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碎片化学习中的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2017-08-22李婷吝科

求知导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碎片化学习知识体系建构主义

李婷+吝科

摘 要:碎片化学习具有高效、便捷和针对性等学习优势的同时,由于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受人诟病。文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在碎片化学习中通过问题牵引,明确目标;知识分类,有效积累;创建联系,构建体系;注重实践,积极拓展等方法步骤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建构主义;碎片化学习;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一、碎片化概述

碎片化学习是相对于系统化学习提出的概念,是指将学习这一完整、系统性的活动变成不系统、零散的形式。所以可以将碎片化学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碎片化知识的学习;另一部分是学习时间碎片化。

碎片化知识的学习,将知识分解为碎片化知识,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以达到易于学习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

学习时间的碎片化,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可以方便存储文档、课件以及视频等学习资料,并随时随地连接网络,因此为人们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提供了技术手段。在很难找到大块的空闲时间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每一段细碎的时间,不失为很好的学习办法,因此学习时间的碎片化,是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碎片化学习的特点

1.碎片化学习的优点

(1)内容选择针对性,将原先庞大的知识分割成精简的知识碎片后,每个知识点成为一个鲜明主题,因此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对自己更有帮助或启发的那部分内容。

(2)内容展现形式丰富,流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带宽的扩展,碎片化知识的展现方式将扩展为包括幻灯片、音频和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手段,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3)学习吸收率更高,在学习内容碎片化的基础上,知识点或主题具有明显界限,因而单个碎片内容的学习时间较短、代价更小,变得更可控,可保障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效。

(4)学习方式灵活,移动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发展和网络覆盖率大大提高,碎片化知识的载体和展现平台不再局限于纸质书或是计算机终端,而将原先庞大的知识分割成精简的知识碎片后,每个知识点碎片的学习时间变得更少,有利于学习者灵活掌握学习时间,充分利用工作间隙的零碎时间进行学习。

2.碎片化学习的弊端

(1)割断知识点间的联系,碎片化知识虽然相对简单且更容易吸收,但知识之间的联系被中断,学习者难以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因而在系统学习和深入学习过程中难以发挥作用。

(2)学习层面太浅,大量的短、频、快且图文并茂的碎片化信息加剧了信息超载现象,增加大脑的认知负荷和选择难度,导致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少深度思考,注意力分散。

(3)内容选择肤浅。由于缺乏提供知识渠道的审查机制,网络上虚假、误导、肤浅的“标题党”文章泛滥,学习者往往选择那些学习代价更低且内涵价值更小的文章来閱读或观看,降低了阅读档次。

(4)信息甄别难度大,碎片化信息中大量虚假、劣质、不完整、不准确信息会产生“信息污染”现象,占据阅读者的有限时间,屏蔽与堙没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对信息不加规划与筛选,就难以获得真正有效的知识,甚至产生认知方面的偏差等不良现象。

(5)对系统性学习造成干扰,学习载体同时也是娱乐载体,学习者难以将注意力专注在学习上,容易被手机游戏、社交网络和娱乐视频等干扰,降低碎片化学习的同时,常常还会影响正规的系统化学习。

三、构建知识体系,完善碎片化学习体系

1.问题牵引,明确目标

获取知识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者是满足某方面的好奇心。解决问题就是在树立目标,抛开目标谈构建知识体系是一个伪命题。为了实现目标,就需要搭建相应的知识架构,所以知识架构是达成目标的一种途径。

明确目标的核心是明确方向并设定界限。具体方法:首先是寻求人的帮助,这是构建认知最快的方法,从有经验的人开始,根据你提出的问题,获得建议、方向和边界;其次是寻求事实标准,找到专业标准,看看目标的概况是怎么的;再次是从学习资料中寻找路径,针对学习目标收集学习资料,浏览了解概况,根据问题去找对应的案例和方法论;最后必须落脚到自行构建上,因为没有适用所有场景的知识,也没有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论,实践是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方法和答案是在做的过程中逐步构建的。

2.知识分类,有效积累

进入具体学习阶段,首先通过网络搜索或其他方式获取原始的信息和知识碎片,进行简单的删减和提炼,最好能附上简略的评述,这是将要建构的知识体系的原始素材。删减提炼的目的一是找到重点,二是便于记忆。在初步整理的过程中,获得自己关注的重点,遇见同样的问题时才能帮助到你。

随着知识或信息的累积,学习者开始对这些零碎的知识形成初步认识,发现其中的某些共性和个性。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基本知识点进行组合,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可能是因果逻辑,也可能是会聚关系。

对内容的逻辑关系做了梳理,主次一目了然,重点不言而喻。组合整理过程,采用学习者熟悉的概念、语言和规则,对这些零散的知识进行个性化加工与改造,以便与头脑中原有的个人知识体系实现对接。

3.创建联系,构建体系

知识不是简单的堆积,而在于制造关联,不然无法构成体系。知识体系的建立,一种是根据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另一种则是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以个人兴趣和解决问题需要为中心。前者称为复原,后者称为重构。

进行复原就是把这些底层理论或方法论整理出来,形成一个又一个知识模块,这样面对类似现象层面的问题时就完全可以把对应知识模块搬出来以解决问题,面对复杂问题时就用多个知识模块来解决。

要进行重构,就必须通过大量实践,将多个知识体系最终融会贯通起来。这是因为知识体系的建立由实践和问题驱动,问题和实践能够分解离散原来知识模块中的点,这些点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断进行重构,然后再通过总结和归纳来思考如何从底向上抽象形成某一个领域的完整知识体系。

4.注重实践,积极拓展

实践的过程是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是从理论到实践的知识学习过程。记笔记、写文章、做产品、做分享、交流等都是实践,有助于强化原来的知识模块,并在实践中对原有知识模块的一种重新思考和检验。

在基本完成构建知识体系的情况下,要积极拓展与之交叉的相关内容,只有在交叉学科的应用刺激下才能逐步完善已建立的知识体系,并逐步将所构建知识体系转变为构建系统思维。

四、碎片化学习小结

快节奏的生活和超载的信息,促使我们不得不从系统学习转向碎片化学习,然而要做到能在汪洋般的信息碎片中不至于迷失自己,还必须以个人的兴趣或问题为中心,主动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反复实践,将知识变成才能,进而将才能融会贯通为智慧。

参考文献:

王竹立.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史述龙.大时代背景下的碎片化学习. 经济师,2015(7):286.

猜你喜欢

碎片化学习知识体系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与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课程建设
大学英语碎片化学习与拼图化教学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英语课程网络化与学生学习状况分析