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几点思考

2017-09-08陈晓宏

文理导航 2017年27期
关键词:实施方法主动学习数学教学

陈晓宏

【摘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要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确立“以学为本”的观念,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本文从把探究权还给学生、把自主权还给学生、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和把操作权还给学生四方面入手,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主动学习;实施方法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师生基本关系的最新论述。既然是“主人”,则应该享有学习的主动权。然而,审视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不难发现:教师常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上讲什么,怎样讲,主动权始终在教师手里。就连教师上公开课、研究课时课上气氛热热闹闹,可给人感觉更像是一种走秀,與之相应,学生的“主人”意识非常浅薄。因此数学教学呼唤着学生主动权的回归。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把探究权还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此,教师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注重激发探索欲望,尽可能地提供探索的机会。确保自主探索的时间,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处理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猜想、验证、想象、创新的过程。凡学生能自主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解决的,教师决不暗示。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改变了传统教法,出示了一组图形,图中每1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你能比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谁大谁小吗?

学生很快说出阴影图形的面积一样大。你是怎样比的?有的学生说是一个一个数阴影里的方格数,还有的学生说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了学过的长方形,而长方形面积公式=长×宽,用4×3=12平方厘米。我说很好,那你们动动脑筋,有什么办法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学生先观察、思考、讨论,全班再汇报交流,出现了好几种探索结果。

如最不易想到的一种转化如图

得出: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推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这样得出的结果,学生终身都不会忘记,而且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探索事物之间联系的基本方法。

二、把自主权还给学生

“学会学习”是社会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与自学能力,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自学的能力,只有在自学的实践中才能培养与形成起来。

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全课讲解,重复训练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做法无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这样的教学,学生不是越教越聪明,而是越教越“懒”,学生不会思考、不会提问题、更不会独立解决问题。

对此,我把先学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学习。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件的面积是圆形的?为什么把它们设计成圆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查资料,去讨论。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多种实物。如水桶底、下水道洞口的盖子、汽车的轮子等等。并能说出水桶底面用圆形可多装水,下水道的盖子做成圆形就不会掉入洞内,汽车的轮子做成圆形,行驶起来就很平稳。最后集中在一点上,这究竟与圆的什么特点有关系?这样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不再感到枯燥乏味。

三、把选择权还给学生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该理念落实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体现在学生这一头就是把选择权交还给学生,教学要减少统一性与刚性,增加选择性与弹性。例如:在学习五年级数学环形面积时,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一个环形铁片,外圆半径8厘米,内圆半径3厘米,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环形铁片,内圆半径5厘米,外圆周长62.8厘米,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学校教学楼前有一圆形花坛直径10米,现准备在花坛外面修一条宽2米的人行道,这条人行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这3题中,第一题为一般题;第二题为变化题,强调知识的联系;第三题为提高创新题,适合部分程度较高的学生掌握。通过这样的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的选择在数学上有所成功,有所发展,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四、把操作权还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并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更深刻。

如学生学过六年级数学认识比的知识后,我布置了一道想要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实践题目:要知道旗杆的高度,总不能把旗杆放倒去量出它的长度,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呢?让学生课后去讨论,去查资料,去实践,有的孩子通过努力发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进而利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旗杆高度的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在这一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自己探索出学校旗杆的高度,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这样的学习远比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结论深刻得多,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潜意识里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显然,把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不是一“放”了之,相反,对于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但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且要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及高超的课堂随机调控能力。也只有真正地转变教学观点,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才能完成由课堂主导者向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市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数学课程标准研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市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施方法主动学习数学教学
小学校园足球课程实施路径和方法研究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个人理财》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路径研究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