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赢得名声好做官

2017-09-04如如不动

百家讲坛(蓝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唐德宗阳城名声

◎如如不动

赢得名声好做官

◎如如不动

唐德宗时期有一位大神,他一生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跟正常思维、天理人情拧着干。他做的每件事,似乎都能从圣贤的教导中找到依据,细想起来,却都是罔顾本职工作,甚至违背人情的荒唐事。由于演技高超,连大文豪柳宗元也啧啧赞叹,跑出来为他站台背书:“阳公在朝,四方闻风……人实瞻望。”

这位“阳公”,名叫阳城,是破落的官宦人家的子弟。家穷,又喜欢读书,就托关系找门路到集贤院(唐政府收藏典籍之所)做了个小吏,工作之余常常找书看。阳城在集贤院这一看就是六年,读书大见成效,考上了进士。当他金榜题名时,他却做了个让人瞠目的决定:拉着两个弟弟一起隐居中条山。

隐逸与入仕,本质上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要博取更大的名声,就须放弃眼前的小利,区区一个进士(唐代进士科只是几种科目之一,与后世的进士概念不一样),阳城看不到眼里。

可怜这两兄弟跟着阳城窝在山沟里,穷困潦倒,甚至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偶尔外出访友,哥儿仨都要先到卧室集合,你脱条裤子,我摘顶帽子,凑齐一身相对完整的衣袍,轮流出门。

衣食尚愁,娶媳妇更是不现实,何况三条光棍。阳城决定干脆不娶,而且找了个过硬的理由,他对两个弟弟说:“咱哥儿仨相依为命,日子虽苦却很快乐,如果娶来个外姓人,难免从中挑拨离间,我不忍心疏远了兄弟之情啊!”两个弟弟感动得眼泪汪汪,遂终身未娶。可大忽悠阳城发达后娶妻生子,啥也没耽误,只是苦了这两个实心眼的弟弟。

渐渐地,中条山隐者阳城谦恭简朴、品高学博的名声传开了。有的说他家奴仆偷偷把别人接济的粮食换了酒喝,他也不怪罪;有的说常见他背着四十多岁的傻外甥出入玩耍;有的说他专程跑到千里之外,将妹夫的灵柩背回来安葬。

最神的一个传言,说某大佬专门派使者送给阳城500匹缣,阳城不要,使者扔下就走。有个乡人叫郑倜,没钱安葬母亲,阳城就把这些缣全部送给郑倜。葬礼之后,郑倜非要给阳城做奴仆来报答,阳城却收下他读书习字,并想法解决他的生活困难。但郑倜不是读书的料,学业总无长进,竟惭愧自缢而死。

这些动人的故事迅速传遍了四周,阳城的威望与日俱增,以至于邻近县城的百姓起了纠纷,都不再找县官断案,而是不辞辛劳跑进中条山,找阳城给评理。著名政治家李泌当时正任当地地方官,听闻了阳城的事迹,屡次遣人来邀请他出山为官,甚至向朝廷举荐他为著作郎,但他都不为所动。

李泌任宰相后,向唐德宗再次举荐阳城,召拜右谏议大夫,这下阳城没有直接拒绝,而是穿着粗衣布袍跑到宫里推辞,唐德宗一看赶紧让人拿来绯色官服(唐代四五品服色)当场给他换上,并赐给他50匹帛,让他回去多做几身衣服。

谏议大夫是个言官,也是个“死官”,专门负责给皇帝、官员挑毛病,容易得罪人。一般任这个职务的人,品行要端,性格要刚,胆量要大,见识要远。但大家很快就发现,别的谏官大事小情,纷纷扰扰议个不休,阳城却来了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玩起了深沉,干了八年,愣是没提过一次意见。

这种态度惹怒了“暴脾气”韩愈,他抄起如椽大笔,写了篇《争臣论》来讽刺阳城。这篇文章以四问四答的形式,责备阳城拿着高工资不干活,韩愈最后严正地告诫阳城:像你这样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庸官,不如早点滚蛋!

韩愈的文笔真不是吹出来的,这篇文章一出,朝野上下开了锅一样热闹。而阳城的态度则很平静,与一帮狐朋狗友吆三喝六,昼夜烂醉,只要是朋友称赞的东西,他都开心地双手奉送。有个叫陈苌的家伙,发现他这个毛病后,专门等他发工资那天过来,当面称赞铜钱成色如何好,每次都能收获满满。

阳城并不是胆小怕事,他只是觉得那些琐事太小,没社会影响力,他要玩的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手笔,把自己的名声淹没在这些鸡零狗碎上,太不值。

机会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前提是你还得有足够的耐心。阳城出手的机会终于来了。宠臣裴延龄诬告宰相陆贽、张滂等人,想取而代之,唐德宗中了圈套,怒火冲天,没人敢劝,沉默了八年的阳城突然间义愤填膺:我是一名光荣的谏官,决不能让皇帝诛杀无罪的大臣!

一连数日,阳城追着唐德宗劝谏,唐德宗越恼火,阳城越上劲,若不是太子帮腔说好话,阳城的脑袋几乎不保。即使如此,听说唐德宗要任命裴延龄为宰相时,阳城公开扬言:到那天我将披麻戴孝,到朝堂上哭吊!

这种泼妇式闹法让唐德宗很伤脑筋,再加上众人的劝阻,唐德宗终于打消了用裴延龄为相的念头,但这口恶气必须要出,于是将阳城下放到国子监当老师。

在国子监里,阳教授延续着自己的行事风格,他将学生们召集起来训话:“你们平日所学,无非‘忠、孝’二字,可有的兔崽子竟然好几年都不回家探亲,忠孝道德都学到狗肚子里了?今天起,凡是三年以上没见过爹娘的都滚回老家,再也不用来上学了!”

一连串特立独行的表演,为阳城赚足了粉丝,他的“高风亮节”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好评,以至于他因庇护罪人被贬到道州时,竟有二百多人串联起来,堵在宫门口好几天为他求情,求情未果后还专门为他刻了块石碑,大文豪柳宗元也激动地写文章称赞这一行为。

贬官到道州当刺史的阳城继续任性地按自己的套路玩。每月领回工资,他留够吃喝,把其余的钱都用来做善事,最常见的是每天量出两斛米做几锅粥,再煮一罐鱼放在街道边,任人取食。

道州多侏儒,每年都会进贡给宫里几名,训练成歌舞说唱艺人供人取乐。阳城觉得这会造成百姓生离死别,就把这个惯例给取消了。这么一来,阳城的名声想不大都不可能了。然而赢得社会舆论一致好评的阳城,政绩考核却难让人恭维。他为减轻当地百姓负担,甚至连国家正当的赋税也不按时上缴。上级官员来考核时,他颇有自知之明,给自己打分为“下下等”,并主动蹲入牢狱中待罪。

这点过失跟他博取的好名声相比,在崇尚名节的大唐真不算什么,所以他非但没受到处罚,反而还得到了更高官职的推荐指标。当组织部门让他去述职时,他却不耐烦再待在中下层官场混日子,带着老婆、孩子中途逃跑,再次当隐士去了。

唐德宗死后,唐顺宗又惦记起这位名声显赫的“高贤”,特地下诏请他回朝,只是诏书到来时,70岁的阳城带着他的好名声已经去世。

编 辑 / 夕 颜

猜你喜欢

唐德宗阳城名声
山西晋城阳城次营镇:蚕桑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名声和荣誉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天下为家
唐代考生很“坦率”
唐代考生很“坦率”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问答
淮上重镇——秦汉谷阳城遗址
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