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文化资源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2017-09-06王艳黎毕耕

大学教育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本土文化通识教育大学语文

王艳黎 毕耕

摘要: 本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的民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方面。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通过对本土文化进行严格科学的梳理,选择优秀的文化因子作为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对于培育大学生的本土意识与家国情怀、增强人文素质与人格修养、提升文化认知与批判能力,以及改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开发本土文化教育资源的途径主要包括:利用网络平台建构资源库、开展田野作业搜集文化素材、通过对外交流拓展资料来源。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策略,主要是编写具有本土特色的教材与教参,将本土文化资源贯穿于教学环节中,让课外实践活动向本土文化延伸,在写作训练中融入本土文化符号,从而保证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大学语文;本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4-0076-05

收稿日期:2017-03-21

基金项目:湖北省2017年人文社科研究课题“湖北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2017G164)。

作者简介:王艳黎(1967-),女,湖北丹江口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毕耕,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秘书长,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

大学语文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既肩负着母语传播的重任,又担当着文化素质教育的职责,更承担着人文精神培养的使命。传授语言文学知识,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认同感,是大学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神圣天职。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树立“大语文”和“人文语文”的全新理念,通过对本土文化进行严格科学的梳理,选择优秀的文化因子作为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并贯穿于课堂内外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对于丰富课程内容、深化教法改革和传承民族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本土文化与本土文化资源概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而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根与固邦之本。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由于历史、地理、气候、自然与物产的不同,导致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风俗、语言与艺术的迥异,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乡土特色,造就了类型多样的地域文化。本土文化的概念内涵,主要是相较于外来文化而言的,既可指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也可指一定行政区域内的地域文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故我们可以将本土文化定义为:一定地域内的民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其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方面,并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以物质生产为标志的物态文化,二是表现为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的制度文化,三是见之于日常生活与习俗中的行为文化,四是以世界觀、价值观、审美观等为代表的心态文化。这些要素构成了本土文化的核心内容,奠定了本土文化资源的物质基础。

所谓本土文化资源,就是将本土文化进行梳理甄别、加工提炼所形成的产物,是可以被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的资源形态,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和实物等。本土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各地人民实践创造的文明成果;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精华积淀;同时还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可以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学、艺术等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老舍曾多次讲述自己同古城北京的关系,认为:“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并强调:“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画它。”[1]正是由于老北京用浓郁醇厚的文化乳汁养育了老舍,才使他成功地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创作出独具“京味”的传世佳作。

本土文化作为一定地域内人民的物质财富与精神创造,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空间,而且还构成了巨大的、无形的文化场域,以一只“看不见的手”制约和规范着人类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等,并对每个人的精神需求、行为动机与意志品质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孟凡丽认为:“文化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的辐射力和‘遗传力,它常常表现为一种内控的历史惯性运动,作用和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各种程度不同的社会效应。”[2]所以,将本土文化开发转化为教育资源,在健康、理性与和谐的文化环境中教书育人,已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与理想追求。

习近平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从山水名胜到人物风貌,从衣食住行到民风习俗,从诗词歌赋到民歌民谣,从方言俚语到戏曲小调,本土文化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古老的文化传统,既未因年代久远、大浪淘沙而销声匿迹,也未因碎片短章散落民间而枯萎凋零,更未因属于俗世琐事而被忽略遗忘,反而以坚韧的意志力蓬勃生长,以顽强的生命力传承不息,在现实生活的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特别是在科技发达、价值多元和人心不古的现代社会,本土文化更可以发挥以史为鉴、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为建构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再立新功。因此,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本土文化进行科学的梳理与筛选,提炼出优秀的文化因子作为教育资源,并运用于教书育人的过程之中,必将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创新的新选择和新途径。

二、本土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意义

大学语文是一门开设历史悠久的公共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特点,肩负着实施母语教育、传承优秀文化和建造精神家园的重要使命。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大力开发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既是时代与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提升课程品质的客观要求。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4]由此可见,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而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人文素质和学养,提升文化认知与批判能力,因而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1. 培育本土意识与家国情怀

任何一个地域的本土文化,都是在该地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政治体制与经济生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凝聚着本民族、本地域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并具有陶冶民族性情、塑造民族精神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精神内核和内在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大力实施本土文化教育,积极开发本土文化资源,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文化资源融入教育之中,既有利于大学生重新体认自己赖以成长的文化环境,明白“我是谁”、“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的人生哲理,也有利于正确认识与理性看待历史文化传统,增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培育本土意识和家国情怀,增强对本土文化与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即对祖国、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高度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这种认同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血脉传承,有利于民族精神的世代延续,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增强人文素质与人格修养

本土文化教育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以学生耳熟能详的地域文化作为教育内容,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实施教育引导。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虽然描写的是自然景物,但却可以视为本土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等产生直接影响的真实写照。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把本土文化教育与开发学生智商、情商相结合,可以引导大学生从自然风物中感受“乡愁与诗意”,从历史发展中学习“创造与批判”,从城市文明中发现“信念与责任”,从名人文化中承继“忠诚与仁爱”等。这既可使学生在熟悉的地域氛围和近距离的观察中亲密接触家乡的地理物产、历史故事、民间习俗等直观感性的物质文化,也能够深刻感受本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取向、认知态度、思维方式等精神文化,从而帮助他们了解文化传统,丰富文史知识,提高人文素质,强化人格修养,塑造健全人格。

3.提升文化认知与批判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本土文化教育资源,并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对乡土文学作品的分析,对大众流行文化的评论,对广播、影视与网络中的声像艺术的鉴赏,以及课堂中的讨论与质疑、课外的调查与发现等),帮助大学生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中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他们对于文化的认知与批判能力。具体而言,一是树立文化自信。要引导学生在感知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地域文化存在的重要价值,从而产生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建立文化自信与自尊。二是形成多元观念。要引导学生拓展文化视野,正视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对多元文化学会包容和尊重,培养接受差异、容忍异己的文化态度。三是培养批判思维。要引导学生“通过广泛的知识涉猎,促进智力发展,特别是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发展”[5],在唯物辨证法的指导下正确看待各种文化现象,树立“扬弃”的文化价值观,不断提升文化批判和反思能力。

4.改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由于大学语文是通识课程,往往得不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应有重视,加之很多古典文学篇目令学生望而生畏,结果造成课堂上“老师慷慨激昂、学生昏昏欲睡”的状况。若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彻底改革,将本土文化资源引入课堂,用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范围,增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大学语文课程呈现出多样性、生动性和差异性,提升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最终实现改善教育质量的目的,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对本土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本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

毛泽东指出:“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6]由于本土文化包罗万象,既有传承数千年的熠熠精华,也有愚昧落后的封建糟粕,而且,并非所有资源都适用于教学。因而,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按照“拿来主义”与“兼收并蓄”原则,对本土文化进行严格科学的梳理和筛选,披沙拣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优秀的文化因子作为教育资源,并通过构建互联网平台、田野作业和对外合作等有效途径,实现对本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1.利用网络平台建构资源库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教育正方兴未艾,并覆盖了教育的各个层面。在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下,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广泛浏览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图书与广告等,大量收集、整理和储存各种文字、图片、声音与影视资料,形成大数据、云存贮、云计算的网络资源数据库,构建本土文化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实现。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而且可以扩大受众面,实现资源共享,从而突破现有教育条件的时空限制,促进本土文化教育扩展到每个学校与个人。

2.通过田野作业搜集文化素材

大学语文的本土文化资料库的建设,除了通过网络媒体收集资料、建构信息平台之外,还可通过组织师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进行实地观察、考察、调研、访谈等田野作业的方式,获取新鲜、生动、丰富、翔实的乡土文化素材。广大师生可以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深入田间地头,进入乡村农户,开展实地调查和采风,将乡土文化的搜集整理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获得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资源,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家乡、对乡土、对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3.通过对外交流拓展资料来源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也是拓展本土文化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采取“开门办学”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邀请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文化干部等开展专题讲座,举办民间艺术家的汇报表演和作品展览活动,有利于打破高校与民间的文化壁垒,引进吸收先进的理念与成果,推动大学语文教学与文化传承发展的紧密结合。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对于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拓展教育资源和提高研究水平等,都有直接的作用和效果。

四、本土文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策略

在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开发的基础上,按照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要求,在教材内、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本土文化因素,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为教学服务,既是丰富课堂内涵、促进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的必然选择。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策略,并加以有效实施。

1.编写具有本土特色的教材与教参

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体系,通常是以文学史为线索,以历代名篇佳作为对象,通过对文学史的评介和文学名篇的赏析,以实现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一首首气韵生动的诗词歌赋,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学经典,不仅绽放出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美丽风采,而且凝结着历代作家的文化风骨和家国情怀。通过对这些经典名篇的赏析,让学生在朱熹所谓的“涵泳体察”中,真切感受历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与教参时,一定要将本土文化资源引入其中,尽量增加地域文化的比重,体现乡土文化的特色。毕耕认为:“要实现建构湖北学派、传播荆楚文化的理念,必须大力加强教材建设,编写出具有地域特色、乡土特色的教材与教参。既要从宏观上反映中国与湖北文学史的整体面貌,又要通过名篇佳作从微观上呈现乡土特色。”[7]目前,湖北高校自编的校本教材与教参,就比较注重突出荆楚文化的内涵,大量选编历代名家在荆楚大地上书写的名篇佳作,包括屈原、宋玉的楚辞名篇,崔颢、李白、岳飞等人咏黄鹤楼的诗词,杜牧、苏轼、王禹偁在黄州题写的诗文,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维、辛弃疾等人的游历抒怀之作,以及湖北现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如池莉的《老武汉》、方方的《武汉人》和董宏猷的《武汉码头文化》等,从而极大地拓宽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文本视野,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文化品味。

2.将本土文化资源贯穿于教学环节中

由于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庞杂而课时有限,不允许使用过多时间来进行本土文化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空间载体,用广博厚实的地域文化知识来驾驭课堂,使大学语文课堂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滋味”,让大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还可以品味乡愁,感受生活,陶冶性情。因此,教师必须将本土文化资源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力求做到水乳交融,并实现方法上的创新与突破。教师在课前,要通过认真备课,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中寻找课文与文化的联系点,如屈原《九歌》所表现的古代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的传统,曹植《薤露行》背后的葬礼唱挽歌的风俗,《前后赤壁赋》中苏轼谪贬黄州的经历等。在课中,要注意融合贯通本土文化因素,多从文化的视点上来赏析作品,如将杜甫《春望》中的“簪”、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识”和杜牧《山行》中的“斜”“家”等字的古今发音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古音留存现象,以及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在课后,要提供与本土文化相关的知识链接,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撰写学术小论文,开展思维拓展训练。此外,教师在运用本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文化资源与文本主题、思想表达与语言特色的关系,实现语文知识的意义建构与情感熏陶。

3.让课外实践活动向本土文化延伸

除了在课堂上注重运用本土文化资源外,教师还必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将本土文化教育巧妙地融入课外实践活动中,把单一的教育活动向生活的多个角度进行纵深链接,将学生的学习视点从课堂向社会延伸,向生活延伸,向文化延伸。大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力丰富和拓展课外文化活动:或是以校报、校刊、校网和文学社为阵地,举办征文、书评和诗词竞赛等活动;或是利用论坛、报告和讲座,开展地方文化的专题研讨;或是利用寒暑假开展田野调查工作,收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小调、民歌民谣以及风景名胜地的诗词楹联;或是与思政课联合开展活动,探访红色文化的遗迹,参观革命圣地、烈士陵园、名人纪念馆和故居等。通过各种自主的、开放的、实践的方法,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感悟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能促使语文教学真正走入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实现“语文生活化”。正如温儒敏所言:“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应当伸展到课外,伸展到整个生活。”[8]

4.在写作训练中融入本土文化符号

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写作教学的关键是以人为本,以训练思维能力为主,通过多写多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将写作理论、技巧、方法和学生的人格养成、个性发展乃至职业素质等统一起来,融为一体。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关键是把本土文化符号融入写作训练,引导大学生从耳熟能详的地域文化中吸取养料和灵感,从自然山水、百姓生活、民风习俗、历史事件中寻找写作素材,从民歌民谣、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小调中借鉴表现技巧,从民间歌手、说唱艺人、戏曲演员、手工艺者中学习创作手法。只有将本土文化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使生活成为写作的灵感来源,才能改变大学生的写作世界与现实生活相隔离的状态,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思维与生活领域,培养人文关怀与审美情趣,提高写作的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本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对大学语文的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引导大学生提升母语能力、增强人文素质具有现实功能,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认真结合各地的文化特色与具体实际,积极开展本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不断探索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新方法与新途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 老舍.老舍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09.

[2] 孟凡丽.教学理论研究中的文化适应——教学论建设必须关注的课题[J]. 教学与管理,2003(4):3.

[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1).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3-34.

[5] 王晓阳,王紫怡.论本科教育的目标与通识教育的价值[J].大学教育科学,2017(2):5.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7] 毕耕,肖晓月,冯桂萍.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构建湖北学派的理论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15(4):41.

[8] 温儒敏.让阅读真正走进学生生活[N].中国教育报,2012-8-2(3).

猜你喜欢

本土文化通识教育大学语文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升语文综合课的教学效果
管窥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反观中国电影本土化精神中的人性本真
活用教材,让学生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