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17-09-08马文位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9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马文位

【摘 要】创设数学情境是小学课堂中常用的策略之一,它能更好地解决数学教材中某些抽象知识与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之间的衔接不足,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关键点。所谓情境就是指“情景,境地”,具体到数学情境即为根据数学教学活动的情景,从而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依照它所含有的信息,通过联想、想象和反思,从而找到数学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数学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小学数学情境的创设,就是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在课堂中对数学信息的呈现来对小学生进行感官及思维的刺激,从而激发起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启发和开拓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形成矛盾,唤起新的问题意识,最终使小学生探索、发现、解決数学实际问题。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创设适当的情境,更容易唤醒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更容易让小学生陷入到问题情境中,自觉主动地加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必要性

教师从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出发,有目的性地创设课堂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大量实践教学证明,将情境教学与数学相结合,可以更加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进行理解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中的魅力所在,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目标和数学知识的发现及形成过程,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第一,情境创设教学是符合并激发学生内在学习需要,是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自发学习的需要。第二,情境创设教学能使学生依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体会到数学学习过程。第三,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是为解决数学知识点、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提供了有效的方式。第四,情境创设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感与态度的需要。

二、数学情境创设的原则

(一)根据教学的目的性进行情境创设

一切情境的创设都是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为最终的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情境创设目的性要明确,要围绕数学教学课堂内容和任务,这样才可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趣味性是情境创设的必要原则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还要赋予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从小学生的情感态度、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出发,选取新颖有趣的材料作为情境创设的基础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体验,使数学课堂变得鲜活趣味,有魅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到提升。

(三)情境创设中要带有思考性

数学问题的解决要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本身思考过程的审视,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数学课堂情境时,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情境之中的,并以其为载体,逐步打开学生的思考空间,启发、激活小学生的认知,并拓宽他们的联想。

(四)探究性是课堂情境创设教学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前苏联心理学家指出,训练和强化小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不是教学的本质特征,使他们尚未存在和形成的心理机能进行激发和形成才是所需要的。创设课堂情境就应当在情境材料的使用上,采用与学生已有认知相符合的材料,进而推动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探究。

三、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与“数学味”相结合的问题情境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角度来说:学习应当是在实际的情境中的建构活动,且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所学知识进行联系、整合、同化,最终形成新的知识。教学情境的设定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服务的,所以,教学的本质是教师运用数学的知识、技巧、思维来展现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另外,教师在情境创设上不要过于突出“生活味”而影响到他们对数学本质问题的掌握和理解,应将“数学味”凸显到教学中。此外,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生活化的课堂情景设置只是教学的方式、手段,终极目的是为了使数学教学更加有效,数学化是主流,生活化是支流,切忌舍本逐末,喧宾夺主。教师要努力做到二者的平衡、调和,创设“生活化”与“数学味”相结合的问题情境。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技术进行情境创设,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多媒体能够将知识直观化、图像化、生动化,能调动起小学生的各个器官和思维,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将知识、教学重难点,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灵活机动地将知识进行丰富和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利用好课堂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

利用好数学知识的迁移性特点,让学生学会灵活理解、掌握和解答遇到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对这一迁移规律的恰当利用,很好地对数学知识进行了教授和解决,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新知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设问激疑。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把动画片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取段,让学生列竖式算出后,分析最后余数为什么为“0”,“0”所代表的意思,之后再将故事进行延续,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另一种情况下时,余数不为0。如分苹果的情境,设定共有15个苹果,平均分给熊大、熊二和光头强三人,每人可以分几个?紧接着,我将上题中的15个苹果改成16个桔子,平均分给他们三人,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连接,为他们理解“余数”这一概念做好了铺垫,促进了知识迁移。

四、结论

总之,情境教学法作为一项先进的教学方法,其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创设与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情境教学法的科学应用,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贴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增强教学情境创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针对性的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积极转变。

【参考文献】

[1]石寒烨.奏响数学课堂的前奏——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情境导入的实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2]田翠.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01)

[3]李俊真.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情境导入的实效性[J].青春岁月,2013(11)

[4]朱强.关于数学“情境导入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教师),201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法探讨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