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之诗,艺术永恒
——“绝版形色——郑旭美术作品回顾展”研讨会发言摘要

2017-08-30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木刻风情版画

姚 风

编者按:“绝版形色”展览及研讨会着力于探讨郑旭版画创作中云南本土民族地域性自我阐述与绝版木刻的现代主义表现性之间的文化与视觉关系,及其如何运用于当代版画创作的种种学术思考和讨论,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出发围绕郑旭的艺术、故事,特别是对绝版木刻研究的文字,以及许多不为人知的艺术实践及作品进行梳理,让观者更深入认识他对版画艺术乃至云南美术的杰出贡献。同时,研讨会还以郑旭的艺术生涯为个案,从多个角度来探寻艺术与人生的多重关系、隐藏在郑旭图像中社会与个人命运交织的寓意、体验内心的表现、根植本土与面向“现代”的契合。探寻隐藏在郑旭版画创作艺术中的内在本质,生命易逝,但艺术永恒。

展览链接:

绝版形色——郑旭美术作品回顾展

主 办: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博物馆承 办: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协 办:文达画廊

策 展 人:沐晓熔

学术主持:汤海涛

展览时间:2017年3月23日—31日

展览地点:云南省博物馆(新馆)

2017年3月23日下午2点,“绝版形色——郑旭美术作品回顾展”在云南省博物馆拉开帷幕。云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黄雁玲,云南省文联副主席黄映玲,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杨德聪,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陈艳萍,云南省博物馆馆长戴宗品,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党支部书记曾德钧及美术学院副院长陈流、曹悦,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77级暨郑旭同窗彭晓,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贺昆,思茅版画画家群体代表张晓春、魏启聪,郑旭的妻子左燕飞及女儿郑舒文等嘉宾出席了此次展览的开幕式。展览开幕式由策展人沐晓熔主持,学术主持汤海涛、黄雁玲、左燕飞等人相继发表致辞。

展览共计展出了郑旭从20世纪80年代就读云南艺术学院本科时期创作的美术作品,到1999年身染重疾依然坚持创作的美术作品百余件。作品涵盖绝版木刻、油画、纸本综合、水粉、速写及插画等。从最初的少数民族风情题材到抽象的形式表述,从拉祜族神话故事的图式创作到简洁的采风速写,从远古标识的描绘到抽象纸本综合的呈现,作品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了郑旭从艺一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高度。

展览开幕后,下午三点半,“绝版形色”郑旭美术作品回顾展参展研讨会于云南省博物馆一楼会议厅召开。本次研讨会由策展人沐晓熔和汤海涛共同发起,着力于探讨郑旭版画创作中云南本土民族地域性自我阐述与绝版木刻的现代主义表现性之间的文化与视觉关系,以及如何将其运用于当代版画创作等种种学术思考。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出发,围绕郑旭的艺术风格及人生经历,特别是对绝版木刻研究的文字,以及许多不为人知的艺术实践及作品进行梳理,让观者更深入地认识到他对版画艺术乃至云南美术的杰出贡献,以激励更多试图在艺术之路上获得发展的后来者。同时,研讨会还以郑旭的艺术生涯为个案,从多个角度来探寻艺术与人生的多重关系、隐藏在郑旭图像中社会与个人命运交织的寓意、体验内心的表现、根植本土与面向“现代”的契合,探寻隐藏在郑旭版画创作艺术中的内在本质,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深处对郑旭的缅怀之情。

郑旭 太阳升起来——左都风格之十六乳胶纸版画 78.5×51cm 1991年

郑旭 过山雨——左都风格之一 乳胶纸版画 50×100 c m 1985年

郑旭 远古的舞——拉祜梦幻曲组画之三 乳胶纸版画 50×100cm 1985年

贺昆在发言中指出:“我们云南的主流文化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要深入地挖掘和发现本土的语言,然后用自己的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段来展示提升云南文化的延续,这样才有可能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自己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郑旭的版画作品根植于本土和民族传统,积极融入世界和当代的艺术因素,层次多样,色彩斑斓,造型淳朴,构图饱满,在承接民族文化精神的传统上表现出崭新的时代感。

郑旭 拉祜风情——上集 油印木刻 40×45.5cm 1983年

郑旭 三个佤女 绝版木刻 45×40cm 1991年

云南思茅版画画家群体代表张晓春对这一点也深表赞同:“实际上,在重温他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有一种很深切的感受,美术思潮开放以后,随着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涌入,还有大量的现代艺术图式所带给我们的冲击和影响,我认为郑旭其实是最早开始西方主题的先行者,最早从传统意义的主题套路中跳脱出来的。他从形式,即艺术的本体开始,把非常强烈的对西方艺术的那种感受性的东西转换到本土民族民间的艺术当中,然后进行整合和拓展。他代表了八五时期西方艺术和我们本土艺术结合以后一个成功的范例。在他之后,魏启聪和贺昆不断加强表现主义的精神,实际上,这应该作为云南艺术和西方文化的结合与碰撞后比较成功的一个范例。所以我认为郑旭的贡献是率先在这个转型过程当中找到了艺术语言,为后面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谈起主流艺术与边缘艺术、当代艺术、现代艺术,郑旭的绝版木刻遇到了一个时机,不是一个技法的问题,而是文化的递增、吸纳和融合。”

在2002年家族遗传病使得郑旭不得不放弃刻刀,并停止了绘画。这位极富才华的艺术家已经不能再从事绝版木刻的创作了,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对艺术的追求,继续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追寻着自己的理想。郑旭曾经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可能是一个体会创作过程的人,我对艺术非常崇拜,我的一切行为都在为艺术的纯净而努力,但我还是觉得文学的形象与绘画的形象是一样的——实际上我始终没有停止过创作,在我的所有行为中不能说是文学代替了美术。文学和美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去表达我的思想,这样的本质是一样的……在技术上美术应该更注意它的色调,文学应该更注意它的情节。在一切创作中我都不会违反我的身体和我能拥有的条件,我还是觉得一切作品都应该轻松地得到。看到东西我会不停地思考,我觉得思维不是痛苦的事情。我并没有觉得不能画画是一种折磨,到了不能画画的时候画出来的绘画作品也已经变成了非常勉强的作品了。我的一切都是为了绘画而生长的,包括我的手。我的疾病好像是跟我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我现在是不能教学和画画,但是还能够写文章。”

就这一点,云南艺术学院教授陇艺梅在研讨会发言中提到:“在要写他画展文字的时候,我又看了他写的我们学校帮他出版的《艺术日记》,我就发现,郑旭老师在骨子里头就是一个学者型的艺术家。因为他在1983年以前写的《艺术日记》,是当时跟张老师魏老师一起在普洱的乡下出差时写的,我觉得写得特别有那种艺术怪才的感觉。他的世界总是跟别人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对郑旭老师的艺术可能不仅仅是要从艺术语言上来研究,我们以后还得从他的艺术思想以及他的创作和民族文化的联系上来研究。”

郑旭作为中国版画界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其作品根植于云南沃土,用他独有的拉祜民族情怀诠释了不同时期的艺术见解。史一(郑旭的老师)在回忆总结时感慨道:“一个人的成材,一个在于天赋。郑旭对形象很敏感,虽然这个不符合我们的教学要求,但当他出去工作以后,放松以后,他就会迸发出来。为什么呢?他有他另外的艺术细胞,他是一个创造性的艺术家,我是这样来看待的。他对形象、对民间的东西会灵光一动,是别人所想不到的。所以,你们不要给他戴‘创造’的‘帽子’,不要讲他是创始人。因为在版画的学科里有过这种做法,但是大家对这个似乎不那么看重,而郑旭就是把别人不看重的拿起来了,这就是他的老字号,并非是创造者,这是他在艺术上的另类,这就叫天赋。第二,勤奋。他的勤奋是必须要肯定的,他本来条件不是很好,到后来他身体也不是很好,就在这种各方面不允许的情况下,他没有放弃,比较执着,坚持从事艺术的劳动。我去看郑旭,郑旭走路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画画即使不行了他还可以写东西,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勤奋。第三点是机遇。机遇对于郑旭来说也很重要,他也抓住了机遇,没有思茅的张晓春、贺昆这批同好,没有澜沧也不行。”

郑旭 拉祜风情——染 绝版木刻 70×57cm 1984年

郑旭 上门 绝版木刻 73×60cm 1991年

郑旭创作过多个系列,除了绝版木刻作品《拉祜风情1——染》《拉祜风情2——赶街天》一举荣获美展金奖外,人们较为称道的就是郑旭创作的以“鱼”为表现题材的一系列版画作品。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张鸣在研讨会上分享郑旭艺术创作背后的故事:“郑旭老师是一个不太墨守成规的人,他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比如在创作上。其实让大家最认可的东西是他在思茅和在学校的时候做的,我认识他的时候,其实他是在做鱼。为什么我对这批东西熟悉?因为那时候我也在作画,我们当时在美术学院四楼开了一间教室,我也经常进去玩,看着他印。那个时候他身体已经不太好了,我进去的时候他的女儿也在做,在那一边淌着眼泪一边做版画,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一幕。他艺术上能取得现在的成就,有一点值得我们搞艺术的思考,就是他释放的东西不同于一般,他非常尊重自己的看法,他不太考虑其他人对他的评判,还有展览对他的评判,他考虑的是他的感受,他对艺术的一种认识和体验。所以他的图式为什么到最后慢慢演变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我觉得跟他的自身经历有关。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从事艺术创作的时间不足二十年,其实他有几次大的演变,而每次演变都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和真实的展示。他做的《鱼》系列,虽然他没有谈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我了解,其实那个时候他已经受疾病的困扰,非常渴望就像鱼一样,不走到那个地步他不会去渴望。我体验最深的两点,一个是郑旭的作品是属于他内心深处真正走向艺术探寻的一种表现,他不是说是去思考这些评判标准、参展标准,所以他后来为什么拼命地做一批鱼,不断地做。我当时就跟他聊,我说:‘老郑,做了那么多鱼还要做?’他就不讲话,继续做,一直到去世他都在做这批鱼,其实后来我才发现,那可能是因为自己对生命的一种体验、一种渴求。因为那个时候他行动很不方便。鱼是什么?除了承载了他一种艺术欣赏,我觉得还承载了他内心的一种对于生命和现状的渴求,就是说他想像鱼一样自由地在水里游,不断地穿梭,他内心里群体的鱼、孤独的鱼、很多鱼、非常多的鱼。”

郑旭对于生命状态的思考成为他版画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他一直以独立的视角看待生命本体存在的状态和意义,而正是他对艺术本质的不断追寻,成就了他艺术表达的真谛,这种纯粹和执着成为他艺术历程中永恒的刻度。

郑旭 头形1 纸版画 50.5×45cm 1996年

郑旭 头形3 纸版画 45×50.5cm 1996年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陈流接着说:“其实张鸣老师说的一点,我深有同感。后期或者说郑旭已经看到他要有归宿的时候,很想表达。我第一次到左老师家,看那一张张翻出来的作品,就发现他到了创作后面的阶段,绘画的语言越来越强,越来越偏重形式感,基本上全是形式语言的表达,就是说内容你都可以忽略掉了,他很想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口腔、声带把它表达出来,但是很难了。那会儿他只能用手,用他的艺术的语言,因为写字也很困难了。其实艺术最能表达人心理的一种状态,在他的画里面,已经没有太多对于物质、欲望的牵绊。看到的全是最纯净的,一切都好像归于作品,有一种延续的生命的语言,在重复地表达,他可能用艺术作为他表达的一种纯粹的手段在和其他人交流,所以就这一点来说,他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一位艺术家。”

王玉辉(77级暨郑旭同窗):“我对郑旭的体会是这样的,他在学习方面,敢下大心思学习,我们在作品上也可以看到。另外在1980年,那时候郑旭特别痴迷于米罗,在他的画面中也出现了米罗的痕迹,后来我们从这个回顾展上,可以看到草间弥生的影子,那些圆点和三角形的符号,我觉得这是郑旭敢下大心思学习的一个特点,关键还在于,他在这种学习里面能够超脱出来,然后创造出自己个人的风格,这个是郑旭的本领。”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汤海涛在研讨会上陈述道:“首先很感谢左老师收藏了这些作品,能够让我们比较完整地看到郑旭的创作和艺术历程,我们也看到了,在郑旭的艺术和人生背后,有一个柔弱但不失坚强的生命奋力支撑着。”

策展人沐晓熔在研讨会的最后总结道:“我作为云南艺术学院的年轻老师,非常荣幸能够策划这次展览,郑旭老师一直赫赫有名,我很早就知道他的拉祜风情系列作品,从大家接到的云南艺术学院录取通知书上就可以看出来,封面就是拉祜风情系列的作品,这一点可以切身体会。同时,就史老师到思茅版画家群体的几位老师再到七七级郑老师的同学,他们分别从各个角度立体再现了郑老师的艺术创作、艺术态度、艺术追求、艺术人生。我觉得还是那句话:生命易逝,艺术永恒。谢谢各位老师。”

郑旭在1984年的日记中写道:“风情、风俗能够表现一个民族的文化(风情和风俗可以表现一个民族的现在和他们的过去)。”“启发(艺术理论):风情和风俗是不同的,这是理解上的不同和文化的不同的结果;用拉祜族的风情和风俗再加上绘画技巧表现我的思想是我的做法,绘画评论家不应该只看到少数民族的风情和风俗,或是只看到拉祜族身上的图案,而更应该告诉他们,它们组合之后的感觉。”①

“做一个只会画画的人并不是我的目的,我要做的是用我可以得到的东西制造一个我的环境,让人们都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人得到一个他的世界。”②

(我的分析:我的版画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金质奖不只是技巧的问题,因为那是少数民族风情的题材就非常突出,可能会有社会的因素,但我没有那样的目的,我只是想真实地反映少数民族的精神和我自己的精神。)③

郑旭 新米 油印木刻 43×40cm 1983年

郑旭 插画蜡笔画 50x40cm(单幅)五幅

通过阅读这些文字和观看郑旭的版画作品,可以感受到他的艺术创作贴近生活,根植本土,画面中对自然景物的表现已经摆脱了简单的描绘,更多的是表达自我的感受,通过对景物的写照来传达内心的视觉体验。在审美上追求个性化趣味和诗意,在表现云南独有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民间特色层面精彩而地道。同时郑旭的艺术思想面向现代主义,具有实验性、先锋性,创作过程中郑旭有目的地进行当代图像转换,进而提升了云南版画本体语言的文化含量,既有民族文化精神,又具有当代视野的创作意识,郑旭的艺术并没有随着他的离去而消解,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它独具特色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为人为艺,郑旭老师已经成为云南美术史中极具个性和分量的人物。我们在自豪以及惋惜的交织中,通过本次美术作品回顾展和研讨会再次将他提起,共同纪念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谨以此文献给郑旭老师。

附画家简介:

郑旭(石乌、郑二),男,拉祜族,1959年10月出生于云南省澜沧县,1977年考入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1982年1月毕业分配回家乡澜沧县文化馆工作。1990年调到思茅地区群众艺术馆工作;1995年回到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2011年6月18日在昆明逝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云南美术家协会会员。1985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第四届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

主要从事版画中的绝版木刻。1984年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绝版木刻作品《拉祜风情1——染》《拉祜风情2——赶街天》一举荣获金质奖,为僻远的云南美术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引起全国画坛的瞩目,记下云南画史石破天惊的一笔,开启了云南版画创作的全面繁荣。

绘画作品参加过第六、七、八、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参加过第八、九、十三、十四、十五届全国版画作品展。198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个人画展;1994年在云南艺术学院举办个人画展。

注释:

①郑旭:《韵律二记——艺术创意的分析与絮语》,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48页。

②同上,第86页。

③同上,第110页。

猜你喜欢

木刻风情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木刻年画
桌上盆景(外一幅)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李富贵木刻作品
风情之旅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Xu Qixiong: Master in Gongbi Style
西部风情
唐时风情诗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