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我国学校运动训练发展路径的分析与研究

2017-09-11陈璐

速读·下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我国

摘 要:在全国范围内的学校教育中,必要的运动训练都是整个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担负着体育教学和进行必要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内容。学校运动训练较之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带有一定的竞技性,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保证完成专业知识的前提系啊,对在体育方面表现出特殊潜力的同学进行有组织、有目标的训练,在确保学生接受良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实现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优良路径。

关键词:我国;学校运动;训练发展路径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了强身健体的体育风,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发挥体育特长应该从学生抓起,所以,在学校展现出特殊体育天分的学生,经过专门的运动训练,在高考中可以以特长生的身份參加考试,并且可以进入与体育有关的学校,做好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建立起涵盖训练和体育教育的综合专业学校,旨在为我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实现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二、我国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运动训练的目的是在培养人的生理和心理等全面发展的同时,提高运动成绩。有的人过度看重体育结果,将人的活动约束在严格的生理监控中,把人当成一种实验动物来操纵,只重视活动的结果,而没有看到活动过程中的内容与乐趣,试问运动中真正的目的是什么?长期以来,我国竞技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有:运动员的伤病问题、部分运动项目的科学性不足,心理病劳问题、打骂运动员,侵犯人权的现象,运动员退役后的“再社会化”问题、物质利益对人的“异化”等。人们都需要有一个内心自由和安宁的精神家园,而不是仅仅靠物质就能获得的。以北京奥运会为例,在抢夺新闻的同时,忽视人文的关怀,其表现在:一味报道金牌的得奖情况,而忽视赛场失利选手的感受;没有从体育的本质出发,违背了体育的真谛,金牌以外选手的价值并没有得到认同;没有做到尊重运动员自身的价值,缺少人文关怀。

三、当代我国学校运动训练发展路径

(一)整合协调体育与教育资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学校运动训练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为社会的发展输入全面型体育人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学校在任何发展时间段都不能忽视教育问题,保证运动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不会降低,这样即使在退役之后,依然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不仅如此,把体育发展理念与整个教育发展体系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有效提升社会价值和广泛认可度,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可以更好的鼓励具备体育特长的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运动训练,不断扩大体育训练的影响力。学校应该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制定具体的训练项目和训练强度,制定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内容,有效提升学生运动员在各阶段的运动水平,通过贯穿始终的文化教育,有力地提升学生运动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学生运动员顺利成才及全面的发展。

(二)促进体育与教育协同发展,创立互补共赢模式的理想模式

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长远发展要求,构建学校运动训练角色定位的实现路径,有效结合教育与体育发展的共同优势,实现双赢,换言之,应该做到以教育为主体的前提下,实现与体育训练发展有效结合。当然,想要有效实现学校运动训练角色定位发展路径,必须时刻把教育放在主体地位,坚持主要发展目标不动摇,继而为体育训练提供智力支持和物质保障,同时,体育的发展也可以助推教育进步。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育是发展之基,而运动训练是保证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有必要建立起互补、共赢的模式,使体育在教育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加强人文关怀

加强人文关怀,可以间接提高人的地位,不断丰富人的素养,使人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去面对体育赛事,然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兴奋剂问题,远离兴奋剂,从运动员自身做起;加强人文关怀,有助于促进体育机构内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有助于运动员取得好的成绩;加强人文关怀,有利于促进运动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利益看,人文精神的引入对我国运动训练体制必将产生巨大的文化支撑力。运动训练中多一些关怀与帮助,可以有效减少损伤的发生,甚至可以使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成绩。人文精神对竞技运动训练起到的是隐性的,长期的支撑作用,这种支撑力使运动员更富有积极性,长久性,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在兴趣中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事半功倍,当然对体育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吸引更多的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去,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未来的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学校运动训练发展会逐渐成为整个教育系统的主要发展路径,这是在充分了解学生整体发展特点需要和我国现阶段教育体制发展模式之后,所得出的重要结论。这一良好的路径有助于实现运动训练的预期效果,充分发挥其价值,使其在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的同时,促使学校运动训练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坚实后盾。

参考文献:

[1]黄香伯,周建梅.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19-21.

[2]虞重干.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体教结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19-22.

[3]马宣建.我国体教结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1-5.

作者简介:

陈璐(1982.12—),男,民族:汉族;籍贯:河南南阳市;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助教。endprint

猜你喜欢

我国
国内水处理机械设备的演变研究
智能网络电视机顶盒对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