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3例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特征分析

2017-08-28王宁孙继芹李晓东尹春琼白志瑶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骨髓瘤多发性影像学

王宁,孙继芹,李晓东,尹春琼,白志瑶

(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云南曲靖655000)

43例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特征分析

王宁,孙继芹,李晓东,尹春琼,白志瑶

(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云南曲靖655000)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征、初次就诊分布科室、确诊时间、实验室、影像学特点等,提高多发性骨髓瘤的全面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3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资料。结果4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1.04岁;男、女比例为2.07∶1;患者初次常就诊于骨科、肾病学科、普通内科、外科等非血液专科。MM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化,以乏力表现15例占34.88%,骨痛为表现12例占27.91%,消化道症状4例占9.30%,发热、咳嗽、咳痰等感染症状3例占6.98%,双下肢、颜面浮肿、尿检异常、肾功能异常等泌尿系症状3例占6.98%,鼻衄、牙龈出血等出血症状2例占4.65%,体检发现2例占4.65%,其他2例占4.65%。4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有22例多次到我院就诊、住院,得出平均就诊次数为4.32次,平均就诊科室为2.86个,平均确诊时间为8.63月;43例患者首次诊断率仅有12例占27.91%,误诊率达到72.09%。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尿酸、肌酐、白蛋白、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血沉等检查指标异常率均达到50%以上。43例患者中29例伴骨骼改变,发生率67.44%,其中骨质疏松23例占79.31%,溶骨性损害20例占68.97%,病理性骨折6例占20. 69%。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因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化,易造成误诊及漏诊,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的全面认识,及时进行全面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确诊。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特征;实验室特征;影像学特征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恶性克隆性浆细胞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近几年来,MM的发病率在许多国家(包括我国)都呈上升趋势,MM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约占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10%[1,2]。多发性骨髓瘤多数患者起病缓慢,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化,易造成误诊及漏诊。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0月所确诊的43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征、初次就诊科室分布、诊断时间、实验室检查特点、影像学检查特点等,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的全面认识,及时进行全面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确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16年10月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3例临床资料。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43例患者中男29例,女14例,男女比例为2.07:1,男性多于女性。其中<40岁3例,40~50岁4例,51~60岁11例,61~70岁14例,71~80岁9例,>80岁2例,平均年龄61.04岁。

2 结果

2.1 初次就诊科室分布4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初次就诊涉及血液肿瘤科、骨科、肾病学科、胃肠外科等12个临床科室,就诊科室涉及广泛,如图1所示。

图1 4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初次就诊科室分布图

2.2 就诊次数及诊断时间4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有22例多次到我院就诊、住院,统计这22例患者就诊科室及确诊时间,得出平均就诊次数为4.32次,平均就诊科室为2.86个,平均确诊时间为8.63月,见表1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缺乏特异性,早期确诊困难,所以患者多次就诊。

2.3 临床症状分析43例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起病以乏力表现15例(34.88%),骨痛为表现12例(27.91%),消化道症状4例(9.30%),发热、咳嗽、咳痰等感染症状3例(6.98%),双下肢、颜面浮肿、尿检异常、肾功能异常等泌尿系症状3例(6.98%)鼻衄、牙龈出血等出血症状2例(4.65%),体检发现增高2例(4.65%),其他2例(4.65%)。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化,无特异性。

2.4 实验室检查4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验室检查特点如下:⑴平均血红蛋白86g/L,以轻度贫血为主;⑵骨髓涂片中平均骨髓瘤细胞比例为22.6%,但MM的诊断不能仅依赖骨髓中骨髓瘤的细胞数量;⑶临床分期以Ⅱ期、Ⅲ期为主,且Ⅱ期、Ⅲ期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Ⅰ期患者;⑷临床分型以IgG型、IgA型为主;⑸23例患者做免疫表型检查,特点:可见异常浆细胞,该群占有核细胞2.54~54.63%,平均18.96%;⑹27例患者进行了免疫固定电泳,血清中均发现了M蛋白成分,3例患者尿本周氏蛋白阴性(11.11%),24例尿本周氏蛋白阳性(88.89%),其中轻链型尿本周氏蛋白阳性19例(70.37%);⑺血沉平均水平105.05mm/h,血沉升高41例(95.35%),正常2例(4.65%)。

2.5 血生化检查特点:⑴血白蛋白平均水平28.44g/L,>34g/L18例(41.86%),<34g/L25例(58.14%);⑵球蛋白平均水平52.23g/L,>34g/L25例(58.14%),<34g/L18例(41.86%);⑶血尿酸平均水平448umol/L,血尿酸升高24例(55.81%),正常19例(44.19%);⑷血肌酐平均水平189uml/L,血肌酐>105uml/L21例(48.84%),<105uml/L22例(51.16%);⑸血钙平均水平2.25mml/L,血钙>2.35mml/L5例(11.63%),<2.35mml/L38例(88.37%);⑹免疫球蛋白:IgG平均水平38.43g/L,升高15例(34.88%),IgA平均水平22.34g/L,升高9例(20.93%),多伴有正常免疫球蛋白的降低。见表2。

2.6 影像学检查43例患者均接受了影像学检查(X线、CT或MIR),其中29例伴骨骼改变,发生率67.44%,其中,骨质疏松23例(79.31%),溶骨性损害20例(68.97%),病理性骨折6例(20.69%)。溶骨性损害常见于胸腰椎及颅骨,病理性骨折多发于肋骨及四肢长骨。

表1 22例患者就诊及确诊时间分析表

表2 43例多发性骨髓瘤实验室检查结果

3 讨论

MM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最早由英国医生William Macintyre于1850年提出[3],多发性骨髓瘤的异常浆细胞恶性增殖引起广泛浸润,浆细胞分泌的大量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沉积,可引起肾功能损害、骨质破坏、感染、贫血、出血、高钙血症、高黏滞综合征等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4]。近几年MM的发病率成上升趋势。回顾分析我院4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003年主鸿鹄等报道MM发病年龄为60.2±18.7岁[5],本组平均发病年龄61.04岁,说明MM发病有老龄化趋势。男、女比例为2.07:1,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初次常就诊于骨科、肾病学科、普通内科、等非血液专科,4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有22例多次到我院就诊、住院,统计22例患者就诊科室及确诊时间,得出平均就诊次数为4.32次,平均就诊科室为2.86个,平均确诊时间为13.63月。国内文献报道MM误诊率达到56.44%[6],本组43例患者首次确诊率仅有12例占27.91%,31例诊断不明,反复多次就医,误诊率达到72.09%。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易造成误诊。误诊原因分析:⑴发病率低,往往不作为首诊考虑;⑵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个体差异明显;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⑷患者年龄偏大,骨痛等症状易误诊为骨质疏松、椎间盘突出等;⑸MM疾病早期影像学表现不明显;⑹部分基层医院不具备开展M蛋白等确诊试验。

实验室检查并非特异性诊断试验,但是筛查MM的简便易行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尿酸、肌酐、白蛋白、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血沉等检查指标异常率均达到50%以上。骨髓瘤细胞异常增生,影响造血功能导致贫血,瘤细胞分解引起血尿酸含量升高,而肾脏排泄能力下降导致高尿酸血症。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引起的高球蛋白血症是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MM临床分型和分期的重要指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MM确诊的重要指标之一,但骨髓瘤早期瘤细胞分散于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之间且病变成灶性分布,骨髓穿刺不易抽取到瘤细胞,常需要多部位多次穿刺[7]。所以MM的确诊不能仅依赖骨髓中骨髓瘤的细胞数量。MM为骨髓浆细胞恶性增生,侵犯骨髓,致广泛溶骨性破坏及骨质疏松[8],易被误诊为骨科疾病,MM误诊为骨关节病占总误诊的39.82%[9]。骨痛是MM早期主要临床表现,本组患者其中29例伴骨骼改变,发生率67.44%,其中骨质疏松23例占79.31%,溶骨性损害20例占68.97%,病理性骨折6例占20.69%。溶骨性损害常见于胸腰椎及颅骨,病理性骨折多发于肋骨及四肢长骨。

MM是一种多脏器、多系统损害性疾病,因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缺乏特异性,早期确诊困难,易造成误诊。待明确诊断后,病情已发展到中晚期,治疗效果差[10]。临床医生特别是非血液专科医生应该提高对MM的整体认识,掌握MM临床表现的内在实质,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在常规实验室检查外并针对性开展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如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固定电泳等。特别是对于中老年患者有以下症状者应提高警惕:⑴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疏松、病历性骨折等;⑵不明原因水肿、蛋白尿、肾脏损害并伴有贫血;⑶反复感染,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⑷不明原因贫血、出血并伴有血沉明显增高;⑸不明原因总蛋白、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增高;⑹不明原因乏力、全身疼痛不适。X线检查对MM诊断有重要意义,若怀疑MM,X线检查应包括头颅、脊柱、骨盆、胸部及疼痛部位,必要时进行CT、MRI检查。

总之临床加强对MM的全面认识,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是防止误诊、漏诊的重要措施。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32-235.

[2]张之南,单渊东,李荣生,等.协和血液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497-515.

[3]Kyle RA,Rajkumar SV.Multiple myeloma[M].N Engl J Med,2004,351(18):1860-1873.

[4]刘宝利,高艳,陈以平.多发性骨髓瘤及其肾损害机制的认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10(2):170-171.

[5]主鸿鹄,徐开林,潘秀英,等.多发性骨髓瘤60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03,18(5):283-284.

[6]周靖泳,汤华,王娟,等.多发性骨髓瘤误诊荟萃分析[J].白血病.淋巴瘤,2013,22(8):483-486.

[7]周凡,雷畅,郭步云,等.骨髓活检及涂片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比较[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4):752-754.

[8]刘利.MRI在鉴别脊柱转移癌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中的作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20(12):947-949.

[9]袁世明,潘迎英,杨怡敏,等.22例以骨科病变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误诊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1,21(3):460-461.

[10]谢瑜,谭琳,杨坚.多发性骨髓瘤50例临床分析[J].中原医刊,2007,34(3):76.

R551.3,R733.3

A

1674-1129(2017)04-0595-03

10.3969/j.issn.1674-1129.2017.04.051

2016-11-28;

2017-04-28)

猜你喜欢

骨髓瘤多发性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骨髓瘤相关性肾轻链淀粉样变1例
微RNA-34a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