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活动课”初探

2017-08-30彭秀江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活动课创设活动

彭秀江

摘要: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活动课”恰恰为之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地理 “活动课” 设计原则 操作策略 注意问题

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特点,早在20世纪初,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就已经提出课堂教学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育思想,正在进行的新教材的课程标准改革也正是这一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湘教版地理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其中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新教材加大了活动的力度,并且有大量的知识点都是通过“课堂活动”这一新栏目完成的。一方面,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倡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地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认知发展水平,启迪学生自己提出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猜测想象,并利用信息材料、实践技能去探索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一、设计教学活动的原则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更好的把活动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寓教于乐,激发兴趣。“活动”可随堂演示,增加直观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人在充满兴趣的心理状态下学习东西,往往掌握迅速、记忆牢固。

比如,在“经纬网”的课堂教学中,将身体中线比作0°经线,左臂部分为西经,右臂為东经,双手呈环抱状,手指接触处就是180°经线,将左肩比作20°W的话,右手腕为160°E,让学生来体会东西经的划分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区别。再如,“地球的运动”一章,将人的腰比作赤道,头顶和脚底比作北极和南极,肩与膝比作北回归线,身体不同姿势代表地球公转时地轴的不同倾斜程度,然后让学生上台来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现了知识、巩固了知识。

2.创设情境,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在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迸射的。

如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课中,关于降水的季节分配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4人为1组,每组给12个试管,作为一年中的12个月,再给一瓶红颜色的水,让学生自己设计世界任何地区可能的一年的降水量,降水注入到试管里,展示并说明该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的状况,然后再绘制成图。这就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发展。

3.学习与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和地理新教材都是为学生终身发展需要而设计的,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获取、处理、应用和评价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突出地理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因此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中,要重视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在“地图”一节的教学中,给学生一张潍坊市交通图,让学生找出想去的旅游景点,然后让学生分组设计出最佳游览路线,要求尽量少换乘车次,尽量少走重复路线。然后,给出十笏园导游图,让学生利用地图三要素找出如何到达景点。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析、操作、手脑并用,引导他们在模拟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当然,若条件许可,最好带学生到户外去实践。

教学与实际相联系,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感受到了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地理本身的实用性也显示了出来。

二、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

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就是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获得地理概念的具体步骤。其中,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的中的议论和活动后的小结是四个关键的操作环节。

1.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转换。为了达到传授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地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并抓住教材加工的两个环节:选择和转换。所谓选择,一是要选择教材中的关键内容,便于以点带面,以线成串;二是要选择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所谓转换,就是把现成的教材转换成既有教学内容又有活动步骤的“超文本”。

2.活动情景的创设。从静止的平面教案到立体的课堂活动,首先应该把握好活动情景的创设这个控制环节,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活动环境,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遵循实践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做了如下尝试:

(1)设置悬念,构建迫切学习的活动情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以问题作为出发点,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造成积极活动的课堂气氛。如“海陆的变迁”一节,给出书上的两个海陆变迁的实例,让学生意识到世界上的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化的。这时提出问题,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呢?学生已有的知识无法解释,从而产生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实践操作,构建手脚并用的活动情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作思维的操练直接制约着物理思维的发展。在进行抽象的地理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构建学生操作实践的活动情景,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形成——猜想——验证的教学活动模式。如“海陆的变迁”一节,当讲到大陆漂移学说时,让学生自己动手临摹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图,然后让他们剪下来拼合。再让学生自己说说这可以得到什么猜想,通过实践来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3)实例引发,构建学用结合的活动情景。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选材。因此在选择实例时,要注意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较大的例子。比如,在“多变的天气”一节中,在讲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不要举学生不熟悉的事例,而要举一些学生身边的事例。例如,上学、放学路上遇到不同的天气会怎样?天气与穿衣,等等。

(4)采用电教手段,构建多媒体的活动情景。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优化组合多种媒体,不但能够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展活动的空间。在进行练习、总结等反馈活动时,可组织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用实物投影的方式来交流。如“地球的运动”一节,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通过录像、动画等直观电教手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三、开展活动课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教学活动应活而不乱,教师收放应有度,当学生过于兴奋进入误区时,教师要及时调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必须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着眼点,努力弥补教学的不足,完善教育思想,在不断学习探索中有更大的进步。

总之,要让地理活动课能够顺利地开展,地理教师要克服很多困难,必须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放在首位,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让活动课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李强.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方法探析[J].读与写,2015,(09):149.

[2]张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09):123.

[3]田纯玲.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12,(23):96.

猜你喜欢

活动课创设活动
“活动随手拍”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活动课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好一个 “殊途同归”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