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浅析

2017-08-27董红银

卷宗 2017年17期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误区小学数学

董红银

摘 要:在真实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不能合理处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使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陷入了一定的误区。因此,在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形势下,积极探索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的误区和相应的改进策略,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我国教育在很长的时间都十分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的生活实际。随着2001年新课程改革的开始,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生活化。然而,由于教师理解的片面化,课堂中教学的生活化浮于形式。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开始走进了一些误区。

1 教学目标偏离生活

教學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确定了三维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然而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种目标驱使下的教学变得枯燥无味,教师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考虑到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并且注重对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培养。

荷兰著名的数学家弗赖登塔尔从数学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数学现实”原则。“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这是弗赖登塔尔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们历来提倡的基本思想。确实,数学不是符号的学习。人类对生活经验的不断总结促成了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数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数学的观念与运算规则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都与现实世界的实际需要密不可分。数学教育离不开背景材料。丰富的背景材料为数学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促使学习者更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教育远离生活,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存在一些问题。

从访谈和观察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强调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以促使学生考取较高的分数。虽然有一部分教师尝试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但是由于现实中来源于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他们的最终目的却是考试。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不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快速地掌握学习知识,却难以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远离生活的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和情感世界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的意识。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不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应用的过程,无法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2 教学内容远离生活或泛生活化

卡西尔说:“与科学的术语相比较,普通言语的语词总是显出某种含糊性,它们几乎无例外地都是这么含糊不定和定义不确,以致经受不住逻辑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前,专家组对一些地区的数学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严重的自我封闭性。在数学学习时,他们通过技能的训练和题海战术,能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而,他们在处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却经常遇到困难。由于数学教学对逻辑和科学的过分重视,学生在学习时对数学知识不易理解,难以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脱离学生生活的数学是枯燥的,理论化的。数学教学如果缺乏口常生活话语知识,即使是知识技能掌握得很好的学生也会难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关注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应当重视生活话语的合理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还存在遮盖生活化的情况。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十多年,但是应试教育在我国仍存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明确规定,小升初就近入学。然而,有一大部分家长为了子女能够读上所谓的“名校”,不惜一切代价。与此同时,教师的绩效以及职称评定也与学生的成绩密不可分。所以,家长希望子女的成绩能够提高,而教师也希望通过提高学生的成绩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在教学时忽略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对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重视,而只是一味地强调教学目标的达成。笔者在几所小学听课时就发现,许多教师在上公开课和平时上课时的状态完全不一样。公开课教学时,教师往往精神饱满,积极与学生互动,并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而平常教学中,教师关注的重心还是定义以及公式的掌握。课后作业也忽略生活中的种种变量,基本是采用固定的练习例题。数学的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活。基于生活的数学学习可以发散学习者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重视科学性和逻辑性,忽视了生活性。

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过度生活化的现象。从历史上来看,生活与生产的需要以及数学本身的内部矛盾推动了数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数学问题就是伴随解决生活上的难题而产生的。新课程改革推行后,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取得了一些成效。大部分教师开始将教学与生活结合,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求教学素材。然而有一部分教师由于对生活化的片面理解,盲目地把数学中的一切问题都和数学联系起来,致使数学教学出现了过度生活化的现象。数学知识有时是完全理论化的,这些理论知识并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很好的原型。所以我们必须认清逻辑数学与生活数学的关系,牵强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是不可取的。

3 教学方法脱离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应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点与点的联结,而是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并且运用数学理论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传统教学把学生看成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他们认为,学生在进行学习前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教师作为知识传输的纽带,发挥着传递者的作用。所以讲授法成为了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间缺乏交流。这种单一的讲授方式压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童心未泯,他们喜欢玩耍与游戏,对知识的渴求并不强烈。远离生活情境的学习内容对他们来讲,枯燥又乏味。为了应付考试,取得高分的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天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大部分教师认识到这种教学方式的缺陷,并进行了改正。

弗莱登塔尔认为,“数学化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学习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漫慢将生活问题抽象和提炼出来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对呈现在面前的问题,往往可以根据相关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应当从情境开始。面向现实生活的教学活动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才是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教育,才是真实的教育。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仍旧存在不合理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任丽芝.《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6.34

[2]宋庆玲.《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思考》[J].学周刊,2016.30

猜你喜欢

教学生活化误区小学数学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