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化学微课开发制作技术与策略研究

2017-09-08马俊王萍刘岩姜淑媛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9期
关键词:化学教育微课

马俊+王萍+刘岩+姜淑媛

【摘 要】随着微时代的来临与“微学习”的迅速发展,为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借鉴“可汗学院”与“翻转课堂”的成功经验,微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教学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变化,MOOC、微课、翻转课堂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微课的开发与制作技术出发,开展实践研究,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发挥出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微课;化学教育;制作开发

一、研究背景

根据教育部文件(教技厅[2016]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此文件核心工作目标为1.完成学校信息化条件建设“十三五”目标,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蓋,拥有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2.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深入推进,举办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3.大幅度提升信息化学习覆盖面;4.使教育资源云体系得以完善等。

基于以上依据和理论,结合本校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我校率先选派了一批中青年优秀教师参与到“天天向上”网络微课教辅平台建设中,成为名师。期间,切实制作微课,探究适合我校的微课嵌入化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化学学科特点是知识覆盖面广、难点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学生在这一学科上都体现出了困难。所以,我们本着激发学生兴趣,建立高效课堂的原则,开发制作微课并应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二、研究意义

近来,微课这一新的教学呈现形式引起教育系统的新变化。微课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共享了知识,再利用了资源,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首先,微课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次,微课可以促进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另外,微课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完善教育系统。针对我校学生调查显示,学生课堂听课机械、思维能力不够、效率低。学生课下无法及时解决疑难问题,学习主动性较差。化学学习效果不理想。就化学学科特点,将繁复的重难点知识、抽象的原理和书本实验、疑难问题等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微课,并嵌入到课堂中,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

三、概念界定

微课最早是由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其(Dac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他指出微课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近年来,国内对微课有三种典型观点:1.微课是一种教学视频资源;2.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中心的资源包,构成微课程;3.微课是一种微型的教学活动。尽管“微课”的概念、形式和实践众说纷纭,但借助当代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微课演变成微课一种可普遍推广的教学行为,一种由普通教师而并非需要专业人士就可以设计开发和记录优质教学资源的手段,并因此而促发催生多种基于微课的创新教学模式。

四、研究综述

从2011年开始,我国开始对微课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微课的概念、含义、特征的研究,微课设计研究,应用研究方面。胡铁生最早提出微课的概念,并提出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等教学资源在微课中形成了一个资源生态系统。教授黎加厚认为微课是指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时间在10分钟以内,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而关注微课程的视频呈现形式的却是李玉平。

在微课设计开发研究领域,研究较少。系统研究的还是胡铁生先生。他认为微课开发应该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焦建利[8]认为微课是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叶大鹏认为在教育中应用微课,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意义;对学生建构个性化自主学习观念有帮助。

1.教学模式方面:①微课丰富了教学资源模式;②使教学资源信息化更多地进行交流③构建并动态生成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学模式变成了基于微课资源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嵌入微课,通过播放和演示相关教学视频或其他形式的微课来辅助讲解阐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2.教师方面: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师学习和成长,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①微课推动精细化教学设计。好的微课需要设计者精心地准备和制作,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同时充分备课,做到更深入而广泛地收集素材。②加深了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③加深了拓展教学资源的意识;④微课提升教师教学表达能力。微课微言大义,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⑤加深了教学反思。

3.学生方面: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微课核心在于教学视频,这一载体成功地将书面文字转化为动态影音,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等多个神经中枢,并最终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②加强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因为微课就相当于教师“长话短说”,将很大篇幅精简化,所以微课浓缩了教师展示知识的精华部分,这样更好地加深了学生的思考,使得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微课内容,这也是一个高度集中化的思维训练过程。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课程中难度高且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有效消化的知识,可以反复学习以加深记忆。

总之,制作微课并应用于化学课堂在本校试用并实践,效果很好,深受学生欢迎。具有推广价值,对其他科目的微课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成果核心部分在本溪市第一中学教学研讨会上作了重点交流,受到专家和老师高度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秦爱东.对微课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应用的认识与实践[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7.94

[2]叶大鹏.“微”时代之微课发展意义与存在问题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3.12(33):135-138

[3]许亚莉.关于微课资源建设的分析—以中国微课网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27-29

[4]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6]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7]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

[8]金陵.建构中国特色的“微课程教学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4-10

[9]秦爱东.对微课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应用的认识与实践[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7.94

【作者简介】

马俊,(1986-),女,籍贯:辽宁铁岭,二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中化学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endprint

猜你喜欢

化学教育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初探新课标下的化学教育教学
浅析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实施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科学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高中政治微课设计探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