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传统蒙学 探索韵文识字

2017-09-04马海霞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7期
关键词:蒙学识字教学

马海霞

【摘 要】传统蒙学通过诵读韵文帮助儿童识字,这对如今的识字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教学部编本教材中的韵文识字课文时,教师可汲取传统蒙学的经验,结合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定向积累词语,借助想象入境,通过联想识字,巧用生成拓展,并引入自编教材,利用词串、字族和成语,延续学生的识字热情。

【关键词】蒙学 韵文 识字教学

传统蒙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教育的统称,其主要的识字方法是读书识字(即所谓随文识字)。即便是开蒙学童的集中识字,也是在诵读韵文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条经验对于今天的识字教学仍有现实意义。

2016年秋季正式发行的教育部部编一年级语文教材,就充分吸收了传统蒙学经验。编者们创造性地引入传统蒙学教材,把部分高频字置于语境中,巧妙地让抽象的文字与具体的字义紧密相连,特别是其中的韵文,凭借短小精练的形式、单一浅显的内容、朗朗上口的韵律等优势做到了识读同步、寓识于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针对这一专题的教学,教师可以充分汲取传统蒙学在韵律、文理、内涵等方面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传统蒙学中的“指物识字、六书识字、拆字识字、带读识字、对比识字”等方法,结合韵文教学的特点,梳理出韵文识字课的一般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

一、韵文识字教学四步走

为使韵文识字课文能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效能,教学时需要采取有别于其他教学材料的教学流程。当然,这里所说的只是一般的流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依照客观情况灵活调整。为便于完整呈现韵文识字教学的一般流程,现以部编本一年级上册中《对韵歌》的教学为重点并辅以其他实例对此加以具体阐述。

(一)定向积累,主题交流

定向积累是指上课伊始组织的积累语文知识、调动学习情感的热身活动,主要形式有了解与教材有关的“词语百宝箱”、儿歌诵读及对对子等,其目的是通过某一范式的定向积累与交流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困难点,为教师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对韵歌》的教学我是这样导入的:组织“请你和我反着说”的游戏,我说 “大”,学生对“小”,我板书“大对小”。几个回合后学生越对越快,我点头赞许:“像这样一对一对出现的就叫对子,再来读读看,好不好玩?咱们的祖先小时候每天都和老师对对子呢,今天咱们就来学对对子。”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在韵文教学的初始环节,这样的主题交流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降低学习难度。不仅形象地揭示本课的学习主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文字的意象,为之后教学环节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随着语言范式的积累,学生对韵文的亲近感增强,交流欲望将更强烈,也更能主动参与韵文的学习。

(二)诵读词串,想象入境

部编教材中的韵文大多以“词串”的方式组织文本。教学中就要强化学生对词串的停顿、节奏和意象的感知,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展开想象。

初读课文后直奔重点,在师生、男女生反复对读“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这一句后,我用“看我变一变”的方式呈现词串“山清水秀、桃红柳绿”,告诉学生从别的对子里还能变出许多这样的词:“咱们再来读读,边读边想象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交流时有学生说:我看到了很多绿绿的山!有的说:山脚下还流着清清的水呢。还有的绘声绘色地描述:我眼前出现了一棵棵桃树,开着红红的花朵,还有柳树不停地摇着绿绿软软的枝条……

再如《日月明》(部编本一年级上册)一课,初读前四句后,有些学生对“田力男”和“小土尘”这两句话难以理解,我们就可以借助图片、生活经验等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读出画面感,想象自古以来在田里干活以男子居多的景象以及阳光下尘土飞扬的情景。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便水到渠成了。带着不同的要求反复诵读词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还能帮助学生掌握“借助词串建构意象”的学习方法。

(三)联想识字,分类交流

对低段语文教学而言,首要任务是识字教学。那么如何有效识记生字?笔者尝试借助语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识记。

在诵读完“云对雨,雪对风”后,我出示字卡“云、对、雨、花、鸟”,问:“云和雨都与什么有关?花和鸟又有什么联系呢?”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他们纷纷沉浸在想象中,使一个个生字活了起来:“老师,我从‘云对雨中感觉到雨水就像从云朵里飘落下来的呢!”“老师,我觉得鸟儿和花儿好像是对好朋友,鸟儿总是停在花朵上呢!”

有了语境的支持,通过联想把生字变成活泼的形象,读与写的过程才能变得轻松,这时再通过分类引导识记生字,就能有效提高识字效率。

此外,为增强学生对生字的感知,帮助其牢固掌握所学生字,在交流识字方法时,我们也可试着改变以往的“单个交流”为“分类交流”,以“识字链”的方式呈现同一类型的字并引导巩固。例如部编本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一课,针对文本以“青”字为母字巧妙带出一串“青字族”,在巩固识字时,可以设计一个填字环节:“天气( )来池水( ),小小蜻蜓大眼( ),飞来飞去心( )好!”在学生按顺序写出答案的同时,他们对字族識字会有进一步的感知。

(四)巧用生成,延伸拓展

通过研读部编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编者安排的韵文大都结构简单易模仿,这对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在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结构后我们不妨安排延伸拓展环节,指导学生仿照课文创编词串或对子,进行一次语言文字的“实战演练”。

在诵读《对韵歌》后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来编几句对子,有了前期的范式积累,学生对“对子”这一形式不再陌生,在教师抛出“天对地”后,学生源源不断地说出:男对女、大对小、胖对瘦、黑对白、朝霞对晚霞、高山对大海……

凡是有关对子的韵文教学,在最后的拓展环节都可以安排类似练习。《小青蛙》一课其实也可以如此操作,不过和一年级上学期不同的是,鉴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要求可以稍提高一点,可以让学生仿照文本分类创编,即把同一主题的句子创编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这些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学生仿照范文编写了许多有趣的韵文,如:“天气晴,河水清,小青蛙,大眼睛;小朋友,请安静,留住它,不容易,环保事情记心中。”再如“有水吹泡泡,有火放鞭炮,用手抱一抱,有足快快跑”。学生的创作欲望一旦被激发,好词佳句信手拈来。在朗读自己创编的对子时,学生的自豪感倍增,读得特别投入,“对子”这一概念已深深印入他们的脑海。可见,为了积累文本提供的语言范式,创编韵文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对增加识字量、延续识字热情以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均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多次研讨教学中,以上教学流程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充分说明了它的合理性。当然这并非说明所有韵文识字课都要采取这一策略,但它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样本,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他更科学有效的策略。

二、延续识字热情三妙招

教材编者考虑到教材编排样式的多样性,因此在课文选编时韵文数量并不多。若只限于教材的安排,那学生刚刚点燃的韵文学习欲望和识字热情会就此熄灭。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整合课内外识字资源自编韵文识字材料,并采用上述流程组织教学,发现学生对这些自编材料的学习兴趣不亚于课文,主动识字的热情也得到延续。

(一)“词串识字”激兴趣

词串作为一种识字方式,以韵文的形式,围绕一个中心串起有内在联系的一组词,用来表现某个画面、场景。它对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很有用。部编本一年级下册在“语文园地六”的“识字加油站”中安排了一些有关夏天的词串:“冰棍 西瓜 绿豆汤/ 凉席 蚊香 花露水/ 蒲扇 竹椅 萤火虫/ 牵牛 织女 北斗星。”它们看起来是由一串串词语随机组成的,其实这些词语都是指向夏天典型的事物。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其加以想象、补充,用上这些词语描述情境,在头脑里浮现出一幅祖孙夏夜乘凉的画面。

看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我在接下来的拓展环节适时引入自编韵文: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椰树骄阳海岛/牦牛冰雪高原……学生迁移刚才习得的方法,通过反复吟诵,在潜移默化中识记了大量的生字,还感受到语言的韵律和识字的趣味,不再视识字和学习语文为难事了。

(二)“字族识字”提效率

字族识字主要是借助形声字 “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构字规律,通过一个母字带出一串新字。由于集中呈现,这种识字方式自传统蒙学起就已广泛使用。

部编教材在一年级下册安排了一篇“字族文”《小青蛙》,为强化学生对这一识字方式的感知,我创编了另一篇“字族文”,先让学生猜一猜,选用提供的字(泡、跑、抱、炮)填空:有水把茶( ),有足快快( ),有手轻轻( ),有火放花( )。学生填写之后可引导其简单说说理由,再反复诵读这篇材料。作为字族识字的有益补充,它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他们越读越有劲,对“字族文”有了一定感知后,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也油然而生。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识字效率,我还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将运用同一造字法(如象形、指事、形声等)且难易程度相当的汉字编成韵文:人口手足/舌牙耳目/金木水火/山石田土/虫贝鱼鸟/羊犬龟鹿……通过认读,引导学生在区别比较中强化识记,达到在短时间内识记大量生字的目的。

(三)“成语识字”促积累

在识字教学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个不能表音的单字,那会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枯燥乏味,引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勉强学了也不易记住。这是学习汉字不利的一面。而另一方面,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非常容易构成整齐的词组和短句,也易押韵合辙。

传统启蒙识字教材除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外,还涉及为数不少的成语。因为成语作为汉语的瑰宝,有着丰富的内涵,而由一组组成语编排而成的韵文,更是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这显然比学一个一个的单字好,比一上来就念参差不齐的句子好。于是我也学着选编了一些成语歌,如: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在对成语的反复诵读中,学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词汇,还在吟诵中培养了通过语境理解词语的能力,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虽然上述材料只是个人的粗浅尝试,编排上必然欠缺严谨性和系统性,但这些多样的识字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时发出赞叹声,在反复吟诵中加深了对韵文这一传统文学样式的感知,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延续了识字热情。

对韵文识字教学策略的探究证明,借鉴传统蒙学的宝贵经验是能够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的。通过诵读韵文帮助识字也是科学有效的。从我校期末游考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的识字兴趣明显增强,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識字习惯,特别是原先识字能力较弱、入学前识字量较少的学生也能主动通读《日有所诵》中的韵文多认字,不再视识字为一件难事。诵读韵文使识字成为一件很快乐的事!

(浙江省龙游县阳光小学

324400)

猜你喜欢

蒙学识字教学
日新才能启蒙
论传统蒙学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启示
蒙学:古人的儿童教育智慧
蒙学教材的特点
试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教授经典的蒙学,还是蒙学的经典?
《三字经》在蒙教中的地位与文化蕴含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