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实践育人”路径探索

2017-08-22张书恒

求知导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志愿服务大学生

张书恒

摘 要:文章从高校实践育人的本质入手,提出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文章以天津美术学院志愿者团队的日常志愿服务活动为例,探讨高校以志愿服务为载体进行实践育人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志愿服务;实践育人;路径;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一、实践育人的本质

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人的主体性和教育的实践属性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长期以来,人民对教育的理解一直存在两个认识误区,即常把理论与实践对举,把学校与社会对举。人们往往更为关注实践作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的作用,而忽视了个体通过实践活动发挥的作用。实践育人理念强调的是实践是教育的内在属性,正可用来纠正这两个认识误区。实践育人理念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有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教育观,是一种新的育人模式。将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有效实施和开展“实践育人” 活动的路径,不但能够切实落实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而且能将 “实践育人”理论不断引向持久化和全面化的方向发展。

二、天津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志愿者团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情况

天津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辖属志愿者团队滨海韶光青年志愿团,活动涉及多种社会服务,包括塘沽阳光家园启智托养院支教帮扶、天津各大献血点宣传、服务,河东敬老院慰问,天津市育贤里小学美育共建等。这些活动在为社会弱势群体送去诚挚问候与温暖的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心、社会责任心,弘扬了传统美德,让大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滨海韶光青年志愿团于2016年9月在天津市志愿者服务平台注册成立,现已有成员100余人,正式在天津志愿服务网站登记注册、加入团队的成员有80余人,多次组织各类公益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近200小时。韶光团队现已有了初步人员编制,设立了团队主席、支委书记、档案管理员、执行委员、巡阅组组长等在职职位,且在2017年1月1日前完成了招募任职工作。成立了阳光家园组、无偿献血组、血液中心组和敬老爱老组等分支小组,并由组长管理小组成员。每次活动都会由带队负责人监督签到、簽出,并签署活动安全免责书。在每次实践活动中,志愿者们都严格遵照学校的志愿服务规定,坚守岗位,做好志愿服务,每次活动过后,团队组长会就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和归纳,同时志愿者之间进行经验交流,以便今后更好地做好志愿服务工作。为了使志愿服务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团队负责人在开展新的志愿活动之前会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调研。例如,在成立无偿献血宣传组之前,韶光团队先组织了所有成员前往天津市血液中心参观,熟悉献血流程以及血液从采集到用于临床的全过程,为即将从事的献血志愿者工作做好知识储备。其后天津市各大献血点便常常可看到韶光团队成员的身影。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历练了一支队伍,还增强了学生的能力。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实践中对社会服务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提升了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的能力,提升了团结协作能力,为大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夯实了基础。

三、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实践育人”路径探索

志愿服务是一种社会实践,在功能上完全能够为“实践育人”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载体。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积极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人类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导致人内部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时也能引起外部世界有目的地改变, 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力量源泉,是实践在不断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和世界发展进步的积极力量[1]。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并进行自我完善以及素质的全面发展,获得了社会认可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成就感会使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灵得到充分净化。从志愿服务的精神实质和实践教育功能来看, 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通过广泛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达到深化和推进高等教育 “实践育人” 的目的[2]。可见,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在精神实质和实践教育功能上高度契合,也彰显了“实践育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质和意义。

1.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

志愿服务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载体,所以高校应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学校工作的定位。将志愿服务与课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相结合是实践育人工作的新思路,可通过选修课等方式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和指导,建立联动机制,使志愿者组织与其他学生组织与团体通力合作,以提升服务效果,共同发展。

(1)创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目前高校的志愿服务团队活动普遍面临持续性不强的局面,高校可以通过项目化的管理手段、创造性的管理方式,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从而使基层志愿服务工作实现“微循环”,形成长效机制。对基层志愿服务项目加强指导,规范项目管理,形成基层项目品牌。

(2)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跨校合作。志愿服务工作覆盖面广,需要的专业技能也越来越丰富,通过大学生志愿团队的跨专业、跨校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形成整体合力,提升服务质量。在合作中,志愿者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也能够达到提升综合能力的效果,切实提升实践育人效果。

(3)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深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本质是用志愿服务的精神吸引人、凝聚人、教育人,所以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教育引导尤为重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学生拥有乐于奉献、勇担使命的情怀。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以改进传统的教育途径和方式,突出实践育人的作用,更加注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和以美感人,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服务精神。

2.发挥社会的保障作用

(1)注重志愿服务工作的媒体宣传作用。在网络时代,各类新媒体对营造社会文化氛围、凝聚人心等方面能产生重要影响。志愿服务工作的宣传策略应为广泛宣传志愿者的优秀事迹,通过志愿服务提升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以此提高志愿者的信心和勇气。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大力宣传,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及时发布志愿服务信息,塑造品牌项目,提升志愿服务组织形象,吸引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定期进行信息公开,以提高志愿服务组织的公信力。

(2)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对志愿者的培训,让志愿者掌握志愿服务相关专业知识;务必使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前具备求生和急救的基本知识等。同时,为志愿者提供更为健全的保险服务,以使其有能力抵御志愿服务过程中的风险,无后顾之忧,从而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能够直接锻炼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实践育人”理念日益渗入高校育人工作的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也离不开“实践育人”理念的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和推广是“实践育人”理念的深化和推广,有助于丰富“实践育人”的内涵,提升“实践育人”的质量。

参考文献:

谢晓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建构.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0-61.

陈冀东.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实践研究.科教导刊, 2014(1):16.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志愿服务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