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理凤翔村板凳戏研究

2017-08-27黄禹诗

卷宗 2017年17期
关键词:白族

摘 要:戏剧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范畴,滇西洱源县凤羽坝子的传统板凳戏作为一种上演在人生重大婚丧嫁娶礼仪场合的文化叙述,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被记忆和感知。本文对凤翔村的传统板凳戏进行阐述,探讨和分析板凳戏在人生婚丧嫁娶重要仪式场合的音乐社会功能,以考察凤翔村板凳戏音乐的社会功能性。

关键词:板凳戏;凤翔村;白族

凤羽镇位于云南省洱源县西南18公里,东邻本县右所乡,南接大理市花甸坝和漾濞县脉地乡,西靠炼铁乡,北连玉湖镇松鹤村。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文墨之乡”的美誉,因“凤殁于此,百鸟集吊,羽化而成”故名。这里有众多情趣多样的民俗风情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歌舞音乐活动,如闹春王正月,田家乐、板凳戏、白鹤舞、白族秋千会等等,凤翔村作为经济文化中心,这些风俗在该地常见。

流行于滇西洱源县凤羽坝子的传统乡戏分为两种:一种在搭高台的戏台上穿戴整齐且浓妆艳抹表演的高台戏,大多在逢年过节、迎神庙会中演出。另一种是不穿戴服饰坐在板凳上演出的板凳戏,通常在婚丧嫁娶人生礼俗中上演,演出内容因红事和白事性质不同而略有所不同,唱戏的多为本村或者临近村寨的业余爱好者,由于贴近生活和群众,上演时不需要刻意化妆置景,板凳戏深得村民喜爱。两种戏剧都以白族吹吹腔为主,因以唢呐吹奏为主要音乐而得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吹吹强源于明代洪武年间传入白族地区的中原戏曲“弋陽腔”声腔系统,吸收了白族文学、音乐、舞蹈等各种要素经过白族艺人加工发展变化而来,在清乾隆年间发展到极盛。盛行于凤翔村的戏剧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表演有完整的程式性,例如武将从出场到下场时三步亮相、跳四门或八门,主要伴奏乐器分文坊和武坊两种场合,文坊多用白族唢呐、二胡、京胡、笛子等;武坊则用大小鼓、大小钵、小钵等乐器。

伴随着明朝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所进行的移民垦荒、军民屯田、矿石开采等,大量的外来移民进入到了大理地区,同时也加速了民族之间音乐文化交流的进程。至清代,洱海白族地区已具有较高的汉文化水平。尽管大理的吹吹腔在清末民初期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凤羽地区目前还没有发现类似的戏剧,直到民国二十年以后大理一带先后有晏华清、李宝光、李文明等戏班子上演剧目,凤羽一些爱好戏剧者在他们的影响下才开始表演学习,在这以后滇戏与吹吹腔才在凤羽境内盛行起来。在过去,境内的各村都有固定备级堂皇的戏台建筑,在戏场开演之前要以跳财神、滇戏大赐福、魁星三个程式亮相,俗称“三出手”,其寓意是镇邪妖魔鬼怪,兼赐这个地区财源、功名、福寿等内容。笔者在进入凤翔村的时候村民说早些年的时候还有高台戏,改革开放以后各村轮流唱高台戏,后来因为没有人出来组织和资金欠缺不再上演,现在已经销声匿迹。

当地的白族人家在举办正式的婚丧嫁娶人生礼俗的前一天都要请戏班子的人来家里进行表演,营造一种仪式需要的氛围,因板凳戏是在四开的八仙桌上围着水果、瓜子、糖果、烟酒吹拉念打的一种戏剧,因此也称为“果酒席”。在红事和白事场合演唱的主题不同,所以内容也不尽相同。

1 “祝好”为主题的“圣婉扰”板凳戏

当地人把结婚叫做“圣婉扰”,境内婚礼大部分从中土风俗划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六个程序,在过去这种风俗很严,后来陆续由繁到简、由鄙陋进入文明。在封建社会里,婚姻的年龄以男子三十壮有室,女子二十笄而嫁为例,成婚的青女如果中间相悬十余岁,其婚姻过程也极为繁复,但在宗法传统上,以同宗同祖不婚,中表之亲可婚的古礼为约束。

无论社会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凤翔村的白族青年在结婚时一连三日搭彩棚,门置青松一对,贴喜帖迎喜神,还要到本主庙及文武庙敬香行礼,有功名的人还要张贴红级。新人早晨的时候会在自家院子的大门上张贴如“择吉日行婚礼期昌五世,选良辰迎淑女喜兆三多”富有祝福的大红喜联,并放鞭炮寓意着喜临门下。平日里村里乡民关系较为亲密,乡民们听到鞭炮声也会接踵而来帮忙操办婚宴,用村民的话来说:“哪一家没有老小,二天(将来)么轮到自己家,也会有人来帮忙。”所以“一家有事,百家帮忙”的社会现象在凤翔村是常见的,这几乎成了村民们约定俗成在帮忙邻里关系的同时而形成的处理人际关系的生存智慧。凤翔村的村民在婚礼正喜的前一天会在白族传统四合五天井的民居院里张罗需要办置婚宴的各种食物,设饭局来招待各位前来道喜祝贺的父老乡亲,请板凳戏和唢呐队表演来增加喜庆氛围的传统习俗得到了很好的沿袭。

夜幕降临,大约在晚上7点左右,村民在办喜事的东家堂屋里摆四张桌子拼凑成八仙桌,桌上整齐摆放着瓷碗盛装的瓜子、糖果、糕点,还有啤酒和可乐。被邀请来表演板凳戏的人,按扮演的角色入座,扮演“财神”、“赐福”、和“魁星”三者坐在八仙桌的里段,俗称“上八位”,其他扮演生、旦、净、丑者坐在两侧,唢呐、锣鼓、二胡等乐师坐在堂屋的外端,称为“下八位”。一切准备就绪后,板凳戏就开始了。上演的第一顺序是“三出手”,首先是“跳财神”剧目,扮演“财神”的生角的赵老人用高亢的唱腔念到:“家住四川猫耳寨,金鞭黑马随身带。今有南赫部洲,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迤西大理州洱源县某某乡某某村某某弟子(新人姓氏和住址)红鸾天喜(贺婚)之庆,吾神一来观景,二来庆贺,三来镇邪,并赐下满斗金银跨动黑马!……”接着由唢呐大吹,三排鼓(短曲吹三节)散拍击鼓,有个扮演太平老君的请大帅开金口,第“财神”这时开始由念大吉昌:“观景已毕,待吾神与某姓(新人姓氏)弟子庆贺一番,但愿为仕者名登金榜……永得大吉昌”。这时门外有人放鞭炮,寓意着接到财神祝词表示庆贺。接着上演的是滇戏大赐福,此时表演形式由前面的念改为了唱,主要扮演的人物有上元一品、赐福天官、四朝臣(老寿星张仙、富贵牛郎、银河织女、云童),这时节奏为混合3/4和4/4拍,旋律舒缓,主要特点是以一字占一拍的节奏居多,“赐福天官”唱完一句,伴奏乐器做间奏补充,这种腔调又称为一字腔,其曲调风格抒情悠扬。“三出手”的最后顺序是魁星,由扮演当地的“秀才”用白族语言平和顿挫的演唱到:“魁星来到华堂中,魁星提笔,魁星提笔占鳌头,文章高百斗……”唱到最后,扮演众神的人念白:“启禀天官,赐福完毕”,天官回应:“掩了神光”,众人:“起驾回宫“结束了“三出手”的第三环节,在一片欢闹热情洋溢的氛围中结束了第一回合“三出手”。唱完具有程式性的“三出手”后,表演板凳戏的人会因时因地、据人据事来现场发挥,以求引起观众的共鸣,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板凳戏各角色的唱腔、曲调和配乐的内容都相对稳定,长时间以来没有太大的变化,从过去上演的剧目内容看,有的是中原民族的经典曲目,有的则是白族民间的故事,白族是一个极富包容性的民族,杂糅式的表达艺术形式在白族民间并不稀奇。

有村民告诉笔者:“我走到太和村听到唢呐曲调都知道他们家在办喜事。”村民在特定的文化语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了对音声能快速辨别的音乐听觉,离不开他们生活在凤翔村里的特定语境。不同的群体固然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长期以来村民们会不自觉的形成一种音乐观念和音乐听觉,村民对音声在空间的传播具有快速辨别的能力,意向说明了这个地区的唢呐音乐具有久远的历史和在特定仪式中唢呐吹奏上演的频繁次数。对凤翔村的村民来说,他们认为结婚是一定要请唢呐班子的人来演奏的,他们说:“这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哪家结婚不吹唢呐不得行(方言,不好),不符合老祖宗的规矩。”

2 “护灵”、“守孝”为主题的忧事板凳戏

凤羽的葬仪也称为“忧事”,其礼俗繁多,可分为送终、守灵、出殡、安葬四个程序。细分则有初丧、喜丧、接气、寿衣、寿房、报丧、择吉、停尸、守灵、吊唁、祭奠、闹丧、点主、出殡、择地安葬、问先灵等等。

主办方的东家在亲人过世后也会去告知表演板凳戏的人邀请他们在出殡的前一天到家里来表演板凳戏,板凳戏主要表演者赵老人对此的回答是:“无论是哪一家来邀请他,就算出殡的当天再忙他也要去。”出殡是当地丧葬仪式中最隆重的环节,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唢呐队先来到亡人家,吹奏《龙上天》、《哑子哭娘》、《北海岳》等丧事唢呐调,渲染悲伤的氛围。板凳戏“果酒席”八仙桌的摆设不变,座次也跟在“圣婉扰”的场合一样分为“上八位”和“下八位”,按照年龄辈分以及表演的角色坐的方位大致相同。

凤翔村民间喜丧事板凳戏有滇戏、吹吹腔、一字腔、哭黄腔四种唱腔分类,其中哭黄腔是只能用于丧事,其他调在喜、丧场合都可以用。板凳戏在“忧事”的场合不表演“三出手”,赵老人解释说:“‘三出手是在喜庆的氛围“祝好”的场合中唱的,在丧事的场合唱要被人赶出去,这也不符合板凳戏的规矩。”伴奏乐器也有了变化,由之前的二胡变成了京胡,同时也多了一支白族唢呐,其他的相同。当地人会按逝者的年龄层分为“喜丧”和一般的丧事,对于凤翔村的人来说,办喜丧也是要符合一定的条件的,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龄(五十为寿),膝下无子的亡人只要兄弟姊妹有能力也可以操办喜丧,只是这种情况不能称为“寿终正寝”。四十岁到五十岁的亡者,得看家人的意见,若家中的儿女未成人,就要简单操办丧事,五十岁以上的若家中条件容许便可以操办喜丧。

在“忧事”板凳戏开始之前,表演者站到村民们在灵堂前准备好的八仙桌旁边,在场的各个亡人家属排成队,双手作揖向灵堂里的亡者鞠了三个躬。此时,板凳戏根据亡人的性别选择戏文,一般认为亡人是男性,演唱的戏文《十报恩》中的前五报会有所变化,因为男性没有十月怀胎、哺乳、分娩受苦等的遭遇。因笔者在田野调查时亡者是男性,只听表演者诵念到:“一报天覆地载恩,为人不敬天地法,白在世间生。二报日月照临恩,日是阳而月是阴,世上若无阴与阳,万物怎能生。……受恩必报是常理,劝人莫把臭名遗。……”待表演者把这段念完,就要按照规矩在院子里放鞭炮,这时双唢呐引领着锣、鼓、打钵、铜铃等伴奏乐器声起,节拍一般是开头散拍加2/4拍,节奏鲜明,切分音、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居多,曲尾多为自由延长音,唢呐的曲调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喜丧曲调气氛热烈,旋律进大大起大落,结构简练,例如做客调《大开门》,村外送葬的路上出了迎亲调其他的喜调都可以吹,回灵的时候《大开门》,安灵礼《蜜蜂过江》。一般的丧事调则曲调庄严肃穆,旋律舒缓,多采用五声音阶羽调式,例如亲人在灵前跪拜的《尚祭调》,祭祀的《哑子哭娘》,送葬时的《离别歌》。唢呐吹奏的顺序可以灵活变通,速度依曲而定。

哭黄腔是板凳戏在丧事场合的必唱的追丧调,演唱者坐在灵堂前方演唱,唢呐锣鼓坐在灵堂下的板凳上演奏,八仙桌上摆放乐手的乐器,观众就坐在板凳上听戏。哭黄腔多采用“山花体”,以五字或七字四句为一板,可以变调用白族调或者大本曲中的平板小哭调,例如有戏文:“人生好似采花蜂,朝采东来,暮采西,采的百花成蜜后,到头来落得一场空。”头句唢呐独奏,锣鼓伴奏,第二句锣鼓用固定的节奏伴奏,第三句锣鼓独捶三下,第四句唢呐锣鼓伴奏,因为是喜丧的缘故,板凳戏的最后三四段唱喜调吹吹腔活跃气氛。这时,笔者观察到在这个环节没有分工的一个表演者,正在用手在大腿上轻轻敲打模拟此时的鼓点,这种音乐行为是根治于他的音乐观念的,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音乐本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晚上9:30左右,板凳戏表演者念诵完了丧事场合的戏文,而后双唢呐大吹引领主旋律吹奏《尚祭调》,其他乐器作为伴奏乐器,板凳戏在一片喧闹的锣鼓滔天氛围中结束。临走时,主办方东家给赵老人一个红包,说是今晚的酬劳费。笔者了解到,在以前,酬劳费是没有的,东家会给表演者们送烟送酒,近些年来改成了红包的形式,赵老人说演出的價格是200块,他们是根据市场价格明码标价收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村民在商品经济观念影响下支付给表演者一定数额的红包作为报酬的方式,说明了东家对板凳戏表演者在仪式中所发挥的实际功能的肯定、认同和感激。与之相应的,传统仪式的板凳戏也发挥出了在凤翔村民众在建构出适应现在村寨生活习俗所需求的功能,成为举行婚丧嫁娶人生重大仪式礼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3 板凳戏音乐的社会功能

板凳戏根植于凤翔村,村民们常常在红白喜事重大人生礼俗的场合都需要这种表演的存在,具有现实的功能意义。从凤翔村当下板凳戏在婚礼红事场合表演的习俗来看,板凳戏在特定的语境下具有营造一种热闹的氛围的功能,特定的场合下的村民们需要扮演各路神仙表演者的祝福,它才没有像高台戏一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凸显了板凳戏在“圣婉扰”喜事场合的重要性。另外,在“忧事”场合,板凳戏有三种功能:其一,表演板凳戏能营造一种转悲为喜的情景,符合了当地人对“喜丧”观念的理解所需要的氛围。其二,板凳戏作为用音声进行的过渡仪式的载体,不管是戏文的高亢唱腔还是唢呐音乐的凄凉婉转曲调,板凳戏都用音声为载体传递了亲人对亡者的悼念。其三,板凳戏是唱给亡人听的,利用这种仪式音声来传达亡者这一生的圆满历程和生人对他死后到另一个空间能顺利的心愿。人类学家特纳提出了“阈限”的概念有很好的解释,在“阈限”仪式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事情和当下看到的并没有什么区别,通过“阈限”仪式之后,这种观念就发生变化了。凤翔村的村民通过板凳戏作为一种“阈限”仪式来转换对人死后阴阳相隔距离的接受心态。

4 小结

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范畴,任何得以传承延续的民族村寨文化都绝不会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和“遗留”。相反,他们会随着村寨社会的发展而适中处于持续的发展变迁之中。与此相一致,民族村寨文化的功能也会因文化自身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后转变,“从满足这种需要转而去满足另一种需要,而且一时失去功能的文物、制度也可以在另一时起作用,重又复活。”对他们来说,板凳戏更像是一种音乐符号,尽管喜欢听板凳戏的年龄分层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村民们对板凳戏中唢呐音声在红事白事场合的具有很强的辨析力,这正是一种长期生活在特定语境下形成的相同音乐观念。板凳戏在人生重大仪式婚丧嫁娶的场合适应各种主题上演营造出适时的情景,表现了出其功能意义,板凳戏作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能够凭借其表演的功能性的存在民族村寨传统戏剧,可以相对持久地传承和延续在村寨生活中,激发和强化了村民心理层面的族群身份认识和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无论在哪一种场合上演,板凳戏都扎根于当地的文化中,是凤翔村白族人民的一种艺术事象,板凳戏在凤翔村作为一种文化叙述,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被记忆和感知,根植于地方文化的板凳戏必然还会在凤翔村村民的生活中继续展演下去。

参考文献

[1]赵寅松.茶马古道上的世外桃源——凤羽[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09期.

[2]许沃伦.凤翔村[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7.

[3]何积全.社会转型期民族民间艺术演变发展调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6.

作者简介

黄禹诗(1992-),女,布依族,贵州,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基金项目:民族文化研究院研究生项目:白依人音乐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7YJS023.

猜你喜欢

白族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中国云南大理白族女子头饰文化研究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与图案设计
白族敬酒歌
云南白族扎染工艺的可传承性设计研究
大理白族扎染研究综述
56个民族56枝花 白族
从“安龙奠土”仪式谈白族的土府神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