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2017-09-08何大庆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9期

何大庆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过去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实践、探索、合作多样化学习方式。学生作为主体,亲自实践,主动地思考,去发现和创新,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创设开放型课堂教学环境,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一、创设情景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设置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意识;创设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使学生产生想像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例如,“在数学一步乘法应用题”巩固练习时,设计这样一道题:老师邻居家的李刚和他爸爸、妈妈三个人一起到姑姑家玩,每张车票5元。一共要用多少元?有位学生问:“老师,李刚有多大?”我疑惑的问,你问这干吗?”“我小时候坐车都是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不用买票。”“是呀”。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有的说如果李刚很小,坐车就可以不买票。有的说,李刚比较小就应买半票。有的说,李刚比较大就应买全票。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出现三种情况:不买票,买半票,买全票。可见,源于生活的数学,容易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积极自主的探索,形成自主探索的心向。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我说:“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也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二、主动探索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教师要着力于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致力于捕捉生活背景与学习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主动寻求新知识的生活原型,提供新知识的生活背景,使学生结合生活中实际情境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为新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引入新课:“我们在生活中见过那些物体是圆形的?”学生争相举例说出:铝锅、碗口、圆桌面、一角钱的硬币面、光盘...都是圆的,汽车轮胎、自行车轮胎也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是做成正方形的或椭圆形的?学生答:正方形或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不稳。”“为什么做成圆形滚动起来就平稳?”教师的追问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借机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圆的特性。接着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讨活动,让他们动手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其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如教学《8加几》的例题“8+9”时:我未作任何暗示,先让学生尝试着做。一般学生按照8加几的计算方法思考,把9分成2和7,8加2得10,10再加7得17。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看到8,想到2”的思维定势,认为8比9小,分8比较简便。于是,他们把8分成1和7,9加2得10,10再加7得17。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又如,这课的“想想做做”第一题我出示了一张卡片让学生分别算出得数,然后观察异同,得出上面一排的2和4合起来就是下面算式中的6,于是学生们就知道计算8+6时,6要分成2和4。然后,我让学生猜一猜卡片下面的算式是什么?通过猜想,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对规律的探索活动中。

三、培养意志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数学离不开良好个性品质的参与,要求学生付出艰辛的劳动,对解决问题有顽强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之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真正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首先让学生拿出10cm、8cm、7cm长的三根小棒,在桌子上摆出三角形,学生非常轻松自如地摆出了三角形,接着老师又让学生拿出10cm、4cm、5cm长的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结果学生怎么摆也摆不出来。然后教师提出疑问:“同样都是三条边,为什么后三根小棒摆不出三角形呢?”请同学们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总结的。又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制作一个梯形,并动手将其拆分为自己熟悉的图形,比如:有学生将其拆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还有学生将其拼凑为了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更有学生将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等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证明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既能加强学生的理解,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四、合理评价策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形成良好双向反馈,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正确的学习评价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中肯、恰如其分的评价,都会给学生一种满足、自信,给学生指出前进的方向。如:什么地方有了进步,要继续保持,什么地方还存在不足需要改正。而且能较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1)5×4+1(2)5×5-1,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个同学却是做6×4。我高兴地表扬他的大胆创新,同学们却马上反对。这样,同学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辩论。此时,全班同学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地发展,創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开拓,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凌翠萍.《教育界》,2010(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