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稻应用生物基质育秧技术探讨

2017-08-24周志成方延山

农业与技术 2017年14期
关键词:早稻研究分析应用

周志成+方延山

摘 要:早稻育秧技术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水育秧和20世纪60年代后的半旱秧和80年代后的旱育秧和半旱秧结合的3种育秧方式。其中,半旱秧推广后又新结合了尼龙或地膜覆盖育秧及小苗带土的移植方式技术,为早稻适期早播,预防烂秧,减少每亩大田的用种量,取得早稻的高产、稳产,同时因为早稻能提前收割,为晚稻早栽争取季节从而获得全年的高产提高季节和技术保障。20世纪80年代以前,南方早稻产量占全年水稻产量的60%以上,虽然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基本不食用早稻米,但早稻谷仍然具有重要的战略物资价值,而且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如制酒、加工食品类等行业不可替代的原料。因此,研究早稻育秧技术对发展糧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早稻应用生物基质育秧技术,并对其技术要点进行了描述,供大家借鉴。

关键词:早稻;应用;生物基质;育秧技术;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008

随着我国农户土地承包形式的流转,越来越多的农田向家庭农场或承包大户集中,新型的家庭农场承包粮田面积少则上百公顷,多则达5000hm2以上不等。如何解决承包大户种植早稻由于气温低在常温下育秧方式易造成易烂秧,早稻产量低,收获时遇高温,劳动强度大,人们怕吃苦等问题,实现“工厂化”育秧方式,以解决承包大户上述存在的问题。为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奠定基础,并大幅度地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机器换人”,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供保障。

1 生物基质的介绍

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改变土壤的性质朝好的方向发展,其具有3个良好性状,良好的物理性状:固、液、气3项比例协调,总空隙度65%~72%;良好的化学性状: 酸碱度适宜,pH5.5~7,早稻育秧基质pH最好为5.5~6.5;N、P、K养分平衡;EC值2~3mS.cm-1,且缓冲性能好;良好的生物学性状;有机质25%以上,腐殖酸8%以上,物料稳定,不再进行二次发酵;含有益微生物种群、促长物质和酶类等,有害微生物(不含植物病原微生物)数量少,无杂草种子。

2 早稻基质育秧技术

想要提高早稻的育秧技术的应用价值,提高水稻的产量,必须合理利用生物基质,生物基质能够改变土壤的性能,保护土壤中的肥料,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2.1 选用良种

选用良种必须要选择综合性能好、具有一定的抗病虫能力的早稻品种进行种植。早稻育秧技术要求所选择的品种必须要具有茎秆粗壮、抗倒性强的能力,并且在发苗期还具有一定的抗寒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水稻的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2 消毒处理

就是对种子进行的消毒处理。消毒处理的主要流程就是先将种子晒1~2d,能杀死病菌,提高种子酶的活性。在晒后还需将精选过的种子用药剂进行消毒处理,清洗干净后再进行催芽,种子的消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但能够提高水稻的发芽率,还能防治恶苗病的发生,因此必须要严格把控这个环节。杂交早稻提倡间歇浸种,常规水稻浸种48~72h为宜。

2.3 精细催芽

将经过消毒处理过的早稻谷种放置在谷物催芽器中进行催芽。价值1万余元的谷物催芽器一次可进行250~450kg的谷种催芽,该催芽设施具有自动调温、保湿功能,一般经过24h就能够达到催白效果。常规催芽要注意防止露白前“低温现糖”和“高温烧芽”现象的产生,并保持适宜的湿度。

2.4 适时早播

将生物基质导入秧盘,再撒上芽谷,上面用少量基质覆盖,一般常规商品基质肥15kg,可装12盘左右,最后通过叠盘20~25盘高度整齐摆放在温室大棚内,保持室温30~32℃,相对湿度在90%以上,2~2.5d待种子出苗立针后,即可移入秧田或大棚苗床育秧。秧田选择土质松软肥沃、杂草较少、排灌方便、通风向阳的田块,并精心做好整地做畦工作。移入秧田15~20d后,秧龄3~3.5叶可进行插秧机机插种植。

2.5 秧田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

做好温度、水分、肥料调控,防止温度过高、水份过多造成秧苗徒长。大棚育秧如早晚叶尖吐水水珠小(或少),午间新叶卷曲,盘土发白,要在早晨浇水,一次浇足。秧田育秧以灌平沟水为主,保持秧板湿润通气。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盘面(床面)湿润不发白,若晴天中午秧苗出现卷叶要灌薄水护苗(机插秧水不能上盘面),防止秧苗青枯,雨天排干秧沟水。同时苗期要做好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稻虱、稻瘟病等病虫害的防治。移栽前3~5d选对口农药,做到带药下田。

3 结束语

早稻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能够满足人口的需求,保障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早稻育秧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满足国家对粮食的应用,只有满足食物上的需求,才能有大量的精力进行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爱芳.皖油14号双晚茬移栽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2).

猜你喜欢

早稻研究分析应用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宋代早稻若干问题探讨
浅谈广电光纤通信接入技术
关于变压器高压试验技术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