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验动画艺术创意中新语言形式∗

2017-09-03潘晶晶潘修强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动画形式语言

潘晶晶 潘修强

实验动画艺术创意中新语言形式∗

潘晶晶 潘修强

实验动画是极具创造性的动画艺术形式,崇尚个性独创,它独具魅力的艺术表达促使艺术家对其进行艺术语言形式的研究。实验动画艺术创意中语言形式的表达,并不是一味追求 “形式主义”,可从超越时空、超越传统、超越生活等方面入手,探索视觉艺术语言在实验动画领域发展中自身的语汇和路径,不断地挖掘、创新艺术语言形式,进而对实验动画艺术创意中新语言形式进行研究。

实验动画;艺术创意;视觉艺术语言

实验动画艺术是独特的、个性的、先锋的,亦或是不被大众所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人类艺术史上不乏这样的先例:高更的绘画当他在世时遭到冷遇,而他去世后却价值连城;梵·高的作品在他生前也只卖出一幅;贝多芬的 《英雄交响曲》首演时被批评家贬为:“一部冗长难懂的作品,它是任意追求独特和怪诞的结果”[1]。艺术创作不是一味迎合与媚俗,艺术之所以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必须有先锋艺术家引导受众,颠覆主流、追求独特的艺术在探索中推进艺术的发展,实验动画艺术亦如是。实验动画探索新思维、新观念、新创意、新形态,是动画教学必不可少的要素,是主流动画的试验田,是预示未来的先锋艺术,它独具魅力的艺术表达促使艺术家进行实验动画艺术语言形式的研究。

一、关于实验动画艺术

实验动画主要指在声画表现形式、视听语言方面大胆探索或实验,充满创意的抽象动画,它表现手法多样自由,具有先锋性、实验性、革命性,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性风格,是动态的综合艺术。美国联合制片公司的艺术家们认为:“实验动画是有意要造成冲击,针对新颖的、各种尚未完成的、未下定义的对象进行实验。”实验动画的探索是从跨媒体艺术的整合开始的,20世纪20年代,实验影像运动受到欧洲前卫艺术思潮影响,带动了艺术家参与动画电影创作。蒙太奇技术被普遍运用,从视觉艺术蔓延到动画电影,为设计、建筑、戏剧和电影开启了跨媒体艺术整合的道路。艺术家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将绘画运用到动画创作上,运用动画技巧追求艺术新形式。实验动画本身具备强烈的科学及艺术创造特性,它的美学定义为,具有在形式上、观念上和技法上的开创性含义。早期实验动画的根据是在探索动画的本质,以无叙事性的抽象图形为艺术表现主体,从 “动作”和 “时间”基础上展开,具有 “音乐可视化”的特性,强调 “纯粹的视觉经验”。所以说,实验动画的探索与开发都具有试验的性质,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个体化创作。“当动画的制作开始进入群众化时,动画的主流已脱离了实验的性质而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模式——商业动画。而那些仍然保持自我风格、形式、技巧以及制作方面的动画艺术家的作品,从内涵到形式更倾向本体元素的极限发挥,就被称为‘实验动画’。”[2]

二、追溯实验动画艺术

追溯实验动画发展的历史,要从人类对于再现活动影像的视觉效果的向往开始。最早在今天西班牙境内的阿尔达米拉洞窟壁画中出现了动画的雏形。法国考古学家普度欧马在1962年的研究报告中曾指出,在两万五千年前石器时代的洞穴上有一系列的野牛奔跑分析图,这是人类最初试图用石块捕捉凝结动作的最早证据。在古代岩石壁画中常出现绘有多条腿的动物,这说明原始人已经开始用种种重复描画的方式来表现其运动状态,反映了人类尝试着用静止的手法来表现运动的状态,这些体现当时人类对运动的理解,这就是动画的最初现象。在我国青海马家窑发现的距今四五千年的 “舞蹈纹彩陶盆”上,绘有手拉手舞蹈的人物,这是我们祖先试图表现人物连续运动的最早的动画形式。

埃米尔·雷诺被誉为 “动画的鼻祖”,他既是动画机器及技术的发明者,又是动画的创作者。1877年雷诺发明了一架用几面镜子拼成圆鼓形的活动视镜,1888年他发明了光学影戏机并获得专利。雷诺的第一部作品 《一杯可口的啤酒》于1891年在巴黎葛莱凡蜡像馆放映,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出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动画艺术家。其中,尚·连尼卡和瓦勒林·波洛齐克是早期波兰最重要的动画师。他们的作品风格独特前卫,是颇有声望的艺术家。瓦勒林·波洛齐克和尚·连尼卡 (jan lenica)被公认为创立了所谓实验动画的类型。他们在移民法国之前,拍过 《往事》《DOM》等作品,是利用设计图案的风格去讲传统的童话故事,作品具有先锋性、实验性,但并不强调故事性。

三、探索实验动画艺术

(一)超越时空——艺术语言的异度时空探索

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动画部创始人诺曼·麦克拉伦是一位深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在他的动画生涯中,制作完成了近60部动画短片,赢得147个国际动画大奖。1950年,诺曼·麦克拉伦曾提出:“动画这门艺术指的并不是会动的画,而是被描绘出来的动作之艺术;每格画面彼此之间所产生的效果比起每格画面本身的效果更为重要;因此动画是针对暗藏于画面之间的空隙加以操作的时间艺术。”凭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实验精神和创意,他不满足于传统动画的形式和技法,致力于探索动画 “形式”与 “内涵”上的突破创新。诺曼·麦克拉伦的代表作 《邻居》,这是有史以来唯一一部既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又获得戛纳电影节奖的动画短片,该片以“真人动画”变格、抽帧拍摄的方式来探索实验动画的艺术时间,以小见大,来探讨战争的发生、属性、结果,表达对世界和平、人类和谐共处的向往,阐述反对冷战、宣传和平的理念。摄影机以常规速度拍摄,人物的动作结合动画原理,在组接画面素材的过程中,对动作和时间空间做超乎常规的变格、抽帧、跳帧处理,拉长或缩短某一时间,造成对戏剧动作的强调、夸张和时空的放大或缩小,使动作强度得到艺术的夸张,渲染特殊气氛和戏剧效果,影响影片时间节奏,突出影片艺术性。

诺曼·麦克拉伦的所有作品都表现了他内心的天真和对世界的好奇。在技法上,他以开拓者的姿态,大胆地尝试直接刮胶片、在胶片上绘制影片、打洞等方法来制作动画。他不局限于动画技巧的探索,不断尝试和拓宽表现形式。他的作品通常不采取故事和对白,探索的重点在于影像与音乐间的互动和韵律,多以抽象图形、有节奏的影像变化、色彩搭配音乐,构成流动的视听交响乐,探索声音和画面时间与节奏的微妙关系。

另一位实验动画大师保罗·德里森,他具有天马行空的时空想象力,他的作品彰显动画与创意的无限可能,他的创新、探索精神为世界动画带来历史性突破。同时,他也是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一位教授,培养了四位获奥斯卡奖的学生。德里森是一位在画风、叙事手法上都非常杰出的艺术家。在画风上,德里森只用简单的线条,就能塑造一个充满幻想、富有无限可能的世界。他的线条饱含生命力,有种随时可以幻化的可能性。德里森擅长对普通情节提供出人意料的答案,那种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独特逻辑,只在他所创造的动画世界中存在。除了特别的叙事手法,德里森在影像合成上也表现非凡。他执着于动画样式的探索,结合对时间、空间的措置巧思以及多角度的叙事结构探索镜头的多层次时间、多画面叙事和分割画面,执着地追求 “分屏动画”美学。德里森善于处理不同时空的巧妙切换,挑战观众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有超越世俗的视觉冲击效果。保罗·德里森说:“这一类的故事并不是建立在刻画角色的基础上,而是向影响世界发起的探索”。[3]他对活动影像的探索导致了 “分屏动画”的出现。利用视听语言的特征——模仿人的视听感知经验——营造一种貌似不合理但在视觉与听觉上却异常流畅的神奇时间与空间。

保罗·德里森 “分屏动画”的美学观念也为其他创作者带来灵感。在比利时学生乔纳斯·格纳特的作品 《左邻右里》(图1)中,就能看到其应用。该作品描画一幢高层公寓内四位邻居的平凡生活,镜头聚焦在呈现剖面图的房间,镜头被分割成四个画面,每个画面代表一个房间,分别住着不同的人,他们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习惯、各忙各事,但又相互帮助、互为影响。该作品造型精简,色彩概括,但意喻深远,音乐活泼,富有节奏感,在戛纳影展上获得最佳短片金棕榈奖和短片评审团大奖。时间变格、抽帧、跳帧、同一时间多空间的 “分屏动画”等超越时空的艺术语言的异度时空探索,是塑造具有实验性、先锋性、独创性实验动画艺术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图1 《左邻右里》动画作品截图

(二)超越传统——艺术语言的多元化探索

“人类生活,就是在传统的支撑之下,又不断走出传统的过程。”[4]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艺术语言形式丰富多彩,如戏曲、皮影戏、木偶戏、篆刻、书法、国画、敦煌壁画、剪纸、年画、刺绣等都极富中华民族特色。这些传统艺术为动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借鉴元素,成为激发动画艺术创作者灵感的源头。以文化传承作为基本内容的 “民族化”不仅仅是一个动态、被动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需要不断被 “他者化”和 “当代化”的过程。动画片 《骄傲的将军》是中国动画 “民族化”探索的开山之作,作品根据成语 “临阵磨枪”改编,大量使用京剧元素,将民族化的传统艺术形式运用到作品创作中,从将军的京剧脸谱造型到人物动作、从人物的京剧唱腔到戏曲锣鼓的音响节拍,都以夸张的形式再现了传统戏曲艺术的韵味。水墨动画是中国国宝级的艺术瑰宝,《小蝌蚪找妈妈》以水墨画的形式,诙谐幽默地表达出“有志者事竟成”的主题。动画艺术家们潜心研究齐白石大师水墨画的绘画笔触与笔墨虚实关系,再将局部分层绘制在赛璐珞片上,水墨动画片 《小蝌蚪找妈妈》从造型到叙事都独具中国特色,不但突破水墨不能动起来的迷思,更在内容上成功地将中国式的情调可视化。动画片 《南郭先生》(图2)根据成语 “滥竽充数”改编,成功借鉴汉代画像石、画像砖艺术 (图3),创作出独具汉代绘画风格的动画作品。该片画面古朴,发挥画像石先画后刻、阴刻与阳刻相结合以表现人物动态特征,是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又一次成功探索。

图2 《南郭先生》动画作品截图

图3 山东微山雨城镇出土东汉画像石

这些传统动画都具有新明的民族色彩,其基础是文化的积淀,艺术语言表现形式是对自身传统价值的歌颂。动画艺术的生命力,需要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补充。民族文化是历史传统、价值取向、文化信仰等方面趋同的集中,成熟的民族化都带有独特而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传统文化印记,中国民族文化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心理气质,中国动画唯有反映中国文化、民族特色才能彰显其独特之处。尊重本民族的艺术,在传统艺术中寻找灵感,探索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新语言形式,找到代表中国本民族风格的语言符号,是每一位动画创作者都应具有的社会使命,也是中国动画曾在世界动画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因素。但是,民族化的探索并不是墨守成规地一味模仿,要突破表面化、形式上的瓶颈,避免过于依赖民族化风格的按部就班。正如世界动画大师万籁鸣所说:“中国的美术片应该具有我们的民族特色,而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应该打上符合广大观众欣赏习惯,批判继承民族文艺优秀传统,具有鲜明民族性的烙印。”[5]不仅做到 “形似”,保留传统艺术的精髓,更应在传承中不断超越与创新达到“神似”。以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为参照物,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拓展形式上的出新再传承,从传统民族文化中挖掘深厚本土艺术语言,既要结合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推陈出新,同时又要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的深层次文化,强化民族特色。在当下,“民族化”更直观的含义在于用 “全球化”的制作形式和技术手段表达中国民族文化内容。追求传统民族艺术风格的个性化探索,创立独有的民族元素,是创造新时代具有民族特色的实验动画艺术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超越生活——艺术语言的提炼与升华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灵感的源泉,生活是动画艺术的生命力。每一个体,因生活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对生活的关注点不同,对生活的感触和情感的流露也不同。动画大师宫崎骏全家曾投靠他的伯父,伯父经营一家飞机工厂,负责制造 “零式”战机的尾舵。宫崎骏的父亲在工厂里担任主管,这段生活经历使宫崎骏对飞机产生极大兴趣,对他的创作产生很大影响。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宫崎骏是个飞行器迷,在他的几乎每部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飞行器:从《红猪》里的飞行员,《天空之城》的飞行机器人,《哈尔移动成》的凌空城堡,《魔女宅急便》的飞行魔女,《风之谷》的滑翔翼等,包括新作 《风起了》也是关于飞机的故事。宫崎骏的作品,从生活出发,以崭新的人文视角探究生命的真谛,诠释人性的自然、淳朴与美好,将梦想、环保、人生、生存等融入作品引人深思。

米老鼠的诞生也源于沃尔特·迪斯尼的生活经历。为了追求理想,迪斯尼曾在堪萨斯城谋生,但屡遭失败条件窘迫,他每天只能在充满汽油味的废弃的车库里辛勤地工作到深夜,与一只小老鼠共处一室。小老鼠在荒弃的车库表演精彩的杂技,而迪斯尼作为唯一的观众,时而奖励它一些面包屑。渐渐地,老鼠便一点点靠近,还爬上他工作的画板,并在上面有节奏地跳跃。迪斯尼也没赶它,而是默默地享受与它亲近的情意。不久,迪斯尼离开堪萨斯城,在好莱坞制作一部以动物为主的卡通片。他想起了堪萨斯城车库里那只在他画板上跳跃、陪伴着他的老鼠,马上有了灵感,他以生活中老鼠形象为依据,发挥想象,对具象的造型进行夸张的提炼与概括,不平凡的米老鼠造型就这样平凡地诞生了。

动画短片 《低头人生》(图4)备受媒体关注,短短两分钟的作品竟带来如此反响,因为它源于生活、关注社会、描写情感。《低头人生》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当今社会,沉浸在智能手机中的低头族们,他们只关注着自己掌上的方寸之地,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表现 “低头族”的自我与冷漠,以蝴蝶效应串联整个故事情节,该短片的选题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富有亲和力,而引起观众共鸣。动画作品或许不能直接改变人们的生活,不能直接解决具体问题,但是动画可以从生活出发,以夸张的艺术语言反映现实生活的现象,震撼观众的心灵,从思想层面,引起人们关注,发人深省。

图4 《低头人生》动画作品截图

艺术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与升华,实验动画艺术是超越的艺术。这种超越是创作者主观意愿和幻想的产物,前南斯拉夫导演杜·伏科蒂克在 《动画电影创作》中指出:“动画片不受物理法则的约束,它也不为真实客观所奴役。它无须模仿生活,它只需要解释生活。”也就是说,动画的超越性与创造性是现实生活集中而又典型的艺术反映,是生活的概括、总结、提炼,它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超越空间的阻碍、超越时间的局限、超越逻辑的束缚。动画是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想象力、创造力是一切的来源,奇幻多变的故事情节、夸张个性的角色性格、交错纵横的时间空间的有机结合,所有表象化的、视觉化的内容在具备现实世界构成元素特点的同时被更深层次地提炼。而作品所体现的情感,则取决于创作者对人的生活、对人的情感、人的命运关注的深度与高度,以及对生活质感的表现。实验动画作品是艺术创作者灵魂的镜子、生活的方式和信念,是作者生活经验和生活感触的投射,这也是动画艺术的魅力。

四、结语

实验动画艺术极具艺术性与创新性,崇尚个性独创,是对传统主流动画的突破与挑战。实验动画艺术创作中语言形式的研究,并不是一味追求 “形式主义”,而是探索 “有意味的形式”[6]。李泽厚认为:“人的审美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悦,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有意味的形式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态”“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 (自然形态)固然没有美,自由形式(自然形态)也不成其为美”。[7]李泽厚的观点是将审美从纯形式主义的倾向中剥离出来,实验动画艺术语言的探索亦是如此。实验动画艺术创意中新语言形式研究的核心在于探索 “有意味的形式”,探索视觉艺术语言在动画领域发展中自身的语汇和路径,以具象表达抽象,以有限表达无限,以思考表达观念,以情感表达内蕴,以当代的形式承载传统的内容等,即李泽厚美学观中所谓 “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态”的 “有意味的形式”。

[1]凯尔什涅尔.贝多芬传 [M].杨明望,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62.

[2]孙立军.动画艺术辞典 [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143.

[3]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32.

[4]乃辛.多义的 “民族化” [J].艺术广角, 1996 (4):61⁃64.

[5]万国魂.我与孙悟空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129.

[6]克莱夫·贝尔.艺术 [M].周金环,译.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271.

[7]李泽厚.美学三书 [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34.

(责任编辑:李 宁)

New Language Form of Artistic Creation in Experimental Animation

PAN Jingjing,PAN Xiuqiang

Experimental animation is a very creative form of animation art, advocating personality creation.Its unique artistic expression arouses the research on its artistic language form.The expression of the language of experimental animation is not the blind pursuit of“formalism”.The vocabulary and path of visual art language in experimental ani⁃mation is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cending time and space,transcending tradition and beyond life.The new language form in the creative art of experimental animation is studied while developing artistic language form.

experimental animation; artistic creation; visual artistic language

J954

A

1672⁃2795 (2017) 02⁃0105⁃05

2016-11-30

作者介绍:潘晶晶 (1984— ),女,浙江温州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数字媒体艺术、影视动画教学研究;潘修强 (1978— ),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影视动画研究。(温州 325000)

∗本文系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 《实验动画艺术创意中新语言形式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4N099)、浙江省教育厅研究课题 《基于 “数字化”定格动画的温州传统文化传承应用研究》(项目编号:Y201534877)、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2014SCG197)。

猜你喜欢

动画形式语言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语言是刀
我的动画梦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