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节临时改变主意的数学课

2017-09-08陈晓娟

文理导航 2017年27期

陈晓娟

【摘 要】情境图、课件、合作探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适当铺垫,引导学生自主迁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态,顺应学生的思维走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以更为简洁的方式引领学生继续前行。

【关键词】自主迁移;思维走向;简洁课堂

【课前准备】

三年级,在“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节,学生学习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且已经感悟到一位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致。四年级下册学习的“小数加减法”是学生在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两位小数、不同位数小数的加减法,是一位小数、整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联合迁移。

知识点顺利迁移的前提是做好铺垫与承接,为此,我布置了一项课下作业,复习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节,然后完成下列计算:①1.6+0.2;②0.9+0.6;③1.2—0.7;④0.6+0.4。

学生完成得很好,只有个别学生0.6+O.4=1.0没有化简。这也难怪,三年级时没有学过小数的性质,只是部分孩子感悟到了,没有进入知识体系;在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节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多数孩子能够灵活地运用了。那么,孩子们在计算这四道题的时候,心有没有“动一动”呢?

【课堂呈现】

上课了,我指名四位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爬黑板”,竖式计算这四个式子。

师:这四道题大家完成得很好!老师想知道,同学们在列竖式计算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什么要提醒自己和大家的呢?

泽浩:我在做第一个式子时,提醒自己个位对个位,十分位对十分位,如果把数位对错了,结果就错了。

育杰:我给他总结一下,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进行计算。(师板书:相同的数位对齐一对位)

文拮:第二个式子要注意向个位进一。(师板书:进位)

杨磊:计算第三个式子时,被减数十分位上的2不够减,要向个位借一。(师板书:借位)

一诺:最后一个式子的结果一定要化简,不要写成1.0。(师板书:化简)

我转身要打开电脑,以便出示情境图展开新知识的学习,一眼瞥到刚刚的板书,忽然改变了主意。

我站在讲台上,微笑着说:“同学们刚刚说得非常好,只要注意到这些关键词,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就不成问题了。如果我在这些式子里每个数的后面再添上一位小数,你还会计算吗?”说完,我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全班。

“会!”孩子们大声回答。

“数学上的事不是凭说的,而是看做的,下面咱们就来试一试!”我拿起红粉笔,在每个小数的后面写数。于是,原先的四个式子就变成:①1.67+0.21;②0.94+0.65;③1.23—0.7l;④64+0.46。我又请了四位学生板演,其他孩子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孩子们的完成隋况非常好,互助改错之后的小测试,准确率达到了96%!

【课后反思】

下课了,我忽然意识到这节课少了备课中常用的创设情境、课件展示和合作探究,但是从孩子们下课时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这节课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我想,这样简简单单的课,多上几次,有什么不好?

1.顺应学生思维走向,课堂简洁流畅

课堂上,当我要打开电脑的那一刻,板书提醒了我,此时学生已经领会了一位小数加减法的注意事项,应该乘胜追击——迁移到两位小数或位数更多的小数加减计算上。出示情境图、提问题、列式子解决问题,再引导到课题,不是给刚刚打开的思维“拧”了一个弯吗?不能说这个弯无用,它对于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不无益处,但是它确实打断了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思维。想到这里,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再创设睛境,延续刚刚的思维。

“具体情境”“现实情境”“具体问题”在课程标准中的出现频率较高,于是,创设隋境几乎成为当前数学课堂的必有环节,缺少了情境的数学课似乎就脱离了生活,也就不符合当前的教学理念。但是,情境的创设是由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课堂的把控所决定的,它并非课堂的必需。当学生的思维将要跨过情境的意图时,当学生的思考已经到达了情境所要引领的高度时,当学生的眼光已经投向情境所指向的方向时,教师要敢于舍弃情境,顺应学生的思维走向,以更为简洁的方式,引领学生继续前行。

2.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时记录下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板演,充分暴露出他们对于一位小数加减法的掌握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对位、进位、借位、化简,既是对一位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概括,也是对后续学习的提醒。学生第二次板演,展示了他们对于一位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自主学习与迁移情况。整堂课以学生板演和教师板书为主要活动方式,没有借助课件。

課件,融入的是制作者的思路,它无法展示学生的即时思维。事实证明,再精美的课件也不能代替传统的教学辅助设施。粉笔、黑板能连续记录一节课中师生的思维进程,“爬黑板”是即时展示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据此对课堂做出有效的评估与评价,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3.自主迁移应用,更快实现知识的内化

“学必探究”成为当前数学课的主流,探究活动成为新课堂区别于“满堂灌”“填鸭式”的重要标志。我们经常发现,教师抛出问题时,“快脑们”已经有想法了,“快嘴们”已经脱口而出了。可是,教师仍按照设计环节,一句“再想想”将他们暂时“压”下去,为的是“给其他同学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让大家按照“活动提示”探究。但是,轮到展示环节,依旧是“快嘴们”“快脑们”在发表他们的想法。

数学知识生成于学生,生成的过程可以是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而不是非小组探究不可。比如本节课,将一位小数加减计算方法迁移到两位甚至更多数位的小数加减计算,对于多数孩子来说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而对于思维较慢的孩子,可能需要在多次练习中慢慢消化。只要教师激发起学生迁移的积极性,瞬间的自主迁移会让孩子们掌握得更牢固,舍弃小组探究而给孩子们节省出更多的内化时间,效果自然也不会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