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弗里施《我的名字据称叫甘腾拜因》的“不确定性”叙事

2017-08-25赵燕蕊

关键词:马克斯

赵燕蕊

摘 要: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小说《我的名字据称叫甘腾拜因》中的故事情节以及叙事话语,首先借故事标题作为切入点,准备从小说里的德语虚拟式叙事、作品情节里的碎片化叙事以及并置、拼贴叙事来分析小说叙事技巧的运用给作品增加的“不确定性”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马克斯·弗里施;我的名字据称叫甘腾拜因;不确定性叙事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6-0099-03

马克斯.弗里施是瑞士当代最著名的德语作家,他的小说《我的名字据称叫甘腾拜因》完稿于1963年。小说刚一出版就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轰动,福柯.魏德曼说:“这是一部了不起的小说,使人觉得压抑,紧张,小说的视角和故事都非常丰富,吸引力且充满神秘感,弗里施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德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尤根.哈.皮特森也说,“不论是我的各种变形,抑或是通过虚构的叙述来替代对事实的叙述都值得人们研究。这种对虚构艺术框架的流变即将成为一种潮流。”小说虽然声名斐然,但至今还没有中译本,国内学术界对小说的研究只有几本文学史的介绍。这部小说又最能代表弗里施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特点。本文主要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来探析弗里施颇具前瞻性的叙事技巧,弗里施在小说中使用大量的虚拟式来表达,并且使用拼贴手法、碎片化叙事,从而折射出一个混乱且无序的现代社会,从而向人们展示了现代人的人格分裂、精神异化这一主题。

一、小说标题与小说情节的德语虚拟式叙述

直陈式、命令式和虚拟式是现代德语的三种叙述方式。一般的德语文学作品都是运用直陈式来表达的。弗里施在《我的名字据称叫甘腾拜因》中运用了很多的虚拟式的表述手段,这种情况在德语文学作品的叙事过程里非常少见。以小说标题为例,《我的名字据称叫甘腾拜因》?譹?訛在汉语表达习惯里,也是不符合语法规则和语言逻辑的,阅读的过程中会觉得语法逻辑不通顺和别扭。有谁会忘记自己的名字吗?还是我还拥有别的名字?诸如此类的疑问会让初看小说的读者产生困惑。《我的名字据称叫甘腾拜因》的德语表达是,sei是变位动词,这里使用的是德语第一虚拟式,在德语语法中第一虚拟式最常用于表示间接引语。德语的原义为“是”。sei的动词原形是sein。

正如上文所说,第一虚拟式一般都在间接引语里使用,就是引用别人的话或者转述别人的语言中。人们会说“他的名字据称叫甘腾拜因”,而不会用“我的名字据称是甘腾拜因”这种表达。弗里施就是运用这种语言游戏的方式,制造了一种陌生化效果。我自己会忘记甚至不知道原来的的名字。人们感觉可笑的同时也会考虑,小说里的人物是甘腾拜因吧?甘腾拜因竟然忘记自己是哪一位?作家在小说标题的选择上真是颇费心思。刚开始的时候这篇小说的题目是《丽拉或者我是瞎子》(Lila oder ich bin blind),直到要印刷的时候才换成现在的名字。

小说标题可谓画龙点睛,不仅暗示小说主要内容是描述现代人以及现代人的认同危机,并且揭示了小说的叙述技巧。因为弗里施在小说中一直通过叙事者的嘴巴表达小说的创作原理:我像试穿衣服一样试穿故事。(Ich probiere Geschichte an wie Kleider)

在小说标题这个明显的例子之外,还存在其他的虚拟式用法。例如:

......

“Mein Name sei Gantenbein.

Der Angang w?覿re leicht:

Ich trete ein, Vormittag, ich trete einfach in den Laden und stehe da. Sie wünschen? Ich tue, als verstünde ich kein Schweizerdeutsch. Ich sehe mich um: Brillen, Lupen, Fernrohre, Brillen aller art, Zwicker, Operngucker, aber vor allem Brillen.......

翻譯如下:

我的名字据称是甘腾拜因。

开始应该是简单的:

我在早晨走进商店并径直站在那。您想买些什么啊?我所做的就像自己听不懂一丁点瑞士德语那样。我四处溜达:眼镜,放大镜,望远镜,一切款式的眼镜,夹鼻的,用来看歌剧,到处都是眼镜……

叙事者“我”想象自己的名字据称是甘腾拜因,开始进入另一个杜撰的故事,能看得见的盲人甘腾拜因走进一家眼镜店为自己挑选眼镜。Der Angang w?覿re leicht(开始应该是简单的)这里运用的是第二虚拟式的形式,来表达杜撰的和不确定的事实。

“虚拟式叙述”这种叙述方式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尤其是在法国的新小说中到达了全盛,它开始流行于现代主义的实验性叙述。”由于这种原因理查德.爱格把弗里施这篇小说的叙述方式称作“全新的小说叙述范式”。

如果从广义上理解的话,因为文学世界里描述的大部分的情形本来就是虚拟的。文学世界提供的本来就是一个“可能世界”(m?觟gliche Welt),从狭义上理解的话,虚拟叙事本来就是是叙述技巧的一种表现方式,虚拟叙事给读者带来的的是由多义性、不确定性构成的叙事手段,因为“不确定性”会始终伴随着读者。

马克斯·弗里施在《我的名字据称叫甘腾拜因》使用虚拟式进行表述,从而可以互换小说人物,可以并置故事情节从而构建了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世界,达到一种不确定性的审美效果。

二、碎片化的叙事与故事的混乱无序

《我的名字据称叫甘腾拜因》总共有九十一个自然段,段落间逻辑关系及因果联系很不明显,作品没有使用线性叙述的表达方式,几乎全是蒙太奇式的组成。

小说里借用女主角丽拉对电影的评价就隐喻了作品的的叙事原理。摄像机可以比作是作品里的“我”。小说故事情节全是通过“我”在展开想象的。通过“我”的意识游戏来不停的想象这种各样的故事,创造各种各样的人物。情节与情节间没有因果联系。

小说还频繁出现情节、人物的转换与过渡,例如小说一开始就杜撰了一个男子离开酒吧之后,突然猝死的片段。接着是叙述者的想象:这是恩德林的结局还是甘腾拜因的结局?随后转到我听一位酒保讲故事,正当读者以为故事会接着进展下去之时,小说又引入了另外一位杜撰的人。

除了碎片化技巧之外,小说还使用了情节并置的叙事技巧,情节并置指的是故事同时出现两个或者个以上的可能。这种例子在作品中有很多,例如:

“甘腾拜因作为导游-

甘腾拜因作为国际象棋手-

甘腾拜因作为主人

甘腾拜因在城市医生面前-

……

所有这些我能自己想到的。

-但是甘腾拜因作为朋友?”

在选择甘腾拜因的职业上,叙述者就想象出好几个不同的可能。

小说还有一个段落是关于丽拉的描写,同样也使用了并置的叙述手法:

“我把丽拉的工作给变换了。

(戏剧表演不再使我感兴趣)

丽拉不是一个演员了,而是一个科学工作者,一个医师……她的发色也不是黑的,而是金的……她的羞耻心也一样被转移了,还有兴趣和社交圈子……”

小说情节发生的多种可能性都是通过叙事者想象出来的,这样就增加了理解文章的模糊性以及故事在语义上的多义性。

弗里施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想象的蒙太奇,在作品中打乱了情节间因果逻辑联系,这在当时是颇具实验性的尝试。小说中不仅使用碎片化的手法还使用了并置的方式。读者会感觉一头雾水,增加了作品理解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

文本的不和諧更确切地反射出现代人扭曲和异化的心灵,因为孤独与疏离是现代人普遍的精神状态,然而这种叙事手段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无序和混乱,在叙事艺术上是具备内在同一性的,目的都是表达共同的主题。

作家并没有使用“三一律”形式描绘主人公的主客观世界。却采用拼贴画的表现手法。以此对小说主要人物进行片段式、跳跃式地展示。这些片段如同众多橘瓣聚焦在一个主题之上。

小说在叙述由叙事者“我”扮演的能看得见的瞎子时,大多结合内视角和外视角方式。对恩德林内心分离状态的描写却运用了大量的内聚焦手法,目的是反映人物当时畏缩且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以及对未来发生的事情充满惶恐不安的心态。在对另一个主要人物斯沃博达的叙述着墨不多,多以直接引语叙述。却都是为了隐喻现代人扭曲、分裂的精神世界。

各种各样文体的互相杂糅也是小说的写作特色之一,不同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穿插在小说里。通过阿里、阿里尔故事,作家是为了影射丽拉和看得见的盲人甘腾拜因间的扭曲、变形的夫妻关系。虽然表面上甘腾拜因对丽拉的偷情和不忠毫不在乎,实际上却满含嫉妒愤怒。小说同样利用费莱蒙和鲍西斯这一神话来影射丽拉、甘腾拜因间表面看起来平和实际上却充满危机的婚姻关系。

马克斯.弗里施是一位嗅觉敏锐的作家,在小说里他使用独特的叙事技巧,目的就是把现代人扭曲、孤立,不能自我定位的处境表现出来。

三、分裂的现代人和无序的小说情节

无序的小说故事情节是为了表达这个时代的特征。事实上无序的情节与现代人在生活中的感受有着密切的练习。20世纪西方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人类也进入到信息大爆炸年代。20世纪是一个有着诸多灾难的年代。一战的结束同时也表示自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就统治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崩溃倒塌;二战又不断加剧人类的恐慌。自启蒙运动发生以来,在西方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也倒塌崩溃了。从那之后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在西方风起云涌,这些社会思潮的变化给彼时的社会文化活动打上了烙印。

西方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潮上的变化对现代人的冲击是具有颠覆性的。从宏观上说人作为个体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去把握这个所生存的世界,从微观上理解,个人也同样无法看透自己所处的世界。更谈不上对外部世界做一个概况式的全局性的了解。在所生活的时空中现代人找不到关联,也没有自我认同。因为时空定位也变得很难。

弗里施曾经在日记中写过:“恐惧,恐惧,到处是恐惧”,“我是出于恐惧而写作”。他对现代社会里文明的失落感到危机,在作品中,弗里施通过 “我”的想象游戏,制造了很多人物和故事。情节间没有因果联系而且情节松散,时空又是不连贯的。明显的时间标志在小说里都没有出现。全部都是松散的断裂的、更是不确定的。作家的目的就是为了从侧面反映光怪陆离的西方现代社会和生活在其中的现代人。

弗里施的创作理念深受受布莱希特影响,在小说中,弗里施采用不确定性的叙事艺术,使得人物和情节冲突陌生化。再加之夸张变形。在语言表达上,不按常理的采用德语的虚拟式的表达,辅以拼贴、碎片化的叙事技法,这些在叙事手段上的“不确定性”都是为了把现代社会立体地全方位的呈现出来,从而达到了“不确定性”的审美效果。对于主要人物所处的年代背景和他们的命运走向小说都没有着墨。弗里施的这部小说如同镜子,不但折射出了混乱无序的现代社会更是隐喻了现代人分裂和扭曲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Frisch, Max. Mein Name sei Gantenbein,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Taschenbuch Verlag, 1964.

〔2〕Graf, Jürgen. Die M?觟glichkeit einer Geschichte. Konjuktivisches Erz?覿hlen und poetologische Selbstreflexivit?覿t in Max Frisches . “ Magisterarbeir an der Universit?覿t Konstanz, 2006.

〔3〕王兆渠.现代德语实用语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4〕[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ory and narrative discourse in the novel< My name is called Gantenbein> by using the theory of narratology. It takes the title of the stor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starts with the virtual narrative, fragmentation and collage-style narrative used in the novel, analyzing the use of those narrative strategies and the aesthetic effect of "uncertainty" brought by it.

Keywords: Max Frisch; My Name Is Called Gantenbein; The Narrative "uncertainty"

猜你喜欢

马克斯
小老鼠马克斯过圣诞节
小老鼠马克斯过圣诞节
小老鼠马克斯在城里
小老鼠马克斯在城里
小老鼠马克斯在城里
小老鼠马克斯在动物园
小老鼠马克斯在动物园
小老鼠马克斯在动物园
小老鼠马克斯在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