过程,动词“把”变成介词“把”。祝敏彻(1957)认为“把”字句产生于七世纪到八世纪之间,“把”字句来源于由动词“把”构成的连动式,在这个连动式里,“把”的宾语也是后面动词的宾语。

一、唐代以前的“把”字句

下面我们来看下不同历史时期“把”字句的发展情况。

在唐代以前,“把”并不是以介词身份出现在句子中的,“把”最初被用作动词。

(1)无把铫推耨之劳,而有積粟之实。(《战国策·秦策》)

(2)相待甚厚,临别把臂言誓。(《后汉书·吕布转》)

(1)中的“把”的意思是拿着,“把铫”即拿着大锄头。(2)中的“把”也是作为动词,“把臂”即握住对方的胳膊。这些句子中的“把”都是作为动词而不是介词出现的,因此他们是不属于“把”字句范畴的,但是以后出现的介词性的“把”字绝大部分是从这种有实在的动词意义的“把”字逐渐虚化而形成的。

二、唐代的“把”字句

唐初,“把”仍旧沿用为纯粹的动词,只是有少部分动词“把”虚化为介词“把”。到了中、晚唐以后,“把”字被用为介词的情况逐渐普遍起来,“把”字句范畴逐渐形成。

王力(1958)把下列三个句子做了比较:

(3)詩句无人识,应须把剑看。(姚合诗)

(4)两鬓酬应白,何劳把镜看。(李频诗)

(5)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度荀鹤诗)

说:“把卷看”和“把剑看”、“把镜看”是有分别的。“把剑看”的是“诗句”,不是看那“剑”,“把镜看”的是“两鬓”,不是“看”镜子;而“把卷看”的“看”却正是“看”那卷子。因此,就意义上说,“把卷看”是处置式,而“把剑看”和“把镜看”不是。但是,就结构形式上说,它们的结构完全是一致的,可见“把卷看”的“把”在当时还没有完全丧失动词的性质。

实词出现在次要的句法位置上就容易虚化。(解惠全,1987)词语所在的位置,是该词语“实词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动词“把”虚化的条件就是出现在连动式的第一个动词的位置上。一般说来,在“把”字句的连动式句型中,第一个动词往往是表示动作方式的,第二个动词是用来表示目的的,那么第一个动词的意义相对来说就是次要的;再者,汉语有“语义重心后置”的倾向,结构相似的两个词组连在一起时,语义重心往往在后面的那个结构上。例如,“屡战屡败”,讲的是每次战斗都失败了,重心在“败”上,“战”是次要位置;而“屡败屡战”讲的是虽然战斗失败了,但是失败的一方并不气馁,继续战斗,重心在“战”上,“败”是次要位置。动词“把”经常表示次要的意义,其意义就逐渐抽象化,变成了虚词。如:

(6)欲把青天摸(皮日休诗)

(7)应把清风遗子孙(方干诗)

“把”字句范畴中的介词“把”是由动词“把”虚化而产生的,这时“把”字句则明显带有处置意味,可以说处置意义是“把”字句的最初义。我们再来看一些唐代的“把”字句:

(8)莫把杭州刺史欺(白居易诗)

(9)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杜荀鹤诗)

(10)将洞认回环,把云恣披佛。(皮日休诗)

(11)不把庭前竹马骑(《敦煌变文集》)

(8)到(11)是中、晚唐时期出现的“把”字句,可以看出,在它们当中多少都是有处置的意味。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把”字句产生的初期,宾语后面几乎都是只有一个单音节的动词,“把剑看”、“把镜看”和“把卷看”等这种结构在现代汉语是不合乎语法规则的,仅仅保留在极少数歌曲的唱词中。

三、宋代的“把”字句

宋代“把”字句在语义结构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仍旧沿袭了唐代“把”字句的处置义,“把”后面的动词大多数也还是单音节的动词,但有些类似于现代汉语结构的“把”字句在宋代已经产生了,但是其数量还是少数。我们来看一些宋代“把”字句:

(12)今看来反把许多元气都耗却。(《朱子语类辑略·卷五》)

(13)公只是把那头放重,这头放轻了,便得;若两头平也不得。(《朱子语类辑略·卷六》)

(14)行至马嵬驿,六军不肯进发,把那贵妃使高力士将去佛堂后田地里缢杀了。(《大宋宣和遗事·元集》)

(15)今日话说的,也说一个无道的君王,信用小人,荒淫无度,把那祖宗混沌的世界坏了,父子将身投北去也。(同上)

(12)、(13)两句中的“把许多元气都耗却”、“把那头放重,这头放轻了”都多少包含有处置的意味。(14)、(15)两句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把”字句结构,其他“把”字句的结构跟唐代的“把”字句结构非常相似。

四、元代的“把”字句

到了元朝,“把”字句范畴中的一部分仍然沿袭了唐宋以来的处置性语义结构,且“把”后面是单音节动词的“把”字句的数量在逐渐减少,如:

(16)猛然见了把头低(《西厢记》)

(17)把一天好事都惊散(《董西厢》)

(18)你把老子都乐死了(元曲《窦娥冤》)endprint

元代还有一些“把”字句后面的动词带“得”和补语以及带数量词的补语:

(19)把这些礼物摆的(得)好看些。(元曲《救风尘》)

(20)把可恶的坏脸儿饱看了一顿(《董西厢》)

带有致使意味的“把”字句在元代已经出现了,它是处置意味的“把”字句中延伸过去的,如:

(21)想必你不舍的三五千贯房奁,故意把我女儿坏了性命。(元曲《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22)你怎么不来接我,一路上把我掉下驴来,险不跌杀了我。(元曲《陈州粜米三折》)

(23)原来是一封休书,把那小姐气死了(元曲《窦娥冤》)

以上三句的语义类型已经由处置义转化为了致使义,如果说致使义是处置义的变异,那么这种变异使得“把”字句可以容納更多的语义类型,这种变异也是相当有活力的,它也使得“把”字句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稳定。

五、明代的“把”字句

到了明朝,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把”字句跟现代汉语中“把”字句的用法已经相当接近了:

(24)那个人便将手把武松头发揪起来(《水浒传》,32)

(25)林冲把陆虞侯家打得粉碎(同上,7)

(26)把那坟冢一顿築倒(《西游记》,86)

(27)近日倒空闲,就把这事说了罢。(《金瓶梅》)

(28)把喉音都哭哑了(同上)

(29)把个李瓶儿急得不得了(同上)

(30)这瓶儿一者思念孩儿,二者着了火气,把旧病又发起来。(同上)

上面的几个句子中(24)到(27)句是表处置的“把”字句,(28)到(30)句是表致使的“把”字句。

另外,《金瓶梅》中还出现了这样一类“把”字句:

(31)把小的做了铁铃卫校尉

(32)又把吴主官携带做了驿丞,来保做了郓王府校尉。

(33)你把你家小道士替他穿上衣套

以上几类“把”字句的宾语是施事,而自主动词作述语。这也是“把”字句的一种变异情况,但此类变异是没有活力的,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被保留下来。

六、清代的“把”字句

到了清代,“把”字句更加频繁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其语义类型基本上还是处置义和致使义两类:

(34)把你林姑娘暂安置在碧纱厨里(《红楼梦》,3)

(35)你把那穿衣镜的套子放下来(同上,51)

(36)偏又把个疯丫头病了(同上,76)

(37)把娘娘的东西丢了(同上,73)

(38)忙把湘云瞅了一眼(同上,25)

(39)今日之上,把只煮熟的鸭子飞了(《儿女英雄传》,15)

(40)叫子弟把他的批语涂掉了读(《儒林外史》,18)

(41)把棺材就停在房子中间(同上,26)

(34)到(39)句都是致使义的用法,其他句子是处置义的用法。

如果说历史上(特别是唐宋时期)“把”字句是以表处置义为主,那么到了近代汉语中就是以表致使义为主的了。清代以后,现代汉语“把”字句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把”字句的数量和种类都在增加,例如:我们既可以说“我把饺子给吃腻了”,也可以说“饺子把我给吃腻了”。不可否认,“把”字句最初的语义类型是表处置的,以后的用法也是从处置义逐渐发展而来的。在清代以前,“把”字句的语义类型主要是两种:表处置和表致使。

参考文献:

[1]屈承熹.汉语认知功能语法[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石毓智.处置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J].语言研究,2006,(03).

[4]黄晓雪.方言中“把”表处置和表被动的历史层次[J].孝感学院学报,2006,(04).

[5]A·贝罗贝.早期“把”字句的几个问题[J].语文研究,1989,(05).

作者简介:

马宁,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文系信阳农林学院2016年度学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汉语‘把字句的原型研究”(201602031)的研究成果之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演变
浅析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战略的历史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从范例复制到自由表达:对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的历史演变考察与现实反思
高校辅导员制度演变及其启示
从分离走向融合:幼儿园游戏与其他教育活动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共中央秘书长和秘书工作部门的历史演变(上)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