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生的成长赋予一份诗意

2017-09-08张少平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孟浩然小船李白

张少平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电视节目,让全国观众重新认识到诗词的美好,让青少年多了一份学习诗词的动力。为了让学生诗意地成长,笔者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做了一些相关的探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走进自然,尝试诗词创作

大自然神秘莫测、千变万化,到了春天更是呈现出一幅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的画卷。在明媚的春光里,我和学生一起诵读春天的诗歌,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中感受诗人的生活情趣;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中体会春天的绚烂。而后走出课堂,到园中、到山间、到田野、到河边寻春,继而咏春。游览了丹江生态园后,有学生写道:“满园春色满园花,杨柳青青细雨斜。鸟鸣蛙和向天际,春风送暖入万家。”尽管平仄还不是特别工整,但基本抓住了春天的景物特点,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流于笔端。还有学生以现代诗的形式写道:“春风吹皱了一池春水/春水倒映出美丽春景/那停落在电线上的燕子/多像五线谱的音符/奏出一支春天的赞歌。”孩子们的笔触还显稚嫩,但热情极其可贵。课后,我整理出了班级诗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孩子们争相传阅,创作兴趣倍增。

二、再现情境,体会诗词意蕴

古诗内容精粹,意境优美,感情真挚,语言凝练,情节跨度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这就使诗中存在许多“空白”。如果能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实际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跳跃的情节补充出来,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就是一次很好的创作练习。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春光明媚、花团锦簇的美好时节送老朋友前往繁华之地扬州,诗中无一字提及离别的伤感和痛苦。为此,我引导学生透过景物揣摩背后诗人的情感:朋友的小船已经消失在视线里,李白回去了吗?你是怎么體会到的?他伫立在江边想什么?请把此刻李白的真实情感化为文字。

有个学生这样写道:“三月的大地,一派生机勃勃。老朋友孟浩然就要前往扬州了,李白真是不舍啊!黄鹤楼是他们的惜别之地,站在楼上,他们时而抬头仰望飘浮着朵朵白云的蓝天,时而俯视滚滚东去的长江,分别的话儿说不完,惜别之情藏心间。在船夫的再三催促下,孟浩然才登上小船。李白站在岸边默默挥手,目睹着小船渐行渐远、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水天相接的远处……”

三、披文入理,领会诗词内涵

古诗词中有许多饱含哲理的诗句,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抽象哲理蕴涵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告诉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只有摆脱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教学中我这样安排:“你遇到过类样的情况吗?你是怎样解决处理的?请写一写,并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如此教学,结合生活披文入理,学生对学习内容自然领悟得更加深刻透彻。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尤其对青少年来说,诗词更像一把钥匙、一股清泉,帮助他们打开传统文化的宝库,给他们注入情感的活水。当芬芳的诗意在课堂洋溢,孩子们激情飞扬,诗意地行走在成长路上,相信这样的人生定会美好精彩!

(责 编 晓 月)endprint

猜你喜欢

孟浩然小船李白
诗仙李白的归宿
小船摇啊摇
春晓
小船小船快快开
春晓
有他在的小船,一辈子都不会翻
倒下的那一刻
春晓
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