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古文教学加点“味精”

2017-08-30严洪技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味精文言文教学教学方式

严洪技

摘要:文言文教学枯燥无味,晦涩难懂。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力求使古文教学的形式多样化,给古文教学下点“味精”,寓教于乐,或许效果会大不一样。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学用结合 教学方式

一提到文言文绝大多数人用八个字形容:索然无味,枯燥难懂。一盘菜如果加点味精,其味道也就鲜美许多。人吃久了,就会喜欢上这种味道,一旦哪天忘了放味精,就会像央视播的一个广告:一个小男孩对一直跟在他后面哄他吃饭的奶奶嘟着小嘴巴直摇头说:“奶奶烧的菜口干,不好吃!”儿媳妇在一旁笑着说:“妈!你忘记放好太太鸡精了!”从教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给古文教学下点“味精”,提提味!让学生喜欢上这盘菜!

在我的记忆中,从读初中开始,古文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记。而老师讲课的基本套路是:学生朗读课文→老师逐句翻译→师生分析段意→老师小结内容及写作特点。这种要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法,肢解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文言文的精品,且不论这种教法使优秀古诗文中那些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手法,以及溢蕴含其中的崇高品质、美好理想能否得到鉴赏,即便是对古诗文千锤百炼的语言,这种教法也难汲取其营养。我也很自然地沿用了这样的老套路,勤勤恳恳地大包大揽。经常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学生却无精打采,这引发了我对这种教学方式的反思。

钱梦龙老师说过:“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参与和投入的程度正比,学生一旦全身心地进入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学习潜能就可能成倍地释放出来,使他们能够完成平常看起来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则是大规律。”是啊!只要学生感兴趣了,他自然会爱上古文。如何使学生爱吃这道古文大餐呢?如果我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每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力求古文教学形式多样化,给古文教学下点味精,寓教于乐,或许效果会大不一样。从此,我便尝试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给古文教学下点味精。

一、加点“质疑”的味精——以学生课堂的质疑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来,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以便更好地把握所学的文章。但是,过去常规的备课、授课,大多是以教学为主体来进行的,常常是教师坐在办公室里,凭着自己的思考以及经验来确定一篇古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把它写好在教案上,授课时便依照教案上所列出的加以强调,一字一句地“嚼烂了喂”,却忽视了学生来参与教学,没有注意与学生沟通,不知道学生在阅读这篇古文时的感觉,自然也就不易抓准这个“点”。

于是,我改变了方法。一上课,要求学生自己先把课文默读一遍,借助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先解决一些难题,然后,学生根据课文,向老师提出质疑,老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稍加整理后,又交给全班同学去思考、讨论。某一问题如果经过学生讨论后,仍有相当多的人弄不明白、解决不了,那么,可以确定,这个“点”,正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或许也是重点),教师在确定了难点之后,便有针对性地予以点拨和强调。我以为,这样定“点”,比闭门定“点”要实际得多,也针对性多。

例如,在上《郑伯克段于鄢》时,学生提出了疑问:面对母亲帮助弟弟做出无礼的索求和一些不合礼制的行为,面对大卧的进谏“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为何不马上动手,反而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又如,在上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时,学生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一句中的“逆”字为何非“迎接”讲弄不明白,为何跟我们现代汉语的“逆”字的意思一点也不相似。

给学生加点“质疑的味精”,让学生带着问题遨游古文,转换了课堂上的主体,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起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更重要的,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授课时也就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效果也就比以前的不同了。

二、加点“学用结合”的味精——以学生自拟检测题的形式来教学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不能运用的知识是无用的知识。所以,学用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原则。

学用结合,其中的“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练习,二是实际运用。实际运用是更能够培养、检测学生把握知识的能力。古文学习,离不开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把握,在学习《与妻书》《晏子治东阿》《逍遥游》等自读课文时,我便布置学生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分小组自拟本课的专项检测题,规定人人动手,并限定时间(一般是15分钟)。可作如下的分工:有的负责出生字的语音题,有的负责出词类活用题,有的负责出一词多义及通假字的题,有的负责出特殊句式的题等,比赛看哪个组做的又好又快。学生们见是自己出题去考别人,特别是来劲,行动积极,忙得开心,谁也不甘落后。题出好后,各组长进行评分,优胜者抄写在后面黑板上,并写上小组出题者的学生的名字。

采用这种互为先生,互为学生的方法,无形中训练了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他们学得愉快,也学得扎实。因为,要考别人,显得自己懂,在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必修经历一个对知识的掌握更为能动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消化,这是实现有效知识储蓄的基础与前提。可见,加点“学用结合”的味精,这种做法不仅大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牢固掌握。

三、加点“口头表达”的味精——以复述故事的形式来教学

复述,是指学生把文本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课文中有些古诗文的故事性是比较强的。比如,《孔雀东南飞》《琵琶行》《郑伯克段于鄢》《鸿门宴》,等等。而要对古诗文复述得准确,必须具备这样的前提:学生必须对所要复述的文章中的文言词句、文言现象比较理解,能把握全文并且条理化,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复述古文中的故事,有益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与检测。

课前,我布置学生作好预习。上课时,随机点名叫同学复述故事的一段情节。有的同学由于课前做好了准备,在课堂上能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地把故事复述出来,有时还加入自己的创作,赢得大家的共同称赞!

我以为,通过给学生下点“口头表达”的味精——以复述故事的形式来教学,既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前主动地去查阅工具书和有关的资料,以扫除障碍,也训练了学生组织语言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而且,通过复述,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同时,还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场所,课堂气氛也“活”了起来。

谁说“古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实践使我认识到,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如果能创设出有新意的,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古文教学中来,成为最有生命力和最富有创造力的教学活动的主体,那么古文教学就有可能事半功倍,取得好的效果。

給古文教学加点“味精”,使古文教学形式多样化。这样,古文,想说爱你也不难!

参考文献:

[1]钱梦龙.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

[2]郭新国.关于文言文教学的突围.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09).

[3]韩丽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知识迁移策略研究.2012.

[4]徐瑛.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分析.语文天地,2012,(13).

[5]李进.高中文言教学应该如何教.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09).

猜你喜欢

味精文言文教学教学方式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做什么菜不用放味精
用味精的五个禁忌
当爱已成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