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017-08-30陈秀庭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陈秀庭

摘要: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仍然有很多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导致学生学习创新能力低下。由于问题是贯穿整个课堂活动的主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抓住知识内容的“兴趣点”“生长点”“生成点”“易错点”“延伸点”,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指出:“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生命;而问题的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和终止。”在我国的《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可见,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在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仍然有很多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没有好好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经常都是“一言堂”“走过场”。要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得落实到每节课中,分化到每个教学内容中。为此,教师就需要在观念上做到如下转化:学生由问题的应答者和解决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提出者。教师由问题的设计者和发起者成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启发者和发现者。下面笔者就从数学课的基本环节和知识内容的“节点”上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情境创设,“兴趣点”上发现问题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规律,以及争强好胜,好奇爱问的特点,创设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或悬念式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导入:(出示课件:三位小朋友骑着车轮分别是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的自行车进行赛车比赛)。你们猜猜看,他们最后谁能得冠军?(小明)为什么?(因为他的车轮是圆形的。)小军的车轮也是圆的呀,为何不能得第一呢?(因为他的车轮的车轴不在中间)。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情境中有什么疑问吗?

生1:为何车轮一定要做成圆的比较快?

生2:车轴为何一定要在圆的中心?

生3:圆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系?

……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骑车比赛“的情境,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质疑热情,学生在疑惑性的情境下产生了质疑的欲望,从情境中纷纷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

二、复习引入,“生长点”上发现问题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往往每一部分的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复习引入”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巧妙地设计一些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准认知矛盾的焦点,生成新的问题。

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让孩子们回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知识后顺势板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课题。指着课题问到:“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生1:三角形的面积怎样算?

生2: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3:三角形面积计算能解决哪些生活实际问题呢?

……

师:同学们,你们提出的数学问题非常到位。在今后的自学中可以围绕着课题多问个“是什么”或“怎么样”,“有什么用”等提出研究的问题。也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果你们能坚持这样去思考的话,你们将会是个很出色的研究者。

由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与之前所学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材编排和公式的推导方法等大致相同,所以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大胆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适时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性操作,“生成点”上发现问题

探究性操作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主干。它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在自己的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实施探究性操作,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如在“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教师提供了不规则的石块、容器杯、水等。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操作性探究活动。在活动前,教师故意问到:“谁能求出这块石块的体积呢?”

生1:把它看成与我们已学习过的立体图形来求体积。(出现误差)

生2:把石块打碎后称。(可以,但非常麻烦)。

其他学生在沉思中。(因为这块石头是不规则的物体,以上的方法并不是理想的方法,所以他们暂时陷入沉思当中)。过了一会,老师把石块放在装着水的容器中,问:“孩子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水上升了)。请你们根据老师的操作提示好好思考后提出你的疑问?

生1:水为什么会上升了?

生2:上升的水究竟表示什么?

生3:石块的体积又怎样求呢?

……

教师在操作探究前适时地、巧妙地设计了知识生成障碍,而又在学生陷入困境时,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支点。让学生带着探究的问题,通过观察、交流、探究后进而得出结论:V不规则物体=V水和物-V水。或等于容器的底面积×水上升了的高度。

四、巩固应用,“易错点”上发现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一些数学知识往往容易混淆。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知识易错点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化解知识难点。

如在学习“除法的性质”的巩固应用环节中。出示了1250÷5÷2和1250÷5×2,结果有一部分学生说两道题的结果都是125。老师反问到:“两道题的结果真的是一样吗?”学生们在老师的质疑下,算对的那部分同学现在精神可来劲,正想举手表达自己的见解。我示意稍等片刻,让算错的那部分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问题的所在?生:“哦,原来运算符号不同,根据除法的性质a÷b÷c=a÷(b×c),1250÷5×2≠1250÷(5×2)。”这样,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关注了知识的认知点和思维的忽视区,巩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

五、课后拓展,“延伸点”上发现问题

我们教师为了能讓学生保持着一颗勇于探索学问的心,得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横向,纵向的知识链接,让学生的疑问再次激起涟漪,再次促进反思、猜想、实践,实现新的构思。

如在学习“比和比值”的课后拓展中提到:“比值=0.618,一个极为迷人而神秘的数字,而且还有着一个很动听的名字——黄金分割律。它的存在给生活、建筑等带来了神奇的效果”。何为黄金分割律呢?它究竟有什么神秘之处呢?请学生们课外在数学海洋中翱翔,去发现问题的奥秘吧!”在老师的渲染下,激起兴趣爱好者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课外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的问题。在这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不断重复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孩子的探究创新意识,为创新奠定基础。

问题是贯穿整个课堂活动的主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要重视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大胆提问,善于提问,积极思考,自主求解,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孙春育.有“问”境方能有“问”可“提”[J].小学教学参考,2014,(11).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两只想打架的熊
基于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的思考
课堂五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何加强技工烹饪专业一体化课堂教学管理
科学课的生活性与科学性
中考中笔试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探索实践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提出问题技能训练初探
基于能力培养的数学问题意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