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国策》

2017-09-09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2017年36期
关键词:纵横家战国策苏秦

【古籍概览】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全书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的作者并非一人,成書也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的身份大多已无从考证。由西汉刘向编定为33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做了订补。

【古籍今评】

《战国策》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史实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清初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为“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战国策》一书是游说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里。《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作《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史记》有九十卷的史料直接取自于《战国策》。

《战国策》历来被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这是本书不足取的地方。

【注释】

①察:明察,深思。

②张罗:张网。

【译文】

杜赫想让东周重用景翠,就对东周君说:“您的国家很小,倾尽您的珍宝侍奉显赫诸侯的方法,不能不仔细考虑。比如张网捕鸟,把网设在没有鸟的地方,那么整天也不会捕到鸟;把网设在鸟多的地方,又容易使鸟惊飞;只能把网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才会捕到很多鸟。如今您把钱花在声名显赫的人身上,可那些人却瞧不起您;您把钱花在普通人身上,您对那些人指望不上,又浪费钱财。君王只有把钱花在目前穷困潦倒、将来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不一定花在已声名显赫的人身上,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取其精华】

《战国策》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善于叙事是本书的根本特色。

一、人物刻画生动

例如,书中讲述苏秦的故事时,就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善于辩论、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出一群势利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一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出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的丑态。

二、善于讽喻

书中非常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来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的同时又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就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劝诫齐王不应偏听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百姓进谏。

三、语言风格独特

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都流传至今,成为惯用的成语。endprint

猜你喜欢

纵横家战国策苏秦
苏秦刺股
在层层深入中培养思考批判能力——以《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学为例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左传》与战国纵横家辞令辩说的比较
引锥刺股
全国鬼谷子与纵横家文化研讨会概述
纵横家的进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