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业保险与保障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7-09-05杨雪

智富时代 2017年7期
关键词: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农业保险

杨雪

【摘 要】本文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解析农业保险与保障率的关系。结果证明,我国农业保险的水平提高对保险率具有长期稳定的正向拉动作用。因此,在当前条件下,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保险水平是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且在政策选择上,应采取长期政策而非短期政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保障率;向量自回归;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一、引言

由于我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最为频繁的位置之一,同时由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急速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由五六十年代最初的500多億元,到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高速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自然灾害损失呈爆发性增长态势。

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农业保险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农业保险水平不断提升能够带动生产力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抵御自然灾害等。党中央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落实好农业保险制度,保障农民立根之本。可见其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性。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分析和研究农业保险水平和保障率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献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较早实行农业保险制,因此对于农业保险业的研究相对成熟,且主要集中在农业保险发展与农业增长、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产量与农民收入等关系方面,研究农业保险水平的提高对农业和经济的促进作用等等。

国内学者对于农业保险水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保险水平内涵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农业保险发展综合水平、农业保险发展阶段与农业保险贡献测算等几个方面。

然而,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收集和整理后发现,对农业保险与某一具体农业保障率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上。鉴于农业保险水平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和保障率对国计民生的重大影响,本文基于VAR模型对农业保险水平和保障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运用历史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农业保险水平和保障率在长期中的关系以及影响和影响程度,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三、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保障深度(Protection of Depth,POD)指标来衡量我国农业保障率,用农业保险份额比重(The Insurance Share Ratio of Agricultural,ISRA)指标来衡量我国农业保险水平,并选取1978——2013年我国保险深度和农业保险份额比重的年度数据,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对POD和ISRA作对数处理,分别记为LnPOD和LnISRA,以减小异方差性的影响的同时实现非线性关系的线性化处理。通过构建模型,并运用Eviews 5.1 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从而探究我国农业保险和保障率之间的关系。

(一)平稳性检验

VAR模型建立在变量平稳或具有协整关系上,否则会出现伪回归的现象。因此先进行平稳性检验。为了判断各个变量的平稳性,本文首先利用ADF单位根检验对LnPOD和LnISRA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最后通过检验发现LnPOD和LnISRA都是非平稳的。于是对二者进行差分处理,结果证明在二次差分后两个变量(分别记为D2LnPOD 和D2LnISRA )均实现平稳,均为两阶单整的单位根过程。

(二)VAR模型滞后期选择及稳定性检验

VAR模型的结构与变量个数和最大滞后阶数的选择相关。因此模型结构滞后期的选择对于VAR模型的结果具有很大影响。本文以统计量LR、FPE、AIC、SC和HQ最小原则为参考条件,通过软件测算的合适最大滞后期为6期,并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以D2LnPOD和D2LnISRA为系统的二元VAR(6)模型。经检验,VAR(6)模型是稳定的。

(三)Johansen协整检验

为了分析我国农业保险水平与保障率之间的长期关系,本文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从协整检验的结果可知,模型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假设,所以D2LnPOD和D2LnISRA之间至少存在2个协整关系,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农业保险水平与保障率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检验模型中D2LnPOD和D2LnISRA之间存在何种因果关系,本文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D2LnPOD不是D2LnISRA的格兰杰原因,接受备择假设,即农业保险水平提高是提升保障率的原因,但反过来,保障率的变动不是农业保险水平提高的原因。这与我国实际情况吻合。

(五)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已知D2LnPOD和D2ISRA具有单向因果关系,且数据平稳,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对VAR(6)模型进行脉冲分析,从结果可以看出,保障率上升对农业保险水平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响应,在前6年里处于一个微调的阶段,波动幅度较大,在第3、4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个阶段中,随着农业保险水平的提高,保障率首先有一个小幅增长,随后出现了负、正的响应的交替。在第6期以后,保障率对农业保险水平的提高呈现出稳定的正向响应收敛迹象。这就说明我国农业保险水平与保障率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长期的稳定的联系。尽管在短期中,保障率对农业保险水平的响应有一个微调和波动,但在长期中,农业保险水平的提高对提升保障率具有正向拉动作用和影响。

为了进一步说明农业保险水平的提高对提升保障率的解释力度,本文对D2LnPOD进行方差分解,在第1期时D2LnPOD对自身的贡献率为100%,而随着期数增加,贡献率呈不断下降趋势;而D2LnISRA对保障深度的贡献率第1期为0,从第2期开始不断增加,并在第6期以后平稳保持在10%左右,这说明农业保险水平的提高对提升保障率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度,其贡献率大约在10%。endprint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探究我国农业保险和保障率之间的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农业保险和保障率之间至少存在2个协整关系,证明农业保险与保障率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证明农业保险水平的提高是导致保障率上升的原因,但保障率不是农业保险水平提高的原因;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在长期中,农业保险水平的提高对保障率具有正向拉动作用;方差分解分析的结果表明,农业保险水平的提高对保障率具有一定解释力度。

鉴于此,我们能够从国外国家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获得一些新的启发:

(一)农业保险的运作需要政府在财政方面的大力支持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这就决定了农业保险离不开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持,政府从财政方面的支持是解决农业保险发展供求不足的重要解决方法之一。纵观发达国家农业保险业务,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政府的财政补贴,政府不仅补贴投保农户,而且还对开展业务的保险公司也进行补贴,同时发达国家对农业保险在财政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的支持也很大。反观我国由于目前的国力发展水平决定了现在我国政府还难以和发达国家一样用财政资金来扶持农业保险,我们的可行办法是通过我国当前迅速发展的资本市场来为农业保险募集农业保险所必需的发展资金。我国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方面的帮助涉及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加快进行农业保险改革,尽快让这些保险公司达到上市的标准,从而通过上市来发行股票获得所需的发展资金。同时可以鼓励保险公司针对农业风险进行研究,从而通过提升公司经营效率来达到降低农业保费,来吸引更多的农户进行农业保险投保。

(二)通过建立基层农业互助组织,来提高农业保险效率

我国农户的生产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农业生产中管理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在现有的农业保险经营理念下,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不能很轻松的获取到投保农户的真实、完备的信息,这就导致了农业保险的风险增加和逆向选择的情况发生。而日本的农业保险通过建立基层农业保险互助组织这种方式,由互助组织收取保费,同时评定损失并支付赔款等。通过这种模式的变化使得保险公司既可以节约了成本,又把经营风险进行了转移,通过农户的自主管理和互相监督,即发揮了农户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同时农业保险的效率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三)加深农业风险科学方面的研究,拓展拓宽农业保险的深度和广度

我国农业保险目前还处于经营起步阶段,我国农业保险的效率也达不到发达国家水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农业保险市场上管理机构还不健全,同时农业保险在一些险种设计上也并不科学。而且我国投保农户由于具体生产特点在特征上、地域上、经营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我国政府在组织保险公司和科研机构在加强风险科学方面研究的同时,还应在拓展拓宽农业保险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设计出更多符合实际需求的险种和保护费率,这样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风险条款来实现保险公司和农户的“双赢”。

(四)我国应尽快推出农业保险方面立法,并推广农业再保险业务

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成功经验,让我们认识到了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一国农业保险法律体系是否健全完整可以为农业保险制度方面建设提供参考也为保险模式的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发达国家考虑到农业保险的高风险特性,也为农业保险提供了政府的农业再保险途径,这样就降低了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风险,也可以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传峰. 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J].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6).

[2]刘荣茂,邱敏.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与农业政策性保险[J].农业经济,2007(9).

[3]郭延安.金融与保险[J].农业经济,2007(8).

[4]马燕玲. 国外农业保险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与经济,2007(10)

[5]梁平,梁彭勇. 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检验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2).

[6]张颢译,陈晓明.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基于动态VAR模型的解释[J].财贸研究,2006(6).

[7]薛宏刚,李三平,苗宝山,徐成贤. 金融风险管理的VAR方法及实证分析[J].工程数学学报,2004(12).

[8]孟春. 中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9]张跃华.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一个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4).endprint

猜你喜欢

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农业保险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检验
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