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借贷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畸形消费心理分析

2017-08-22杨永华

求知导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网络借贷心理分析高校学生

杨永华

摘 要:高校学生作为网络借贷的主要群体,因网络借贷引发诸多不良甚至违法的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对网络借贷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畸形消费心理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预防和杜绝网络借贷应采取的有效措施,以抵制因网络借贷对高校学生造成的非法侵权现象的出现,促进高校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网络借贷;高校学生;畸形消费;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F832.479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学生网络借贷问题的现状

很多高校学生利用在某个校园贷品台进行了网络借贷用于个人消费,却因为无法支付高额的利息,而在其他的网络平台继续申请贷款来进行资金的周转,长此以往形成“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还有些不法网络借贷采用以学生的私密照片作为抵押的形式进行网络借贷。网络借贷利息远远高于传统金融借贷形式的利息标准,高额的利息使学生不堪重负,近年来发生了多起因校园贷无力偿还而引发的学生自杀事件。

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某些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希望通过兼职的形式来赚得部分生活费用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因此而选择了校园贷经纪人的形式来赚钱,这种现象也应该是高校管理中应该认识到的问题。

2.高校学生出现网络借贷问题的分析

(1)网络借贷的门槛较低。

网络借贷主要以校园贷的形式在高校中出现,网络借贷平台的准入门槛较低,没有政府监管部门监管其金融市场准入和经营运作模式,只要凭借网络信息技术就可以进行平台业务的开展,市场经营模式较为混乱。同时,平台对高校学生的贷款发放也没有很高的要求,不会进行信用等级核查,只需要学生提供学生证明及身份证明即可,促使学生在使用网络贷款方式时缺乏理性的思考。

(2)高校学生的消费心理。

部分学生存在消费的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追求买最新的手机、平板电脑、化妆品,存在盲目消费和过度消费的现象,却没有对自身的实际学习生活需求和偿还能力进行充分的考量,从而催生了校园贷现象的盛行。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

家庭教育对网络借贷的缺失,也使学生对网络借贷存在盲目心理,很多学生的网络借贷行为都是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此外,高校对网络借贷问题还缺乏重视,虽然其存在解决了部分家庭困难学生的暂时生活问题,但是其高额的利息及诸多不良现象的出现,使其存在的弊大于利,高等学校要把这一问题逐步重视起来。

3.预防和杜绝网络借贷应采取的措施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行,树立学生正确的消费理念。

高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共同联手,树立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高等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明确高等教育正确的学习生活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和培养学习目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學习生活中。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重对网络借贷这一新兴社会现象的客观认识,采用科学的引导和教育方式,在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生活观念乃至人生理念。

(2)加强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高等学校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细节管理,对学生在校生活能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将网络借贷问题引入高校的学生管理规定中,严禁学生进行网络借贷或者从事网络借贷中介的工作,如有实际的生活经济困难,应该通过申请学校助学金等形式,来帮助其完成在校学习生活。

(3)提倡政府及法律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和监管措施。

高等学校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倡导有关政府及法律部门、金融部门等多部门建立针对网络借贷的监管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措施,使网络借贷在法律的监管和有效的管理体制下健康良好地发展。

网络借贷平台的不良借贷现象,给目前的高等教育学校管理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高校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生活理念和积极的人生观念,同时加强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让不良的网络借贷现象在高校中没有立足的空间,使高校学生远离不良网络借贷现象的危害。

参考文献:

张占东,李子豪,李 燕,等.中西部高校大学生过度消费行为与动机研究——基于河南省8所高校的调查.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6):73-79.

张 秋.新形势下高校学生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机制探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21):87-88.

猜你喜欢

网络借贷心理分析高校学生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网络借贷平台中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分析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转变
浅析艺术院校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校园网络借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问题研究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