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研究

2017-08-30王杰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求知欲兴趣小学语文

王杰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会逐渐减弱。生字、句子、作文的压力,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动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教师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的新命题。从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兴趣爱好方面做了简单的阐述,希望能给同行以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 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師。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语文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

一、把握良机,渲染语文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笑爱闹的孩子气,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求知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可以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大胆地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语文和施展能力的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个成语故事、唱一首歌、猜猜灯谜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来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研究教材,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也逐步升级。同时,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录音、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进入新世纪的我们,迈入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正向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们要借助教学用具,更大程度地创设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更大地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手脑并用中增强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以故事的形式使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地渗透,使学生感受到国文博大的同时,增加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地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语文课的趣味性。

三、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从而达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发法。语文习得研究证明: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这些条件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保持求知欲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去的,需要严格的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性的师生关系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性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去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性的师生关系无凝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天赋。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合作的师生关系

合作是师生关系就是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合作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而现在的教育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使儿童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是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和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三)互动的师生关系

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也可以加剧负效应。例如,“教师教学有热情、有方法→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成绩提高→教师更受鼓舞与鞭策、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这就是师生互动的正效应。

(四)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与回答问题与积极的思维。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学习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别,有的学生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不能抱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态度,而应该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从多方面着手,要防微杜渐,更要亡羊补牢。

五、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设置一些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地保持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经常性地编辑语文学习园地或语文壁报,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常见错误、辨析词语用法、语文知识性讲座等,还可以适当刊登一些语文小诗歌、谜语、典故、趣闻、学生的作文周记日记等;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语文竞赛活动,如作文竞赛、听写词语成语、朗诵比赛、背诵古诗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长久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语文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与语文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这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这样才能获得事半攻倍的效果,才能正真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求知欲兴趣小学语文
求知欲——学习的叩门砖
刍议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