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17-08-25刁万英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德育文本母亲

刁万英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大纲》对学生的德育目标规定是:形成坚毅、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对不良影响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和建立的时期,如果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他们会因为缺乏社会经验极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即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思想。作为中职语文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对文本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认知,还要注重其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将德育思想有效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不仅拥有渊博的学识,还能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情操。

一、研读文本,品析词句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通过文字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述,体现了一定的思想价值,旨在向读者传递其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价值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单纯地将向学生讲解和分析文本内容中的知识点为唯一的教学任务,还应深入研究文本,与学生一起对文本中的词语和语句进行品味和赏析,让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揣摩,对蕴含在其中的作者思想情感进行细细品味和体悟,从而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领悟文本内容传达的意蕴,实现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在思想情感上受到熏陶和启迪。

以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为例,这篇课文通过呈现一位普通劳动妇女勤劳困苦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它是学生对叙事性散文进行深入了解的有效载体,也是对学生情感进行洗礼的绝佳素材。所以,在对这篇课文的讲解过程中,我设计了重点研习环节,要求学生在熟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此句话是作者在叙述母亲家世,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读完全文,你们有没有被这位母亲的行为所感动?结合文中的例子,请你们与同学讨论,总结出母亲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并思考这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对一切人和事物取和平的态度。”“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这是作者对母亲“软而硬”个性的描写,你认为母亲这种个性给作者的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第13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双眼……可是慈母不会再侯盼我了,她已入了土。”以及14~17自然段的描写,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谈谈你的感受。

5.作者在描写自己坚强的母亲时,写到母亲在面对自己子女时曾留下了四滴眼泪,请在文中找出母亲为子女留下的四滴眼泪,并谈谈这些眼泪表现了母亲对自己子女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6.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影响所在是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对问题进行思考,能让学生通过对作者笔下塑造出的伟大母亲形象,领悟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恩、思念、热爱和崇敬之情,从而促使学生对自身进行反省,想到母亲对自己的无私呵护和关爱,进而感恩、孝敬母亲。

二、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内容包罗万象,既有思辨性较强的理性内容,也有形象性较强的感性内容,而形象性较强的感性内容所占比例较大。对于这类文本内容,我们可运用一定手段,如视频、音乐、图画、语言等媒体,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渲染出浓厚的德育教学气氛。如此,学生能快速地入情入境,对文本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刻体会和领悟。而且因为方法较之以前变得精彩生动、形象有趣,能够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研读投入,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學习兴趣。

以《我的空中楼阁》这篇课文为例,一上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同时示范朗读前三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诵读技巧指导,从而使学生明确朗读基调,并且快速进入情境。我通过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和呈现远离尘世喧嚣、体现大自然美丽与清新的“空中楼阁”图片,使学生在对文本内容进行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有效的引导,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怀,体会到了作者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生活的向往,从而使学生懂得在喧嚣浮华的现代社会,要学会保持一份心灵的宁静。

三、开展活动,促进体验

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阵地,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然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件长期浩大的工程,仅仅依靠在课堂上的教育活动是难以达到理想的德育成效的。而且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也不可能整节课都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的熏陶和浸透。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施展德育教育时可以将课内外活动结合起来,即将德育教育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积极开展渗透德育思想的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情感参与体验,使学生不仅仅掌握表面的德育理论知识,还能具有转化为实践的能力,真正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情操。

例如,在学习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后,我们可为学生推荐一些与其主题相近的课外阅读材料,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与地坛》《行走阿炳》等。在学生阅读完这些阅读材料后,开展“读后谈论会“活动,即让学生对自己阅读完这些材料后的感悟和想法进行阐述,从而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对主人公与残疾做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深刻领会,体会到主人公对生活的热爱和殷切的希望,从而学会在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坚强不摧、从容应对。

又如,在学习了《感受亲情》这一单元之后,可为学生布置以“感恩父母,孝敬长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任务:通过利用网络技术查阅母亲节、父亲节的由来;对关于母爱父爱的感人故事进行了解,并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亲身感受或所见所闻事例进行收集;开展一星期的感恩活动,每日写感恩活动体验;制作爱心卡片,卡片上写出最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让班里每位学生都体会到母爱和父爱的伟大,从而学会理解、尊重、孝敬父母,感受亲情之间的温馨,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总而言之,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对文本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进行深刻感知,还要将德育思想有效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不仅仅拥有丰厚和渊博的学识,还能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情操。

作者单位:广东省兴宁市技工学校(514500)

猜你喜欢

德育文本母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