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乐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利用

2017-09-09田雅婷

现代交际 2017年17期
关键词:民乐文化教学对外汉语

田雅婷

摘要:本文通过简单介绍汉语和音乐的关系、中华文化与民乐的联系,探讨了民乐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如何得到更好的利用。

关键词:中华才艺 民乐 对外汉语 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7-0152-02

中国的悠久历史沉淀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灿烂文化,但文化本身的包容性极广,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让外国学生对中华文化感兴趣,怎样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张弛有度地传播中华文化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方向,目前外国学生最直观感受中国文化的方式便是了解中华才艺,因此,国内多数高校专门开设了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中华才艺的课程,但几乎都流于形式,很少探讨究竟如何通过展示才艺与汉语教学相结合。本文主要从中华才艺之民乐的角度,阐释其应该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利用。

一、汉语和音乐的关系

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把音乐和语言结构的关系比作手指与脚趾的关系,认为二者有相似的形态机制和共同的发展基础,其中相似的形态机制是它们都以声音为媒介表达思想,传递感情,共同的发展基础指它们都有各自的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正因为音乐和语言有很大程度的共通性,所以语言的特点音乐也同样具备,这点在汉语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汉语语音的音节界限分明,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本身就有很强的音乐性,王力曾经指出:“语言和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汉语的声调是可以用五线谱描写出来的,研究汉语的人应该懂得音乐。”

此外,汉语和音乐都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性和独特的超时空性。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徐复祚在《曲论》中说:“我吴音宜幼女清歌按拍,故南曲委宛清扬,北音宜将军铁板歌‘大江东去,故北曲硬挺直截”。可见北方音乐棱角分明,嘹亮高亢,多具有叙事性特征,如陕北信天游,南方则曲折婉转,多具有抒情性特征,如江苏评弹,湖南花鼓戏等。超时空性则表现在中国民族乐器的经久不衰,古曲经琴师与曲谱的代代相传,保存至今的还有很多,如著名琵琶曲《十面埋伏》,古琴曲《平沙落雁》等。

二、中国民乐与中华文化的联系

民乐体现中国文化,虽然“中国音乐未能以自己为中心独立发展,而是依附于文化的各个领域以游散的方式发挥了多种功能”,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才从更多角度展示出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乐之邦,《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孔子编订的儒家经典《诗经》最早也是入乐歌唱的。此外,古代祭祀、燕飨、射御、聘问等礼典之上,皆有乐合,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所合成的配乐奏响的不仅是优美的乐章,更是中华文化的开篇之音!

不同时期的民乐带给我们的除了其迥异的风格外,其实通过曲子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百态,又或表达了乐手个人的起伏经历。文人墨客诗会时少不了音乐助兴,书画时若有琴师在旁抚琴,则添了一种别样的心境,品茗时更少不了乐的辅助,茶的幽香伴着乐的绵长,才沉淀了中国独特的茶艺。可以说,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音乐贯穿了人们的日常,通过音乐,中华文化的展现方式由外在客观上升到了内在修为,乐声表达的不仅是思想,更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心灵的语言,维系了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

三、利用民乐进行文化教学

“新丝路探索者”乐队的美国音乐家保罗曾说:“音乐不是词句到词句的沟通,而是推心置腹的交流,当你愿意坐下倾听代表着一种文化的音乐,你就会对这种文化产生兴趣甚至信任。”因此,用民族音乐讲述中华文化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一)诗词书画课的背景音乐

在国外开设中华诗词赏析课及中国书法绘画课时,背景音乐的选择很重要,根据诗词的意境选取适合的配乐,有助于学生感受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练习书法和绘画时,伴着舒缓的琴曲更容易将学生带入中国古色古香的淡雅氛圍中,这种教学方法吸收了西方暗示法的某些特点。中国民乐不仅可以让学生身心放松,消除上课的紧张感,还可以制造一种中国风的气氛,可谓一举多得。

(二)文化课堂中的民乐应用

汉语文化教学中当我们要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交友文化时,不妨以古琴曲“高山流水”导入,介绍“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历史故事,通过琴声让学生感受这个故事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同时,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也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有代表性的,其泛音象天,散音同地,按音如人,称为天地人三籁,经此三籁状人情之思,达宇宙之理,是表现中华文化静远悠长特点的绝佳工具。当提到中国古代的战争时,可以让学生听琵琶曲《十面埋伏》,不需要太多描述,那种紧张不安的氛围通过音乐便能立刻凸显出来。二胡的乐声可以模仿汉语中不同的声调,在进行汉语诗词文化诵读时,找一些二胡模仿人声的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教师在文化课上传播中华文化时,如果教师本身会某种民族乐器,可以通过现场展示然后讲与其有关的文化知识,但因为乐器对演奏者要求较高,大多数教师并不能在教学中实际利用,这时我们可以选择视频播放,让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感受学习,是帮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最好的途径。

(三)文化活动中的中西合璧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民乐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开设在国外的孔子学院很有必要举行中西合璧的小型音乐会,由会民族乐器的汉语老师和会西洋乐器的外国学生同台演出,将中国古典乐曲重新改编,融入西方乐器,让师生及听众在中西乐器合奏中找到不同文化间的共鸣,哪怕是一点汉语都不懂的外国人,也会对音乐产生自己的见解,从而愿意更进一步了解中国乐器所承载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文化所依托的中国语言。

通过上文中简单介绍的汉语和音乐的关系、中华文化与民乐的联系,我们认为民乐可以在对外汉语文化课堂教学中加以利用。文化教学不仅要帮助学习者正确理解目的语交际的表层信息,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拉近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社会及心理距离,诱导学习者对目的语产生良性的学习动机。而民乐正好可以促进这一点,希望在日后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教师能更多使用民乐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N].1982-05-01:2.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8.

[3]沙平.论第二语言教学的文化导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4]汤惠亚.文化环境构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北方文学(下旬),2017(1):128.

[5]刘一硕.《西游记》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6]关婷婷.试论民间艺术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5.

[7]赵郁飞.论中国古典诗歌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价值[D].吉林大学,2012.

[8]范雪莹.中西方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

[9]曲凤荣.对外汉语教学中本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课程设置[J].教育探索,2008(5):56-57.

责任编辑:孙 瑶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乐文化教学对外汉语
我与民乐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国际汉语教学的理念方法
浅析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金钟奖首涉民乐组合茉莉花民乐组合和圣风组合共获金奖
我,民乐高手
天道为酬勤 大略驾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